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为冠状动脉3支病变防治重心前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单项危险因素的总出现率及聚集性,并讨论其相互关系。结果:单一危险因素总出现率:吸烟63.8%,高血压57.4%,糖尿病55.3%,高胆固醇血症61.7%,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8.3%,三酰甘油血症48.9%,年龄76.6%;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有任意1项的总出现率4.3%,任意2项6.4%,任意3项31.9%,任意4项14.9%,任意5项34.0%,任意6项8.5%,具有>3项89.3%,除年龄、性别外≥3项46.8%。结论:冠状动脉3支病变具有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及早有效防治早发危险因素,可防止多种危险因素在同一患者中出现与聚集,减少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9(TLR9)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是否存在多态性.方法 提取26例SLE患者mRNA并逆转录为cDNA,扩增产物经3730 DNA自动测序仪测定TLR9基因序列.结果 TLR9 mRNA自起始位点起第1783、2269和3222位碱基存在二态性(A或G),这3个位点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别称之为SNP1、SNP2和SNP3,其中SNP1是我们新发现的多态性位点,SNP2和SNP3为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SNP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它们均不改变氨基酸编码.SNP2在人群中可表现为AA纯合、GG纯合或AG杂合3种基因型,在SLE患者中以AG型为主(50%),而在正常人中以GG型为主(75%)(P<0.05);SNP1和SNP3只在一名男性SLE患者中发现,表现为AG杂合,其余个体均为GG纯合.结论 TLR9基因编码区中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发病相关联. 相似文献
73.
代谢综合征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及肥胖的发生越来越多,而与之伴随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从理论上讲,代谢综合征可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1],但其是否比冠心病经典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更大,目前资料尚不多.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旨在研究代谢综合征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4.
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调查 555例怀疑冠心病患者 (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348例 ,非冠心病 2 0 7例 )的血脂异常情况 ,用标准方法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 (2 2 .49%vs 1 6 .43 % ,P =0 .0 4 5) ,而其他脂质异常的发生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 (a)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4.96± 1 .1 6)mmol/Lvs (4.74± 1 .1 6)mmol/L ,P =0 .0 2 9;(3 .0 4± 1 .0 1 )mmol/Lvs (2 .74± 0 .93)mmol/L ,P =0 .0 0 1 ;(2 2 5 .6± 2 1 5 .1 )mg/Lvs (1 78.1± 1 4 9.3)mg/L ,P =0 .0 0 9]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1 .0 3± 0 .35)mmol/Lvs (1 .1 2± 0 .39)mmol/L ,P =0 .0 1 1 ]。结论 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仍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 相似文献
75.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55例DES置入及258例金属裸支架(BMS)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临床随访,记录2组患者在随访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MS组比较,DES组心绞痛再发率(6.27%:17.05%,P<0.05)、MACE发生率(3.92%:10.47%,P<0.05)及因心脏病住院率(5.29%:15.19%,P<0.01)明显减少,而在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全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恶性肿瘤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了不匹配因素后发现应用BMS与心绞痛再发(r=0.084 9,P=0.048)、心因性死亡(r=0.098 2,P=0.027)、MACE(r=0.093 7,P=0.035)及因心脏病住院(r=0.090 8,P=0.041)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与BMS相比,DES可减少心绞痛再发及MACE,而不增加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及全因性死亡.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短暂性左心室球形性综合征(TLVAB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复习2005-09到2008-08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确诊15例TLVABS,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2例(13.3%),女性13例(86.7%),平均年龄(63.60±10.43)岁,73.3%(11/15)发病前有应激事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93.3%)及呼吸困难(20.0%).60.0%(9/15)患者起初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15例患者肌钙蛋白均轻度升高,86.7%(13/15)表现为伴心尖受累的典型TLVABS,13.3%(2/15)为心尖活动正常的非典型TLVABS.1例(6.7%)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14例(93.3%)接受随访,1例(6.7%)失访.平均随访16.95±9.38(5.5~31.5)月,1例(7.1%)复发,1例(6.7%)死于车祸,无心源性死亡及慢性心力衰竭.结论:TLVABS的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应激因素,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7.
小儿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心电图P~R间期延长(P—R间期≥O.2秒)临床多见。我们收集1996年5月~1999年5月临床资料较完整的45例病例,其中,治愈37例,好转4例,无效4例;45例中男10例,女35例;年龄在4.5~15岁,治疗前每位患者均不同程度的用过营养心肌,促进心肌代谢的西药及抗生素、激素之类,中药多用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而疗效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1993年3月-2008年6月10 082例冠脉造影,其中发生心室颤动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器械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10 082例冠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24例,发生率为0.23%,经股动脉途径发生率略低于经桡动脉途径发生率(0.19%vs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的痉挛、阻塞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术者经验相对不足,操作不够规范及对心电、动脉压力曲线观察、注意不够。经有效除颤一般均可恢复正常。结论:冠脉造影时经严格操作VF大多可以避免,发生后经及时心肺复苏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9.
福辛普利是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含磷酸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属于较新的第三代产品,其作用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笔者总结4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福辛普利治疗前后的血压及其他有关指标,旨在进一步了解福辛普利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O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1例,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期采用1993年WHO/ISH联合提出的诊断标准,经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剔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及急进型高血压。41例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46~47岁,平均56.3上78岁。高血压病1期11例,11期30例,病程3—33年…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88例拟诊为扩张性心肌病(DCM)的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控制心衰,后均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回顾性分析诊断为IC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做前瞻性研究。结果88例拟诊为DCM患者的CAG结果显示:69例(78.4%)冠状动脉狭窄(>75%)或弥漫性狭窄或和闭塞,结合病史将此69例患者诊断为ICM。有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46例(66.7%)。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慌、胸闷及气短,其中左心衰60例(86.9%),全心衰9例(13.1%);心电图ST段改变伴定位性Q波47例(68.1%);心脏超声左心室增大58例(84.1%),心律失常44例(63.8%);单支病变7例(10.2%),多支病变62例(89.8%),表现为前降支(LAD)病变64例(92.8%);52例(75.4%)行PC I,PC I to LAD 40例(90.9%)。均好转出院。结论ICM临床上酷似DCM;CAG是早期诊断ICM的依据;LAD病变是引起ICM的主要"罪犯"血管;对ICM患者应早期行PC 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