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分析福建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的影响因素,为乙脑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2013年福建省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50例,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病例45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脑流行病学调查表,就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室内卫生状况、室外环境卫生状况、室内蚊密度、养猪情况、乙脑疫苗接种情况、防蚊灭蚊措施、蚊虫叮咬史、监护人乙脑防治知识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取累计贡献率89.07%(≈90%)分析,与发病有关的主因素共7项,按贡献率为蚊虫叮咬史(2.15%),其次是乙脑疫苗接种情况(14.74%),室内蚊密度(13.22%),养猪情况(10.33%),防蚊灭蚊措施(9.14%),室外环境卫生状况(8.06%),室内卫生状况(6.43%)。结论蚊虫叮咬史、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室内蚊密度、养猪情况、防蚊灭蚊措施、室内卫生状况、室外环境卫生状况是福建省儿童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2.
福建省199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血清抗体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效果,福建省1999年在进行MV强化免疫活动中,随机抽取305名儿童检测血清ELISA-IgG抗体.结果显示:在强化免疫前有78.37%的儿童处于易感和低抗体水平.通过强化免疫,人群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的68.20%升至免疫后的97.38%,几何平均滴度(GMT)由1:96.99升至1:1 751.66.免疫前处于易感的儿童抗体阳转率达91.75%.说明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暴发,进一步消除麻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对1~14岁儿童中尚未进行MV强化免疫的儿童继续进行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资料,以保持高质量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展AFP病例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9~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13例,分布在9个区市86个县(市、区),<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为主占72.88%,这与国内资料报告相似.病例中服苗史≥3次有335例,占81.11%,男女性别比为1.97:1,合格粪便采集率91.28%.结论 福建省2009~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标准,但常规免疫仍有免疫空白点存在.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在抓好常规免疫的同时,做好强化免疫,提高AFP监测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64.
福建省常规免疫监测系统疫苗接种率真实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免疫监测接种数据的真实性始终是困扰常规免疫监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福建省18个县儿童疫苗接种率现场审评,分析评价常规免疫监测接种数据真实性,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全球和中国第一阶段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封存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实验室封存是全球消灭脊灰最后阶段最主要的策略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脊灰野病毒广泛存在,并有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绝对的脊灰野病毒封存不可能证实,脊灰野病毒封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脊灰野病毒由实验室向社区环境扩散。有效的封存要有标准的客观评估方法和实施过程评估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阶段脊灰野病毒的封存,中国已完成第一阶段第一步脊灰野病毒封存。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8年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查和扩增麻疹病毒核酸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634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测序,比对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 分离获得2株麻疹病毒株,18条病毒核酸序列。所有福建株在亲缘关系上与WHO B3基因型参考株同属一个分支,其中标本MV18-41和MV18-42与2018年分离于中国香港地区的毒株(HongKong.CHN/35.18)核酸同源性为100.0%;其他毒株序列与2018年分离于日本的毒株(Mvs/Osaka.JPN/38.18/B3)同源性最高(99.9%)。福建株与除B3基因型外,23种WHO不同麻疹基因型参考株之间比较,福建株与B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性最小,分别为95.1%~95.4%和95.3%;与H1基因型参考株同源差异性最大,其中与中国目前优势流行的参考株MVi/Hunan.CHN/0.93/7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分别为88.7%~89.0%和87.3%;在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疫苗株(Shanghai-191)之间存在13个变异位点,但这些位点并未引起该蛋白区域的功能变化。结论 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2株B3基因型麻疹毒株,B3基因型麻疹病毒是福建省发现的新基因型麻疹病毒,在补充和丰富福建省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本底资料的同时也进一步警示必需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才能更好地完成福建省麻疹病毒的控制和消除工作。  相似文献   
67.
目的:了解和探讨成年女性阴道分泌物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89例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抗菌药包括:美满霉素(MIN)、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阿奇霉素(AZI)、克拉霉素(CLA)、罗红霉素(ROX)、红霉素(ERY)、琥乙红霉素(ECC)、甲砜霉素(THI)、环丙沙星(CPF)、左氧氟沙星(CRA)、加替沙星(GAT),观察和分析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589份阴道分泌物标本中,390例检出支原体,支原体感染率为66.21%,其中Uu占所有感染病例的67.95%,Uu+Mh占29.49%,Mh占2.5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Uu、Mh、Uu+Mh三种类型的感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表现了较低的耐药性,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表现了较高的耐药性,甚至达50%以上;对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均维持在20%左右;单一Uu感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性多维持在20%以下,而Mh、Uu+Mh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性维持在50%左右;单一Uu感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耐药率为0,而Mh、Uu+Mh对上述三药表现了10%左右的耐药率。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已相当普遍且比较严重,不同的感染类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可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临床上应加强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同时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预防或降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福建省1~10岁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1~10岁儿童麻疹免疫状态。[方法]在全省随机抽取11个县,以1~10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分为10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10人,用ELISA间接法检测1182份末梢血血清标本的麻疹特异性IgG抗体。[结果]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3.3%(87.2%~100%),高于1999年,滴度几何均数(GMT)为1:798。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6.9%~97.5%,5岁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6.9%,GMT为1:559,低于人群平均水平。[结论]福建省1~10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处在较高水平。建议将麻苗第2针次免疫提前到4岁以前,每年进行查漏补种,每隔5年强化免疫1次。  相似文献   
69.
福建省1997-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监测.维持我省的无脊灰状态。[方法]分析1997—2003年我省检出的脊灰疫苗相关株或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43例脊灰病毒(PV)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29个县市,无季节聚集性:病例中≤2岁者占66.7%.男女之比为2.07:1;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48.8%;43株阳性株均为疫苗相关侏,Ⅱ型和Ⅰ型占55.8%;43例中诊断为VAPP有13例。[结论]我省疫苗相关麻痹脊灰(VAPP)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报告服苗率及服苗次数偏低有关。应加强AFP病例监测.重视VAPP病例调研,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70.
不同人群血清SARS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通过对不同人群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 (SARSCoVIgG)检测 ,明确该抗体对SARS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IA)、间接荧光法 (IFA)和免疫印迹法 (WB)检测抗 SARSCoVIgG。结果 对 117例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 336份系列血清检测表明 ,SARS病人血清抗 SARSCoVIgG最早于发病后第 9天阳转 ,其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上升 ,于发病后 5~ 9、10~ 14、15~ 19、2 0~2 4和 2 5d以上抗 SARSCoVIgG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1/8)、73.9% (17/2 3)、91.5 % (43/47)、96 .6 %(5 7/5 9)和 10 0 % (198/198)。应用EIA初筛 12 2 3名非SARS人群 (包括 36 7名在SARS病房工作 1个月以上的医务人员 ,4 3名在生活中与临床确诊的SARS病人有密切接触史者 ,以及 813例未暴露于SARSCoV人群 ) ,其中 2 8名为抗 SARSCoVIgG弱阳性 (A <0 .5 ) ,但用 2种IFA和WB检测均为阴性 ,说明EIA初筛为假阳性。结论 应用EIA检测抗SARSCoVIgG有助于中晚期SARS病人的诊断。对EIA初筛为抗 SARSCoVIgG弱阳性的标本 (A <0 .5 ) ,应用其他方法如IFA和WB检测 ,以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