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34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毛囊修剪术治疗腋臭及腋毛增多症沈阳军区总医院整形外科(110015)汪勇,柳大烈腋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在青壮年中。常用的治疗手段是采用皮肤梭形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这种方法常会造成腋部瘢痕,个别还会影响上肢功能,故患者难以接受。近一年来,笔者采用横...  相似文献   
52.
保存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以下简称血管网皮)移植术是日本塚田贞夫于1977年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植皮术。此种皮片包括皮肤全层以及真皮下的血管网。在实际修剪皮片时,为了避免血管网受损,还保留一层很薄的脂肪组织。由于血管网皮比全厚皮片稍厚,一旦成活后色泽较好,富有弹性,质地柔软。但因皮片软、厚其成活率  相似文献   
53.
腋窝真皮下血管网构筑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腋窝真皮下血管网构筑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16侧经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液、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解剖并6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解剖观测真皮下层的动静脉网结构以及血管来源、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真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网状层和皮下组织交界处。若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完整而不受损伤,则需保留真皮下脂肪2~3mm。构成此血管网的分支多是各皮动脉较粗分支或主干终末支,口径较粗(直径0.3~0.5mm),多向浅面发出,垂直或斜穿少量浅筋膜很快进入真皮下层构成吻合稠密的真皮下血管网。腋中线和腋后线附近的真皮下血管网吻合稠密程度高于腋前线附近的吻合稠密程度。结论:腋窝真皮下血管网构筑的特点是临床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矫正颧骨复合体肥大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首先对术前标记的颧骨最高点进行磨骨,然后用微型来复锯进行颧骨体部的L形不完全截骨;采用耳前切口在颧弓结节前1cm垂直截断颧弓,将颧骨复合体向后内移位,不需要进行内固定。结果650例伤口均I期愈合。1例于2周后出现上颌窦炎,经静脉用抗炎药物、局部引流后1周自愈。1例由于同时进行局部脂肪抽吸术后出现直径约1cm的局限性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1周复查出现单侧额纹消失,2周后完全恢复。随访2~24个月,所有受术者均对面型改善表示满意。结论该术式设计简单,不需要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矫正颧骨复合体肥大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5.
腋窝顶泌汗腺的应用解剖与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腋臭顶泌汗腺的分布范围与层次,为治疗腋臭提供应用解剖与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2具腋臭,8具非腋臭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进行腋窝应用解剖;对25例重度腋臭患者予以顶泌汗腺去除手术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顶泌汗腺分泌部肉眼清晰可见,呈粟粒样颗粒;尸体上呈黑褐色,活体上为粉红色;主要分布在腋毛区域内,可超过腋毛区域外,但未超过1.0 cm;以腋窝中央横皱襞处最为密集,外围呈散在分布.顶泌汗腺分泌部位于真皮网状层与腋浅筋膜之间的浅层脂肪组织内,在真皮网状层下方已移行为导管部.在靠近真皮网状层处,其被结缔组织缠绕,形成完整、坚韧、不易刮除的膜状结构;在下方与腋浅筋膜连接紧密,不易分离.真皮面上白色突起颗粒为皮脂腺毛囊复合体.结论 直视下去除真皮下粉红色粟粒样组织和腋浅筋膜,干净去除顶泌汗腺分泌部;结合紧贴真皮面剪除毛囊处理导管部,可根治腋臭.手术范围不可过宽,以腋毛区域外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直接移植于新鲜创面后所产生的效应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经酶消化法提取ADSCs后培养传代,构建新鲜软组织创面动物模型.将DiI标记的ADSCs以点状注射方式移植到新鲜创面组织内,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24d,切取愈合组织行石蜡包埋和常规HE染色;术后48d,再切取愈合组织行快速冰冻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细胞注入创面组与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平均缩短1~2d;术后24d,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注入创面组的愈合组织内有更多的腺样结构及血管形成;术后48d,荧光显微镜下仍可见大量ADSCs在创面组织内停留,并呈现分层富集的现象,自身对照组见少量散在的荧光.结论 ADSCs有利于创面愈合,在创伤组织内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7.
背景: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药成骨诱导活性因子在脂肪干细胞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按2×103/孔接种至96孔板,分别加入0.5,1.0,2.0,4.0,6.0μmol/L人参皂苷Rb1培养基200μL进行培养;设立对照组,仅加入等量普通DMEM培养基。采用XTT比色法测定大鼠脂肪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曲线。通过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含量,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与结论:0.5μmol/L人参皂苷Rb1可明显促进人脂肪干细胞增殖;随着人参皂苷Rb1浓度的增加,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6.0μmol/L人参皂苷Rb1表现为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人参皂苷Rb1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人脂肪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表达。4.0,6.0μmol/L人参皂苷Rb1诱导钙化结节形成能力优于0.5,1.0和2.0μmol/L人参皂苷Rb1,对照组人脂肪干细胞未见钙化结节形成。提示人参皂苷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人脂肪干细胞具有促生长增殖作用,但在高浓度时,人参皂苷Rb1对人脂肪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成骨诱导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58.
背景:不同的麻醉肿胀液成分及浓度对脂肪细胞及所获取的人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否存在毒性反应等负面影响,至今仍不得而知,国内外亦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观察不同麻醉肿胀液对体外培养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增殖与成脂分化的影响,以减少麻醉药物对其损害,提高人脂肪干细胞的利用率。方法:分离人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取P3代细胞以终浓度为0.2g/L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肿胀液进行干预,并设立对照组。分析人脂肪干细胞受损及生长增殖情况并比较其成脂分化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各麻醉组每个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值均增高,吸光度值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布比卡因组与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麻醉组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终浓度为0.2g/L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肿胀液对人脂肪干细胞生长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其成脂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9.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纳米Ag可以原子态沉积于纳米TiO2涂层表面,增强涂层的可见光催化抗菌性能.目的:研制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并分析其力学性能.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Ag/TiO2涂层托槽的表面形貌;测量普通金属托槽、纳米TiO2涂层托槽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的表面粗糙度;采用划痕实验法检测纳米TiO2涂层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与基体托槽的结合强度.结果与结论:纳米Ag/TiO2涂层厚度约120 nm,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米颗粒膜,表面平整、光滑、光洁度高,并可见Ag颗粒沉积在涂层上.纳米TiO2涂层托槽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粗糙度与普通商业用托槽差别无差异(P>0.05);纳米 TiO2涂层、120,200,300℃退火温度纳米Ag/TiO2涂层与基体托槽的结合强度分别为1.18,1.16,1.12,1.26 kg.表明研制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口腔正畸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60.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纳米Ag可以原子态沉积于纳米TiO2涂层表面,增强涂层的可见光催化抗菌性能。目的:研制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并分析其力学性能。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Ag/TiO2涂层托槽的表面形貌;测量普通金属托槽、纳米TiO2涂层托槽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的表面粗糙度;采用划痕实验法检测纳米TiO2涂层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与基体托槽的结合强度。结果与结论:纳米Ag/TiO2涂层厚度约120nm,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米颗粒膜,表面平整、光滑、光洁度高,并可见Ag颗粒沉积在涂层上。纳米TiO2涂层托槽和各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粗糙度与普通商业用托槽差别无差异(P〉0.05);纳米TiO2涂层、120,200,300℃退火温度纳米Ag/TiO2涂层与基体托槽的结合强度分别为1.18,1.16,1.12,1.26kg。表明研制的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口腔正畸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