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方剂组方原则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内容,但在现行《方剂学》教材选定的208首方剂中,有50.48%的方剂配伍没有遵循君、臣、佐、使这一原则。特别是原则不全、原则反串现象比较普遍,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方剂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讨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护理。方法 2002年12月~2005年1月,采用TALENT带膜支架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降主动脉夹层病人21例,女2例,男19例, 年龄(56±7)岁。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给予足够健康教育、密切注意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结果 21 例病人共植入22枚覆膜支架。术前血压控制平稳,20例术中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3~6个月螺旋CT 随访,无远期死亡,假腔径缩小并见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径增大,无破裂、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认真的护理措施对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背景:术后镇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处理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积极康复锻炼,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法是目前术后镇痛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估TKA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帕瑞昔布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行初次单侧TKA治疗骨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联合镇痛组,术后使用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模式;连续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术后12、24、48 h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分别对患膝静息和活动时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6、8、10 d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监测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导管相关问题等。结果:8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4、6、8、10 d 的患膝 ROM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 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 B 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镇痛效果与CEA相当,副作用少,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行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日间手术的并发症,进一步探索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均可在日间手术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的482例行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点式静脉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下肢患者294例(65%),双下肢患者188例(35%),肢体总数670条,其中双下肢手术占肢体总数56.1%,单侧下肢手术占43.9%。比较两种方法术后1个月相关并发症。结果在1个月后的随访中,单侧下肢中16例患者(5.4%)和双下肢中15例患者(8.0%)出现伤口硬节或感染症状,单侧下肢中38例患者(12.9%)和双下肢中41例(21.8%)出现感觉麻木症状,单侧下肢中67例患者(22.8%)和双下肢中71例(37.8%)出现下肢胀痛,单侧下肢患者5例(1.7%)和双下肢中10例(5.3%)存在残存曲张静脉,单侧下肢患者中1例(0.3%)和双下肢中2例(1.1%)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组并发症的肢体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均可在151间手术完成且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5.
目的:灾害救援医疗装备是实施医学救援的物质基础,在救援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灾害医疗救援队医疗装备的科学配置,保障救援任务圆满完成.方法:根据国内外救援实战经验,以及医疗任务、出队规模、现场情况、运行方式的不同,将所需的医疗装备、药材、后勤保障等物资经过系统化、模块化、集成化配置.结果:从功能、运行方式、出队规模等方面详细的提出了配置设计方案.结论:通过实战检验,此配置方案是科学、实用的,保证了医疗救援任务快速、科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一氧化氮(NO)、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治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腰椎评分(JOA)、直腿抬高角度、NO、SOD、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及直腿抬高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O、SOD水平升高,但治疗后3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感觉功能改变、血肿及脏器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与椎板开窗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因子水平,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邹雨珮  杨轶  赵纪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22-2625
目的探讨小腹主动脉瘤的内科治疗进展。方法复习近几年有关腹主动脉瘤内科治疗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腹主动脉瘤的内科治疗主要包括:锻炼和戒烟的非药物治疗以及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基因治疗等治疗方式。结论内科治疗是外科治疗的重要补充,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分析部队应急卫生装备平时和战时的储存、维护、维修保障质量影响因素及方法,为卫生装备维护管理和卫勤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列举应急卫生装备的主要特点和现有的管理模式,在着重分析部队应急卫生装备在储存、维护、使用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应急卫生装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实例,介绍了平时和战时卫生应急装备管理的基本程序.[结果]得出了部队应急卫生装备平战时结合管理中有效的管理程序及质量控制方法.[结论]作为应急卫生装备平战时管理及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装备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内分泌活性、病理特征,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颈动脉体瘤患者中7例有内分泌活性患者的外科治疗。7例患者经围手术期进行周密的准备,术前纠正血钾,术中稳定血压,并采用术中转流等方法切除瘤体。术后监测血压、血钾变化情况。术后病理活检,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嗜铬蛋白(CgA)、支持细胞S-100检查。结果 7例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切除均成功,术后恢复满意。HE染色见肿瘤细胞,边缘可见支持细胞;免疫组化CgA(+)、S-100(+)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来源于副神经节瘤,但病理活检无法证实内分泌活性。随访12~60月,未见复发。结论具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为主,病理无特异性。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同时需要进行围手术期血钾、血压的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60.
杨轶  杨敏 《今日药学》2012,22(12):757-762
线粒体是一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在细胞中不断融合与分裂,形成紧密连接的线粒体网络。这种融合与分裂的变化主要通过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控制,并且越来越多的调控机制在逐渐被阐明。在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的精确控制下,线粒体可在不断变化的生理环境中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这不仅对于线粒体的遗传以及维持其功能至关重要,还影响着细胞的生存状态。该变化过程与诸多生物学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如能量代谢、胚胎发育、自噬和凋亡等。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肥厚、心衰等过程。本文对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生物学过程进行阐述的同时,主要综述该过程与缺血性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