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40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9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8篇 |
中国医学 | 23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对1例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形态类似子宫平滑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无细胞的非典型性,未见坏死,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ER、PR、SMA、Calponin强阳性。结论:BML非常罕见,肺是常见转移部位,因缺乏对其认识,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BML的认识对避免误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观肿瘤细胞为梭形,血管丰富,形成弥漫的网状结构,鹿角状的血管将肿瘤细胞分割小叶状,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边界不清,核呈圆形、卵圆形,病理性核分裂相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FVIII(+)、S-100(?)、CEA(?)和GFAP(?).结论:血管周细胞瘤,非常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血管周细胞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所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胃镜检查发现胃窦见直径约6.0 cm以前壁和大弯侧为主、浸润生长的、周边不规则的溃疡型隆起,中央污秽苔,并见紫蓝色血痂,诊断为胃体窦交界部溃疡型癌。后经我院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类型少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应加强对胃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并仔细分析病情,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尤文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避免误诊影响治疗。方法:分析1例36岁女性肺转移性尤文肉瘤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结果:尤文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例患者主要发现肺部占位,曾有过尤文肉瘤病史,临床需要在肺原发的小细胞性恶性肿瘤与转移的尤文肉瘤进一步鉴定,最后病理结果为小细胞恶性肿瘤,结合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骨尤文肉瘤肺转移。结论:尤文肉瘤发生肺转移者较为少见,易误诊为小细胞肺癌,应加强对尤文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并结合病史,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5.
36.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查体、超声和钼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价中的差异.方法 通过查体、超声和钼靶分别测量、记录141例NAC患者肿瘤状况,分析治疗前后原发灶、淋巴结的变化.结果 全组中晚期患者居多,Ⅰ期仅占8.5%.化疗前查体的乳腺肿块较超声检查明显偏大(P<0.01).评价疗效时,原发灶查体误判完全缓解(CR)率高达46.8%(22/47),而超声误判残留率为84.0%(21/25).43例行钼靶检查患者中,有23例(53.5%)患者困难以测量肿块大小而无法评价疗效;5例有钙化的患者,虽化疗后肿块缩小,但钙化范围无变化.在治疗中,25例有效患者行原发灶空芯针穿刺,在9例穿刺病理阴性者中,仅有3例达pCR;16例穿刺阳性者均未达pCR.超声检查怀疑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通过空芯针穿刺的病理阳性率为88.3%(53/60),超声检查不怀疑者仍有20.0%(1/5)为阳性.24例超声未探及腋窝肿大淋巴结患者中,有9例(37.5%)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化疗前淋巴结病理阳性患者64例,化疗后转阴36例(56.3%).全组原发灶及淋巴结均达病理完全缓解(pCR)者21例,占14.9%(21/141).结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对腋窝淋巴结进行空芯针穿刺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明确病理状态非常重要,查体、超声及铜靶检查对原发灶肿瘤大小的判断都有相当的误差,可采用病灶穿刺来评价NAC的疗效,但对结果 的判断还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获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41例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pCR的因素,比较治疗前后受体状态的变化.结果 本组21例(14.9%)患者获得pCR,其中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的pCR率为16.8% (19/113),单独以蒽环类为主方案的pCR率为7.1% (1/14).蒽环类药物的剂量强度与pCR率有关(P<0.05),随着蒽环类剂量强度的增加,pCR率增加.紫杉类药物相对剂量强度<0.85组与≥0.85组p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CR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6个周期(3~10个周期).1~4个周期者的pCR率(8.2%)与>4个周期者(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个周期者的pCR率(7.1%)与≥6个周期者(2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pCR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均阴性者14例,均阳性者7例.全组患者中,治疗前后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保持一致者较多,分别占74.2%、69.7%和87.7%.治疗前后ER、PR状态无变化者分别为49例(74.2%)和46例(69.7%).在激素受体状态发生变化者中,ER由阴性转为阳性者13例(7.1%),其中11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ER由阳性转为阴性者4例(12.9%),治疗前后的ER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由阴性转为阳性者13例(28.9%),由阳性转为阴性者7例(3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查体测量肿瘤直径≤5 cm和化疗周期数≥6个周期与pCR有关(均P<0.05).结论 蒽环联合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可获得较高的pCR率;治疗前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受体状态不是决定pCR的主要因素,肿瘤直径≤5 cm、化疗周期数≥6个周期、给药剂量较足量的患者易获得pCR.建议检测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受体状态,任何一次、任何一种受体阳性,即可选择术后内分泌和(或)靶向治疗,争取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各种主要临床病理学预后因子及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307医院和301医院第二附属医院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腊包埋肿瘤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中EGFR的表达。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判断EGFR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COX模型)判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肿瘤组织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69%。T3期肿瘤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T1和T2期(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转移者(P〈0.05),有远处转移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远处转移者(P〈0.05);EGFR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组织EGFR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相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CD10和Bc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Castleman病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13例,滤泡性淋巴瘤13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和活检穿刺标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的CD10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astleman病与滤泡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cl-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及滤泡性淋巴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CD10和Bcl-6可作为Castleman病的诊断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免疫学标志物.Castleman病的发病过程可能与Bcl-6基因异常有关;Bcl-6基因异常可能是Castleman病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48岁,因体检发现颈部肿物行双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检查结果示右叶甲状腺下极桥本甲状腺炎伴镜下微小乳头状癌,直径<2 mm。免疫组化结果示:CK19、Galectin-3、RET弥漫阳或灶阳;TPO阴性。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易被忽视,提高对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的认识,并在病理检查中认真仔细,对避免漏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