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在闭合性脱套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3例闭合性脱套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女11例,男2例;年龄19~57岁,平均32.5岁。所有闭合性脱套伤均为单侧,左侧5例,右侧8例;大转子部5例,大转子及臀部4例,大转子及腰骶部2例,大转子及大腿外侧1例,单纯腰骶部1例。损伤面积,15cm伊12cm~45cm伊15cm。除2例延迟诊断者外,其余均在伤后3d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小切口清创引流,术后放置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当24h 引流量<30ml 时拔除双套管。愈合标准:损伤局部皮肤无缺血坏死,皮下积液消失,局部触诊皮肤无漂浮感,皮肤与筋膜层之间无相对滑动。结果患者术后4~12d拔除双套管,平均6.3天。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7个月。1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经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余12例患者损伤部位的皮下组织均与筋膜层愈合,愈合时间4~10周,平均7.2周。无一例出现深部感染或晚期血源性感染,无全身系统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置管处切口边缘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应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可以有效地治疗闭合性脱套伤,具有安全、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2.
朱奕 《全科护理》2020,18(4):447-448
[目的]探讨在浸浴疗法治疗烧伤残余创面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烧伤残余创面病人4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烧伤残余创面病人4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均行浸浴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烧伤残余创面病人实施浸浴疗法治疗,并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快创面愈合,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可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73.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C可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从而为三羧酸循环和脂质生物合成提供乙酰-CoA和NADH,其活性可被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磷酸化灭活。本文主要介绍了PDK同工酶——PDK4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血管钙化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对PDK4的调控机制进行总结,包括调控因子、激素水平以及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74.
背景与目的: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来自于涎腺组织的少见肿瘤,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2%。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较低,且生长缓慢,较少淋巴转移,但是容易侵犯临近组织和沿着神经浸润生长,后期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往往预后不佳。该研究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其预后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该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了104例2000年9月—2012年1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受过放疗的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1年。使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5±11.5)岁,男女各占50%。鼻腔为最常见的原发部位(63.5%),其次为上颌窦(29.8%),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76.0%),手术切缘阳性者为56.7%,出现神经浸润者为34.6%。术后放疗的患者占67.3%,术前放疗占27.9%,仅4.8%的患者采用了单纯放疗,其中29.8%的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基础上联合了化疗。采用CRT放疗者为81.7%,采用IMRT放疗者为18.3%。最终18例出现复发,28例出现远处转移,肺部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神经浸润是影响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2)。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7.0%(95%CI:68.7%~85.3%)和67.8%(95%CI:57.8%~77.9%);5年和10年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分别为57.8%(95%CI:48.0%~67.7%)和56.4%(95%CI:46.3%~66.4%)。复发或远处转移是显著影响OS的危险因素(未校正HR=60.1,95%CI:8.15~443.1,P<0.0001),神经浸润阳性是显著影响DFS的危险因素(未校正HR=2.99,95%CI:1.642~5.445,P=0.0002)。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手术切缘是否阳性及放疗方式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浸润、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能是影响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基于移动百分位数法流感预警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移动百分位数法流感预警模型的最佳预警界值.方法 采用不同百分位数P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候选预警界值,对深圳市宝安区2009~ 2011年流感的周病例报告数进行分析,评价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最佳预警界值,验证模型的预警判别效能.结果 流感暴发流行的最佳预警界值为P80,ROC曲线下面积AUC=0.925(95%CI:0.804~0.963),灵敏度为91.29%,特异度为90.3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P80的预警界值下,该模型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85.29%、约登指数为63.07%、阳性预测值为73.68%、阴性预测值为87.88%,在P80界值时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判别效能.结论 基于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能够有效的预警流感的暴发流行,最佳的预警界值为P80.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水痘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水痘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生30起水痘暴发疫情,其中3月份12起(占40.00%),4月份8起(占26.67%),5月份4起(占13.33%),男性患者共387例(占61.43%),女性患者共243例(占38.57%),罹患率分别为3.54%和2.22%,年龄组中6~11岁共536例(占85.07%),小学生567例(占90.00%).结论 2007~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水痘暴发疫情逐渐趋于平稳状态,暴发疫情多发生于3~5月份,6~11岁的中小学生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 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 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通过分析穿戴不同角度踝足矫形器(AFO)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及骨盆三维运动参数,探讨不同角度AFO对偏瘫患者骨盆控制的影响。 方法对15例偏瘫患者穿戴背屈5°位AFO(d-AFO)、背屈0°位AFO(f-AFO)、裸足状态进行步态对比分析,获取步态时空参数及骨盆三维运动参数,并对3种状态的空间参数及步态不对称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与裸足相比,穿戴d-AFO时的步速是(0.54±0.05)m/s,患侧步长是(0.47±0.01)m,健侧步长是(0.44±0.03)m,步宽是(0.16±0.02)m,其能显著提高患者步速(P<0.05),增加步长(P<0.05),减少步宽(P<0.01),提高步态的稳定性;佩戴d-AFO步行时,骨盆横断面上的旋转范围(10.2±3.29)°,较佩戴f-AFO步行时无明显减小(P&rt;0.05),但矢状面倾斜范围(6.52±0.84)°及冠状面的倾斜范围(5±0.38)°均明显减小(P<0.05)。 结论背屈d-AFO能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步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SHZ3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SHZ3基因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及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运用Oncomine和GEPIA数据库分析TSHZ3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HPA数据库分析TSHZ3蛋白在正常膀胱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收集膀胱癌标本验证TSHZ3蛋白的表达。在膀胱癌T24细胞中转染TSHZ3质粒,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TSHZ3基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TSHZ3基因对T2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TSHZ3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Oncomine和GEPIA数据库显示TSHZ3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降低。HPA数据库表明TSHZ3蛋白在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呈中等强度染色,而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呈弱-中等强度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SHZ3在癌旁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过表达TSHZ3显著抑制T2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过表达TSHZ3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论:TSHZ3基因在膀胱癌中低表达,可作为抑癌基因抑制膀胱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