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21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86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药学 | 2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状况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临床标本接种到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的真菌经革兰染色、芽管形成试验、CHROMagar显色培养进行鉴定,并进行氟康唑、两性霉素B药敏分析。结果120份临床标本分离培养出念珠菌52株。白色念珠菌占69.2%,热带念珠菌占7.7%,克柔念珠菌占5.8%,其他念珠菌占17.3%;分离出的5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86.5%、94.2%。结论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有差异,应重视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SARS患者血清IFN γ和TNF α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广州地区 2 8例SARS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双份血清IFN γ和TNF α的水平。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法。结果 2 8例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血清IFN γ和TNF α水平比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恢复期血清IFN γ水平比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感染病程第 1周 ,患者血清IFN γ水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SARS患者血清TNF α水平在病程第 2周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结论 IFN γ和TNF α在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1 临床资料 1998- 0 1/ 1999- 12共行胃肠道手术 433(男335 ,女 98)例 ;年龄 2~ 75岁 .其中肿瘤 36 2例 (83.6 % ) ,外伤 30例 (6 .9% ) ,肠梗阻 2 6例 (6 .0 % ) ,其他 15例 (3.5 % ) .手术包括 :胃大部切除术 16 5例 (感染率 0 ) ,全胃切除术 119例 (感染率 4.2 % ) ,小肠切除术 36例 (感染率 13.9% ) ,结肠切除术 83例 (感染率 8.4% ) ,单纯胃空肠吻合术 30例 (感染率 0 ) . 433例手术中 ,发生术后感染 17例 (3.9% ) .2 讨论2 .1 感染的危险因素 在外科手术中 ,医护人员对内源性感染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实际操作中易忽视患者…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腹膜后和经腹腔镜下治疗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 腹腔镜下切除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30例.B超检查偶然发现19例、血压升高6例、腰腹部酸痛5例.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高2例.30例均行B超及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肿瘤位于左侧肾上腺15例、右侧肾上腺13例、左侧腹主动脉旁及右侧下腔静脉后方各1例.结果 30例均获成功.腹膜后途径组24例,肿瘤直径2.5~5.5 cm,平均3.9 cm;手术时间35~110 min,平均55min;出血量20~100 ml,平均55 ml.经腹腔途径组6例,肿瘤均位于左侧,肿瘤直径4.5~6.0 cm,平均5.2 cm;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82 min;出血量40~140 ml,平均75 ml.1例经腹膜后途径者因术中胸膜损伤而放置胸腔引流,无后遗症.术后随访2~67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切除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随访效果满意.对于左侧较大或影像学提示有血管包绕推移的节细胞神经瘤,经腹腔途径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64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Orem自理理论进行评估、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并建立随访记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79.23±10.41)分,(62.71±14.73)分,差异显著(P<0.01),出院2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96.63±3.91)分、(92.15±9.67)分,差异显著(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1.50±3.70)d及(20.84±14.06)d,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增高,住院天数减少。结论应用Orem自理理论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可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降低了患者致残率。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观察肺积方对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小鼠与裸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①建立C57小鼠Lewis肺癌模型,于接种后第10天开始药物干预,中药组灌胃相应浓度的肺积方,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在给药第5、8、11、14天测量小鼠瘤径,灌胃第14天处死小鼠并称取瘤重。②采用Lewis肺癌细胞株接种于裸鼠背部视窗部位,药物干预同上。分别在给药当天及第4、9、14天静脉注射FITC-dextran以显示功能性血管,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测量单位面积的平均血管数量和直径。结果:①在各观察时间节点,高剂量组瘤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而低、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8、11、14天高剂量组瘤径均明显小于低剂量组(P〈0.01,P〈0.05),第8、11天高剂量组明显小于中剂量组(P〈0.01)。14 d后,高剂量组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第9、14天,中、高剂量组血管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P〈0.01),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数量相当(P〉0.05);第4天高剂量组血管直径明显小于低剂量组(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血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积方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减少肿瘤组织中功能性血管的数量,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强化随访结合心电图优化VV间期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应答病人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院植入CRT病人为研究对象,至2012年1月1日CRT应答者为A组,无应答者为B组,存活无应答者为C组,强化随访联合心电图VV间期优化半年后为D组。观察指标为死亡、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及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共91例病人入选,经过中位34(6~62)个月随访,41例(占45.1%)对CRT无应答,A组与B组相比,缺血型心肌病及QRS宽度≤12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过强化随访半年后25例(占27.5%)对CRT无应答。C组与D组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EF、QRS宽度≤12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常规随访后无应答率(占45.1%)与强化随访后无应答率(占2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型心肌病及QRS宽度≤120 ms可能是无应答主要因素;强化随访结合心电图VV间期优化能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E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