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40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9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初步研究冠状动脉循环时间(CCT)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将84例患者分成无心肌缺血(C组,26例)和心肌缺血组(58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分别测定C组和心肌缺血患者的CCT,比较C组及心肌缺血组内各亚组间CCT(A组CAG阳性组,39例;B组CAG阴性组,19例)。结果C组CCT为(4.4168±0.7782)s,B组CCT为(5.3453±0.6901)s,A组CCT为(5.4190±1.0061)s。C组较心肌缺血组CCT短,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间CCT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CCT的95%CI4.0418~4.7919s。如果以CCT≥5.00s为心肌缺血,其诊断敏感性为65.5%,特异性为65.4%,准确性为65.5%。结论CCT可以作为判断心肌缺血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3.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 1岁 ,农民 ,因左耳间断流脓 3 0a ,头痛、呕吐、发热 6月加重 15d入院。患者 18岁始左耳疼痛、间断流脓 ,被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未经正规治疗致左耳流脓迁延不愈。 1999年 8月始 ,出现头痛、呕吐、偶有畏寒、发热 ,最高体温 3 8 5℃ ,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予对症处理有好转。今年 3月初在当地作头颅CT提示“左颞叶脑脓肿”予脓肿切开引流 ,抗炎及对症处理 ,症状一度缓解。近 15天来头痛、呕吐加重伴发热、全身乏力 ,拟“脑脓肿术后”收入院。患者无昏迷、抽搐、无偏瘫、失语及尿便失禁。入院体检 :生… 相似文献
74.
75.
心肌凋亡在兔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制备兔心肌缺血、梗死模型,对不同时间缺血或梗死心肌标本进行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薄切片电镜及DNA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查,观察缺血不同时相凋亡心肌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缺血30 min至4周,在心肌梗死边缘区均有少量散在TUNEL阳性心肌细胞,HE染色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或边集,胞核染色深,细胞有皱缩,呈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以4~8 h明显.梗死区心肌细胞在缺血早期,细胞核TUNEL染色均呈阳性,8 h~3 d细胞核TUNEL阳性染色逐渐减少,至背景染色;HE染色,梗死区心肌细胞均表现核固缩、肿胀及破裂,最终导致细胞破裂.DNA凝胶电泳可见缺血30 min大部分心肌细胞DNA无降解,仅有少量心肌细胞DNA降解成较大的片段;4 h梗死区大部分心肌细胞DNA降解成较大的片段,与30 min的少量大片段一致,8 h与1 d,在涂片样坏死DNA带中有较淡的梯形带,表明心肌梗死边缘区有凋亡心肌细胞.结论 兔心肌缺血30 min至4周,凋亡心肌细胞均散在出现于心肌梗死边缘区,可能与周围侧支循环开放,引起再灌注或周围向梗死区的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病人首次CT扫描影像临床表现及瞳孔变化资料 ,总结颅脑损伤并视神经损伤的早期特征。结果 视神经损伤瞳孔及CT早期征象 :( 1 )散大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 ,间接光反射存在 ( 3 0 /3 8) ;( 2 )患侧瞳孔散大 ,直、间接光反射均消失 ,排除脑疝及动眼神经损伤 ( 5 /3 8) ;( 3 )CT示视神经挫伤扭曲变形或血肿压迫视神经 ( 2 /3 8)。结论 根据颅脑外伤病人的早期瞳孔变化及CT征象能显著提高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7.
78.
7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与梗死相关动脉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对AVB发生的影响。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 ,但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并且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双导丝球囊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经造影复查70例患者的再狭窄>70%的82处病变,采用双导丝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angiography,QCA)分析扩张效果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全部82处再狭窄病变的双导丝球囊扩张成功率100%。经QCA分析,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显著增加,从(0.76±0.52)mm增加到(2.64±0.41)mm(P<0.001),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iameter stenosis,DS)显著降低,由术前87.7%±8.4%到术后8.6%±6.9%(P<0.001)。并在临床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双钢丝球囊成型术对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