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有关文献,从瘢痕内注射药物,外用药物及口服药物等方式,综述瘢痕的治疗现状,以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从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提高对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双导丝球囊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经造影复查70例患者的再狭窄>70%的82处病变,采用双导丝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angiography,QCA)分析扩张效果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全部82处再狭窄病变的双导丝球囊扩张成功率100%。经QCA分析,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显著增加,从(0.76±0.52)mm增加到(2.64±0.41)mm(P<0.001),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iameter stenosis,DS)显著降低,由术前87.7%±8.4%到术后8.6%±6.9%(P<0.001)。并在临床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双钢丝球囊成型术对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3.
104.
背景: 有资料表明,猪的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有极大的相似性,其代谢、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与人类有99%的共源性。 目的:拟通过介入封堵左前降支建立规范化的猪室壁瘤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5-12/2007-07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功能材料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枫泾家猪13只, 雌雄不拘,体质量30~40 kg。 方法:在充分腹腔、静脉麻醉诱导下,对13只家猪行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7号动脉鞘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经鞘管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球囊将“WYW”冠状动脉栓塞装置输送至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开口处远端,扩张球囊,释放栓塞装置,再次行冠脉造影,确认栓塞装置对冠脉前降支已形成可靠的封堵。术中、术后严密心电血压监测并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心肌核素显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照影及病理学变化。 结果:1只动物在术前死于麻醉意外,6只在封堵过程中死于心室颤动,其余6只均存活。术后4周复查冠脉照影显示,远端血流已100%阻塞,左室照影示心尖部及左室前壁室壁运动消失。栓塞前心电监护显示心电图呈正常表现,阻断后即刻出现ST段持续性抬高,R波振幅降低,T波高耸,ST-T融合波出现,胸前导联明显。ST段约2周后降回基线,术后4周可见病理性Q波。术后12 h血清肌钙蛋白测定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 < 0.01)。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见心尖和左室前壁呈放射性的核素灌注充盈缺损,室壁变薄,有室壁瘤形成。心脏超声显示,6只动物均出现室壁局部节段性收缩运动减弱,以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尤显。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可见心尖梗死区心肌纤维消失、被胶原纤维所取代,其间有少量毛细血管;右室前壁梗死边缘区有残留心肌纤维核固缩、溶解,除胶原纤维填充外还有较多炎症细胞和毛细血管浸润。 结论:应用“WYW”介入栓塞法建立的室壁瘤模型较接近临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30只新西兰雄性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高脂喂养组、普通及高脂喂养+G-CSF组各8只,4组动物每周采血,监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各项血脂指标动态变化。取材后用苏丹Ⅲ染色观察脂肪斑块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内膜厚度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物(TIMP-2)的表达。并用Leica QwinV3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阳性率等相关指标。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及脂肪细胞的组间差异。结果高脂喂养能使TC、LDL等血脂水平上升,6周后高峰,与对照相比,P<0.05,但8周后就趋于稳定。加G-CSF使血脂高峰前移,使TC、LDL等提前2周就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差异(P<0.05),并有双峰样改变,但对TG同样无影响。普通喂养+G-CSF能使血脂有所波动,但尚不足以达到显著差异。病理分析发现G-CSF能使斑块面积、内膜厚度、MMP/TIMP表达均增加,但后二者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支持上述发现。结论 G-CSF对血脂存在一定影响,且以TC、LDL为主,对TG作用不大。因此它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具体表现为斑块面积的扩大,内膜厚度增加,机制可能与其对基质的影响有关,但尚需进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6.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onketotic hyperosmolar diabetic coma,NHDC)是严重危及生命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可在24~48 h内死亡[1]。我科于2007-01至2011-01收治18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106例,根据PCI术后1周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和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昼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析HRV指标,评价HRV指标选择表示时域指标的24h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时段NN间期的均值和标准差(SDANN)以及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记录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低于昼间,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SBP、DBP、MAP夜间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较杓型高血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PCI术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发生HRV降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PTCA)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离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QT离散度比率(QTdR)。结果术前与术后QT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QTd(70±27)ms对(67±24)ms,P=0.6136;QTcd(82±34)ms对(77±27)ms,P=0.5785;QTdR(10±4.8)%对(9.2±3.8)%,P=0.5060。结论PPTCA不影响AMI早期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 分析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及体表心电图变化。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其心电图特征为aVLST↓ ,ⅠST↓ ,ⅢST.MⅡST↑ >1。结论 aVLST↓ ,ⅠST↓及ⅢST↑ⅡST↑的比值是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