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2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以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其与阿拉伯黄背草T. triandra、中华菅T. quadrivalvis2种同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黄背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SPAdes和CpGAVAS2分别对其进行组装和注释,并用Codon W、DnaSP和MISA等对其与2种同属植物进行一系列比较基因组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3个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38 735~138 961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出129个基因;黄背草与其同属的2个物种相比,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收缩了2132 bp,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扩张了约4000 bp,而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SSC)变化不大。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3个叶绿体基因组相对丰度最大和最小的密码子都相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丰度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在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西京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8例,经24h血流动力学监测后根据中心静脉压(CVP)分成两组:CVP 6~10mmHg(63例)组和CVP 11~14mmHg(75例)组。采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AKI发病率和死亡率、乳酸等生理生化指标。统计分析CVP与感染性休克致AKI的关联。结果两组患者除CVP不同外(P0.01),其他生理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无统计学意义。低CVP组中AKI发病率为49.2%(31例),高CVP组中AKI发病率为78.7%(59例),高CVP组AKI发病率显著高于低CVP组(χ~2=8.12,P0.05)。其中高CVP组的AKIⅢ期患者(42例)显著多于低CVP组的AKIⅡ期患者(13例),χ~2=8.12,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的使用没有明显差别。高CVP组中死亡率为48.0%(36例),显著高于低CVP组的死亡率30.2%(19例,χ~2=3.93,P0.05)。相关分析表明,CVP和感染性休克致AKI死亡率呈正相关(r=0.80,P0.01)。结论中心静脉压处于较高水平状态增加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CVP可能会降低感染性休克致AK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3.
64.
射频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人性除皱、使皮肤年轻化的新技术.我们自2008年1~12月采用以色列飞顿激光公司生产的领航者Accent射频治疗系统对35例美容就医者面颈部进行了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5.
闭孔疝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闭孔疝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疝,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误诊,延误病情,导致病死率较高。为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该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肾衰方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湿热证营养不良(PEM)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MHD湿热证PE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衰方治疗,对照组用α-酮酸片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蛋白(M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营养不良主观全面评价法(SGA)评分及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血清二氧化碳结合率水平(CO2CP),以及微炎症状态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b、PAB、TF、Hb及BMI、SGA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衰方可改善MHD湿热证PEM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治疗组治疗后BUN、Cr、CO2C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3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肾衰方可改善MHD湿热证PEM患者的肾功能及酸碱平衡状态。治疗组治疗8周后hs—CRP、TNF-α、IL-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护〈O.05,P〈0.01);对照纽治疗8周后hs—CRP低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肾衰方是治疗MHD湿热证PEM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中药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与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联合用药后肾脏损伤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机阴离子-1(OAT-1)转运体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4ml/100g体重0.9%的NaCL)、双黄连高、中、低(0.74、0.37、0.185 g/kg)剂组、头孢高、中、低(0.82、0.41、0.205g/kg)剂组、双黄连各剂量组合用头孢吡肟各剂量组等十六个组。尾静脉注射给药,合用组均在给完双黄连0.5h后给头孢吡肟。各组给药7d,摘除肾脏检测MDA、T-SOD等生化指标变化,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AT-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合并用药各剂量组肾组织MDA、组织T-SOD酶含量显著升高(P均<0.01);合并用药组出现较大量明显肾小管蛋白管型、间质充血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合用各组OAT-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个单用组。结论:联合使用头孢吡肟与双黄连粉针剂增加了肾功能损伤程度;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两药合用后引起OAT-1的表达增加,导致细胞内头孢吡肟量大量增加,引起细胞受损,从而导致肾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联合用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双黄连组,头孢吡肟高、中、低剂量组,双黄连合用头孢吡肟高、中、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给药7d,收集末次给药后24 h尿液,腹主动脉取血处死、摘除双肾检测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以及尿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蛋白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合并用药各剂量组尿NAG、尿蛋白、肾组织MDA、组织T-SOD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合并用药组出现明显的肾小管蛋白管型及小血管壁增厚或增生.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吡肟联合应用会增加头孢吡肟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痤疮饮治疗炎症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将炎症性痤疮1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痤疮饮方剂治疗,对照组采用米诺环素治疗。治疗6~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痤疮饮治疗炎症性痤疮的疗效和米诺环素相近,但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0.
研究鸡血藤水提物中的酚酸酯和其他类型的化学成分。运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纯化鸡血藤中酚酸酯类和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并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谱学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鸡血藤水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溶性部位分离得到酚酸、香豆素、木脂素、萜、生物碱和甾体等类化合物27个,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阿魏酸甲酯(2),丁香脂素(3),(+)-杜仲树脂酚(4),(+)-表松脂醇(5),对羟基苯乙酮(6),树脂藤素Ⅳ(7),楝叶吴萸素B(8),水杨酸(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脱落酸(11),间苯二酚(12),C-藜芦酰乙二醇(13),对苯二酚(14),8,9-二羟基巨豆-4,6-二烯-3-酮(15),对羟基苯甲酸(16),6,9-二羟基巨豆-4,7-二烯-3-酮(17),原儿茶酸(18),原儿茶酸甲酯(19),5,7-二羟基香豆素(20),异落叶松脂素(21),烟酸(22),胡萝卜苷(23),(+)-松脂醇(24),豆甾醇(25),尿囊素(2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27)。其中化合物2~15,19~22,24和26均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