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PKP治疗T11-L2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6例.根据术前DR正位片以髂后上嵴上缘连线为体外参照物向上测量距伤椎椎弓根窗中点距离,沿棘突中线向两侧测量距椎弓根窗外上象限距离选择进针点,根据CT片、DR侧位片选择进针角度,使用C型臂X光机透视1~2次即可微调准确选择伤椎及进针点、角度,经穿刺、套管植入、扩孔、球囊扩张,透视复位满意,再完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植入.采用X线片测定术前、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VAS法进行疼痛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术中出血量5~30 mL,平均10 mL.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50 min.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气胸、PMMA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6例经摄片提示椎体定位无误,住院时间5~12 d,平均8 d.1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38±1.09)分恢复为术后1周的(1.06±0.44)分,并维持稳定.Cobb′s角由术前(21.81±2.56)°恢复为术后1周的(8.19±3.41)°,并维持稳定.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由术前(51.10±4.69)%恢复为术后1周的(84.97±7.44)%,并维持稳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可明显减少术中C形臂X光机定位照射次数,减少医患双方X射线接触量,手术安全、可行,适用于T8~L5范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CA+stent)后的冠心病患者经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后,观察其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映体外反搏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1名冠心病患者(PTCA+stent后)分成两组,按 1∶2 匹配,反搏组17人,对照组34人。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此外,反搏组予以3个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ADM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ET-1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反搏组在治疗后ADMA和 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MA差异无显著(P>0.05),ET-1在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反搏组的ADMA和ET-1降低程度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反搏组心绞痛症状改善和心绞痛减少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并且ADMA降低的程度与两者呈正相关(r分别是0.85、0.70,P<0.01) 。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提高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切应力,降低了PTCA+stent术后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的ADMA、ET-1,提示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为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4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接受封堵治疗的401例老年继发孔AS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A1组(n=219,年龄60~65岁)、A2组(n=122,年龄65~70岁)、A3组(n=60,年龄≥70岁)3组。根据缺损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直径<20 mm组(n=194)和直径≥20 mm组(n=207);将直径<20 mm组分为B1组(n=109,缺损直径<15 mm)、B2组(n=85,缺损直径15~20 mm),将直径≥20 mm组患者分为B3组(n=97,缺损直径20~25 mm)、B4组(n=110,缺损直径≥25 mm)。所有患者接受右心导管检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缺损直径、心胸比值、肺动脉平均压(mPAP)。结果 A3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心胸比值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20 mm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显著高于缺损直径<2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mPAP≥25 mmHg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比较,B3组、B4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心胸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损直径和年龄是影响老年ASD肺动脉压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 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 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6%),男58例(28.4%),平均年龄(18.2± 16.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 80例(39.2%),室间隔缺损(VSD) 72例(35.3%),房间隔缺损(ASD)52例(25.5%).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减少率为(8.69±21.86)%(-91.6% ~ 85.8%);7例(3.4%)血小板计数减少至(50~ 100)×109/L,2例(1.0%)<50× 109/L;49例(24.0%)血小板计数下降≤10%,84例(41.2%)下降10% ~ 50%,8例(3.9%)下降>50%.术后血小板计数为(226±79)×109/L,较术前(250±73)×109/L明显降低(P<0.01);PDA、ASD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降低(P<0.01),VSD术后虽较术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13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1.009,95%CI 1.001 ~ 1.08,P=0.036)和封堵器直径(OR=1.257,95%CI 1.069~ 1.478,P=0.006).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短期内常见并发症,PDA封堵器直径≥14 mm和ASD封堵器直径>20 mm较易发生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97.
目的 eha基因是E.tarda毒力株ET-13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基因,本文研究其对该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菌落计数法比较野生株和eha缺失株感染小鼠毒力(LD50)的差异,以及比较两菌株在小鼠每个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细菌菌落数目的差异;利用组织HE染色观察两菌株对宿主组织损伤的差异;利用RT-PCR,比较两种细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eha缺失株相比野生株其毒力下降了2.5倍;eha缺失株在宿主体内的生存能力明显降低。小鼠感染野生株后,出现肝细胞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脾小体内细胞坏死,肾小管水肿等病变,以及上述脏器外观出现改变。提示野生株对小鼠的肝脏、脾脏和肾脏有毒性作用,而eha缺失株对上述脏器无明显毒性作用。RT-PCR结果显示,eha基因的缺失使得E.tarda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基因eseC和外膜蛋白基因(pagC)的转录水平下降,菌毛蛋白基因(fimA)的转录水平没有改变。结论 eha基因缺失后,E.tarda菌 ET-13株的毒力因子表达降低,使该菌毒力明显减弱,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损伤减轻。因此,eha基因是一个毒力正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98.
2种增效剂对7种杀虫剂杀灭家蝇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氧化胡椒基丁醚 (S1)和八氯二丙醚 (S2 )对常用杀虫剂的增效情况。方法 :常规微量点滴法。结果 :杀虫剂与增效剂按 1∶3加入 ,S1对 4种菊酯增效 9.9~ 2 1.9倍 ,S2 为 3.8~ 12 .2倍 ;S1对 2种氨基甲酸酯增效 2 1.3~ 2 1.7倍 ,S2 为 8.4~ 9.7倍 ;S1对敌敌畏增效 10 .8倍 ,S2 为 12 .1倍。结论 :氧化胡椒基丁醚对 4种拟除虫菊酯和 2种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杀灭家蝇的增效作用优于八氯二丙醚。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内皮的可行性。方法  2 0只健康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髂股动脉球囊损伤 ,一侧于损伤后立即经球囊导管行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 ,另一侧为培养基对照。其中 10只动物分别于术后 4h、4d处死 ,行扫描电镜检查 ;5只动物 ,先将细胞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后 ,再移植入体内 ,4d后进行荧光示踪检查 ;其余 5只动物于术后 4d行Evansblue染色 ,观察血管通透性变化。结果 术后 4h ,对照组见整个内皮层剥脱 ,暴露出内皮下弹力膜及平滑肌 ,细胞移植组则见部分移植内皮已黏附在内皮剥脱血管壁 ,细胞呈圆形 ,但尚未铺展。细胞移植后4d ,移植的内皮已变形 ,铺展在内皮剥脱血管壁 ,大量荧光标记内皮细胞被覆在内皮剥脱血管段的血管内膜 ,对照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Evansblue染成蓝色 ,细胞移植组损伤血管则 6 0 %不被Evansblue着染。结论 自体内皮细胞能有效地经球囊导管移植到内皮损伤血管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祖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4~6周龄的大鼠胫骨、股骨,以4℃预冷的DMEM培养基冲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PDGF-BB)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用下,培养8~12d形成贴壁的梭形细胞。采用CD34与α-SMA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RT-PCR法测定其α-SMA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PDGF-BB作用下,82%的骨髓单个核细胞α-SMA染色阳性,78%细胞CD34染色阳性,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不表达α-SMAmRNA,体外培养后表达α-SMAmRNA。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能分化为平滑肌祖细胞,可作为研究平滑肌细胞分化和筛选抑制再狭窄药物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