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小儿感冒风热夹湿证以发热、舌红、苔腻为辨证要点。外因责之風从外袭,内因责之太阴内湿。内湿、外风,皆为有余之实邪。崔文成教授用蒲金柴蒿方治之每收速效。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52.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部,年平均气温1、3℃,属于寒温带气候。自1949年有麻风病例登记以来,截止到1999年末,累计发现病人1034例,属于非流行区。经过50年的积极防治,共治愈现患891例,目前仅有现患24例,患病率为0.006/万,近5年平均发现率在0.001/10万以下。自1988年以后,我省以县为单位,患病率均在1/10万以下,发现率在0.01/10万以下。实现了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的控制指标,并且一直没有反复。近10年来,发现(发病)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现将1990-1999年间发现的新复发病人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1儿童肠道病毒性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王某,男,4岁,2004年6月23日因反复高热3天门诊以暑感收入院.患儿夜晚外出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母认为是"胃肠型感冒",自用退热药和抗感冒药2天后身热退,流鼻涕、  相似文献   
54.
介绍采用解除精神压力法合凉血解毒透表法治疗银屑痫验案1则。认为治疗前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重要环节;用神犀丹化裁凉血解毒透表,获得阶段性的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55.
春季患儿发热、咳嗽多为表寒里热证。究其原因,多由饮食偏嗜辛辣及肥甘厚味,致使热邪内生。春季气候冷暖无常,尤其在气候突变、寒流袭来之时,人体突然受凉,容易形成表寒里热证(又称外寒内热证,或称寒包火证)。  相似文献   
56.
泉城儿科名医刘清贞刘清贞,女,1939年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0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人选在上海中医学院参加全国中医儿科高级师资班培训。现任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济南...  相似文献   
57.
麻风的发生及流行除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有关外,也与许多社会因素有关。黑龙江省为麻风的非流行区,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共发现病人990例,其中  相似文献   
58.
59.
手足口病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传染病。本病子1957年在新西兰和加拿大发现。主要由柯萨奇A16或A5型等引起。疱疹液、咽喉及粪便中的病毒含量很大,患儿咽喉、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而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则经手感染及排泄物污染水源进行传播。气候变化是引起本病的重要条件之一。有资料表明,其潜伏期最短的1天半,最长的7天,平均4天。多发于夏秋季节,1~14岁儿童均可发病,3~6岁幼儿发病率高。一般症状有发热、口痛、厌食等。在口腔粘膜上有米粒大小的水疱,破裂后变为小溃疡。皮肤出现米粒大至黄豆大斑丘疹,以后转  相似文献   
60.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