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中的应用,并对M蛋白的特性进行分型鉴定。方法对39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结果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20例(51.3%),其中κ轻链型9例,λ轻链型11例;IgA型11例(28.2%),其中κ轻链型5例,λ轻链型6例;IgM型2例(5.1%),均为λ轻链型,单纯轻链型6例(15.4%),λ轻链型3例,κ轻链型3例。血清总蛋白升高者20例,球蛋白升高者24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表明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其含量多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他组份的异常。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多重感染尖锐湿疣(CA)皮损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别分布情况,比较4价和9价HPV疫苗对HPV多重感染覆盖率的差异,为防治HPV多重感染提供一定的研究数据。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门诊确诊的CA患者皮损采取快速分子导流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PV基因型的21种亚型,选取基因型别数≥2型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5例入选患者中,男性68.17%(242例),女性31.83%(113例);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亚型分别为:6型52.11%(185例),11型39.44%(140例),CP8304型21.69%(77例),16型21.13%(75例),58型16.34%(58例);高危型检出率居前5位者为:16型21.13%(75例),58型16.34%(58例),39/51型15.49%(55例),52型15.21%(54例),53型13.24%(47例);仅高危型、仅低危型和高危型混合低危型感染分别占11.83%、14.65%和73.52%; 2重、3重、4重及≥5重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55.49%,25.35%,11.27%,7.89%。≤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1岁各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92%、43.94%、20.00%、18.59%、11.55%。4价和9价HPV疫苗有效覆盖率分别为14.08%(50例)和30.42%(10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5,P=0.000)。结论本地区多重感染CA患者中以2重感染及高危型混合低危型感染模式多见,低危型以6型、11型多见,高危型以16型、58型多见,9价HPV疫苗比4价疫苗对多重感染CA患者具有更好的有效覆盖率。  相似文献   
43.
杨戈  崔凡  谢震  杨建文  林昭春 《四川医学》2019,40(3):249-252
目的 分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联合高频电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男女患者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的差异性,为开展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至我科性病治疗室诊治的初发外阴尖锐湿疣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均给予ALA-PDT联合高频电治疗,并进行12个月的疗后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对能完成2次以上联合治疗的患者治疗至临床痊愈所需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选患者215例,男108例,女107例,男性组治疗次数平均(3. 60±1. 39)次,治疗周期平均(4. 37±1. 13)周,女性组治疗次数平均(3. 33±1. 26)次,治疗周期平均(4. 23±1. 27)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无统计学差异(P=0. 161、0. 308>0. 05)。结论 经长期随访,ALA-PDT联合高频电治疗外阴尖锐湿疣安全、有效,男女患者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相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李双丽  张胡莲  卿勇  穰真  崔凡   《四川医学》2022,43(4):345-350
目的 探究HIV感染病程中肠黏膜损伤情况。方法 选择无症状HIV感染者(A组)、AIDS期患者(B组及健康组(C组)三组人群,分别行结肠镜检、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杯状细胞计数、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试验。对三组人群的基本信息、肠镜结果、组织病理、杯状细胞数、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指标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HIV感染者疾病进程中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结直肠充血、糜烂、溃疡等总患病率在A组、B组、C组分别为60.0%、80.0%、13.3%(P <0.001)。对比A组,B组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淋巴滤泡数量更多(P <0.003),A组与C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233)。杯状细胞比值C组大于A组(P=0.001),A组大于B组(P=0.008)。Claudin-1平均光密度值及灰度值结果一致,C组大于A组(P <0.001),A组大于B组(P <0.001)。CD4+T细胞计数与Claudin-1在免疫组织化学(P <0.001,r=0.822)及蛋白质印迹(P <0.001,r=0.792)结果均呈正相关。病毒载量水平与Claudin-1免疫组织化学(P=0.008,r=-0.476)及蛋白质印迹(P=0.003,r=-0.525)结果均呈负相关。结论 HIV感染者肠黏膜损伤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杯状细胞及Claudin-1在HIV感染者肠黏膜屏障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崔凡 《检验医学》2014,(4):328-330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患者术后部分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方法对56例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在RFCA前、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成功消融后即刻、术后第2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血管内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组织纤溶酶原(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结果与术前比较,血浆DD、vWF浓度以及血浆PAI-1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均显著上升(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t-PA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显著下降(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RFCA可引起血液中部分凝血与纤溶物质水平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对其监测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
患者女,23岁.因双胫前反复水疱、丘疹及结节伴瘙痒15余年于2006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8岁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皮肤瘙痒,继之出现红色皮疹,搔抓或摩擦后易出水疱。每年4月发作.严重时有水疱,10月之后可好转、水疱糜烂结痂,愈合后局部出现萎缩、丘疹及结节。病情迁延不愈,皮损逐渐延及整个胫部及双膝部,  相似文献   
47.
马拉色菌临床株分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快速分类,并结合生化鉴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先用吐温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对74株分离自花斑癣的马拉色菌临床株和7株标准菌株进行分种,再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马拉色菌的28S rDNA,对扩增产物分别用Eco88Ⅰ、Bsp143Ⅱ和BshN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3种限制性内切酶成功地将限制、钝形和厚皮马拉色菌鉴定出来.并发现限制马拉色菌在基因同源性上与其他6种马拉色菌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通过RFLP法还纠正了生化分型的错误。结论PCR-RFLP法是一种有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对马拉色菌属进行种间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似文献   
48.
红细胞肌酸测定在溶血性贫血实验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Barritt反应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红细胞肌酸的测定方法,测定了24~51岁正常人红细胞肌酸的正常参考值,男:401.4±186.5μmol/LRBC,女:453.7±195.3μmol/LRBC,批内CV=2.14%,批间CV=4.20%。回收率为97.5%,并且对比了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肌酸水平与其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利用核孔滤膜法测量红细胞变形指数 ,使用化学修饰电极测量红细胞膜胆固醇。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 ,分别为 7.82 6± 0 .5 3及 6 .5 41± 0 .6 1,而红细胞膜胆固醇则显著升高 ,分别为(0 .6 45± 0 .0 6 2 ) mm ol/ g膜蛋白及 (0 .891± 0 .0 5 1) m mol/ g膜蛋白 (P<0 .0 1) ,且二者呈高度负相关 (r=- 0 .80 1)。结论红细胞膜胆固醇能够有效反映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变形能力 ,并成为反映大面积烧伤的早期微循环状态的新型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0.
近6年来,我们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尿毒症期患者64例,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发现典型异常改变有48例,现总结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5岁。48例患者来自不同原发病因,诊断符合《肾脏病学)标准并伴有程度不等由尿毒症所引起的并发症。 1.2 异常心电图改变:①心电图波组改变:P波低平2例,呈双峰时间增宽1例;QRS波群低电压4例,电压抬高6例;ST段抬高8例,压低18例;T波高尖5例。倒置8例(胸导联);U波出现2例;Q—T延长5例,极短(使ST段与T波上升肢融合一起4例)。②心律失常改变:房性过早搏动8例,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纤颤2例;室性过早搏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