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205名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α1(COLIA1)基因Sp1结合位点的多态性变化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COLIA1基因多态性,基因型中的大写和小写字母(S和s)分别表示无和有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颈等处骨密度.结果所有样本均为SS基因型,没有发现Ss和ss型.结论 COLIA1基因多态性可能有较大的种族差异,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无关.该基因对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尚需在不同人群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1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esistance to thyroid hormone syndrome, RTH)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基因变异检测, 并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 抽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致病基因, 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 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功能分析。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胸闷、心悸和持续性房颤等临床表现,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 临床高度怀疑RTH并进行基因检测。报告显示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存在c.1313G>A杂合突变, 导致第438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异为组氨酸(p.R438H), 为错义突变, 遗传情况未明。根据ACMG指南, 这个变异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报道, 被认为是新发变异。结论 THRβ基因第8号外显子c.1313G>A突变可能是引起该先证者RTH的原因, 该变异c.1313G>A位于THRβ的配体结合域, 可能通过影响蛋白的三维结构及活性, 从而影响THRβ的功能。  相似文献   
43.
早在1982年,Moorhead[1]就提出脂类聚集可以导致慢性的肾损伤,近30年来多项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都证明脂代谢紊乱还能促发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伤,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进展有关,而降脂治疗可以减少肾损伤,保护残余肾功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一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家系的甲状腺激素受体β( thyroid hormone reecptorβ)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患者及其家系5名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GR分段扩增TRβ基因1-10号外显子,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有2名成员TRβ基因第10外显子1642位核苷酸发生C转换为A的错义突变,使该位点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苏氨酸(P453T),此种突变为杂合子突变.结论 经基因测序检测诊断证实患者TRβ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P453T突变,该突变可能导致了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确定一遗传性单纯少毛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通过定位候选克隆技术,用ABI公司的商品化微卫星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明确致病基因的区域。结果:在微卫星标记D13S217处得到最高IDD值3.74(重组率θ=0.00)。结论:本研究将该遗传性单纯少毛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一中国人的Leydig细胞发育不全(LCH)家系的临床诊断及基因检测,探讨其病理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资料,通过激素测定以及青春期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确认其临床诊断;并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LH/hCG受体(LHCGR)基因.结果 表现为男性假两性畸形的患者睾酮水平低下,且不能被hCG兴奋,青春期后出现LH水平的显著升高.DNA序列分析发现患者的LHCGR基因有两种新的突变,一等位基因含有第5号外显子T→C的杂合点突变,使受体胞外域的152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另一等位基因存在第6号内含子3'端的剪切位点C突变为A(IVS6-3 C→A).患者无临床表现的同胞妹妹(46,XX)具有和患者相同的基因型.结论 患者LCH由LHCGR基因新的复合杂合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4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7 patients from 5 families with 17α-hydroxylase/17, 20 lyase deficiency (17OHD) and the CYP17A1 mutation in Chinese. Methods Clinical features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5 families with 17OHD. PCR direct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to screen the mutation of CYP17A1 gene of the patient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and sequencing were performed to screen the mutations of CYP17A1 gene in 288 healthy individual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Results Seven patients (5 of them were 46, XX; 2 were 46, XY) had typic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sexual infantilism, hypertension and hypokalemia. Hormone profile indicated decreased plasma cotisol and sex hormones, and elevated blood 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 (ACTH). TAC329AA and H373L in exon 6 and D487_ F489del in exon 8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patients. One heterozygote for D487_F489del was identified in 288 healthy controls. Conclusion The TAC329AA and D487_F489del of the CYP17A1 gene were the most frequent mutations in Chinese with 17OHD. There might be certain frequency of heterozygotes for D487_ F489del in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了解迟发性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的足细胞分子基因致病突变特点。 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瑞金医院肾脏科1997年9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的31个迟发性家族性FSGS家系。诊断标准:(1)成员年龄大于12岁;(2)1个家系中有2例或2例以上患者经肾活检证实为FSGS,或家系成员中有1例肾活检证实为FSGS,另有1例成员有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外周血基因组DNA 经PCR扩增后直接对NPHS2、ACTN4、TRPC6基因行测序分析。 结果 发现ACTN4基因新错义突变L316P,该家系患病成员起病年龄平均(38.7±7.4)岁,肾功能损害进展相对缓慢,家系3例患病成员均为突变杂合子。发现TRPC6基因新杂合错义突变Q889K,该家系患者起病年龄平均(38.0±4.2)岁,肾功能损害进展也较缓慢,家系中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家系中3例患病成员均为突变杂合子。发现TRPC6静止突变G467G。所有家系中未发现NPHS2致病突变。健康对照组200条染色体亦未发现以上突变。 结论 在31例迟发性FSGS家系中发现2个家系携带致病相关突变:ACTN4新突变L316P和TRPC6新突变Q889K。在中国人群家族性迟发性FSGS中,ACTN4及TRPC6基因突变是致病原因之一,尚未发现NPHS2相关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50.
2004年SARS-CoV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2004年SARS-CoV毒株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SARS-CoV毒株S基因进化与SARS流行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区2004年2株SARS-CoV毒株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其余15株毒株S基因序列从GenBank检索,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SARS-CoV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17株毒株中,S基因7个氨基酸位点全部置换,35个氨基酸位点在不同毒株中置换;所有SARS-CoV均通过氨基酸227位点的置换,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同义进化中,S基因置换速度为1.46×10-6个核苷酸,进化线性回归方程为Y=1.46×10-6X+0.000736,同时通过Ka计算显示S基因进化明显存在选择性压力。2004年17株SARS-CoV毒株可以分为两条进化途径,其中广东地区的人类的GZ0401毒株与果子狸的PC4-115毒株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97%,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冠状病毒S基因的1个糖蛋白位点增加,可能导致人类SARS-CoV毒株出现并SARS流行;2004年果子狸冠状病毒与人类SARS-CoV毒株分子结构类似,可能存在交叉宿主。S基因同义进化速度较流感HA1基因慢4.2倍,但基因进化明显存在选择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