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非酮症性高血糖并发癫痫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酮症高血糖(NKH)致癫痫发作,早在1965年就被 Maccario 等提出,但仅在近几年才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我院自1998~2003年共诊治此类患者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异位性皮炎,是具有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四弯风"等范畴.近年来,AD发病率上升,尤其是发达国家及快速城市化、西方化地区[1].本文阐述对AD的认识和应用中药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 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心与脾两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应健脾渗湿、清心培土、养血润肤等为主.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了本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多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s病,目前认为是一种病因并不完全清楚的特殊的脑部血管性疾病,好发于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一般以慢性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现将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97例患者做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癫痫较少报道 ,本院曾收治 3例。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6 4~ 72岁 ,患者既往均有糖尿病而无癫痫病史 ,且均以癫痫发作表现入院 ,临床单纯抗癫痫治疗无效 ,经降糖治疗后 ,癫痫发作停止。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无复发。现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女 ,6 4岁 ,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 4小时 ,于 1998年4月 8日入院 ,患者于 1988年被确诊为糖尿病 ,既往无癫痫病史。本次入院前 4小时 ,突然出现头向右扭转 ,双眼抽动 ,右上肢逐渐出现屈曲强直———阵挛发作 ,持续半分钟后 ,右下肢伸直强直 (阵挛 ) ,同时牙关紧闭 ,意识丧失 ,持续 3~ 5分…  相似文献   
18.
口周单纯疱疹是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人是唯一自然宿主,以红斑基础上迅速出现簇集的小水泡群,伴轻微烧灼感为特点。2周左右可自愈,但常复发。[1]患病时痛痒难耐,常忍不住用手挠抓,而继发感染。发病可见各年龄组,常规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口服阿昔洛韦。笔者亦曾患过口周疱疹,反复发作,起疱疹后痛痒难忍,初期几天,疱疹还逐渐增多,不胜其烦,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口服阿昔洛韦,亦阻止不住新发疱疹,且症状完全好转  相似文献   
19.
国内首报1例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患者男,49岁。双侧上肢、前胸、后背部多发棕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斑进行性加重7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多,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单核样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扩张,肥大细胞未见明显增多。免疫组织化学:CD117个别细胞(+)。特殊染色:甲苯胺兰染色个别细胞(+)。诊断: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合用抗病毒治疗与抗病毒治疗合用TDP理疗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2001年4月至2007年5月问康复科与皮肤科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共48例,后者为对照组共50例.观察组使用梅花针叩刺皮损处及相应脊髓分布节段皮肤,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口服阿昔洛韦0.4g,每天4次;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量同上)及TDP照射30分钟,疗程均为10天.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常规理疗,且安全性好、易于掌握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