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9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54篇
眼科学   85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与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至鞍区、鞍上区的显露范围,及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与其相互位置关系。结合该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体会,探讨内镜在此区域手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选择10例灌注尸头标本,采用显微镜解剖2例,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切开各1例;另8例标本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和显微镜下扩展显露鞍前及鞍上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对2例女性鞍结节脑膜瘤病人,采用神经导航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和切除后分别应用成角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肿瘤切除后以脂肪、人工硬膜及明胶海绵重建鞍底。结果内镜下在颅前窝向外侧显露的主要限制是两侧的眶内侧壁和视神经管;选择三个平面测量向侧方的显露范围,分别为筛骨鸡冠后缘平面(19.1±2.65)mm,鞍结节前方10mm的蝶骨平台平面(23.2±2.35)mm,两侧视神经管内口平面(13.1±2.18)mm。内镜下可清晰显示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颅内结构。2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达到肿瘤全切除,视力部分改善,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再次经原入路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采用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的经鼻蝶窦入路可更直接达到鞍前及鞍上区病变,避免了经过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底的修补和重建是采用该入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3.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组织在发育成熟和损伤后不能再生,但近年来研究证实,人及成年动物神经系统中均存在神经干细胞,只是大部分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处于静止状态。神经干细胞对脑梗死损伤的治疗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反应过程,探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为脑梗死损伤后机体自我修复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2只,体质量250~300g。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成梗死后1,5,7,14,28d组,每组1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12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梗死后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海马齿状回及SVZ区存在少量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脑梗死后1d,海马和SVZ区BrdU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lt;0.05);7d达到高峰(P&;lt;0.05);14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lt;0.05);28d后接近正常。并且,梗死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侧(P&;lt;0.05),并且通过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结论:脑梗死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Ranson评分系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入的SAP患者185例入院后临床资料,行24 h内Ranson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分别计算死亡组和生存组的两种评分及存活概率.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二者对死亡的结果评估.结果 185例SAP患者Ranson评分为1~10(4.72±2.18)分;入院24 h内APACHEⅡ评分为2~33(12.36±6.39)分;死亡组Ranson评分为3~10(6.53±1.74)分,APACHEⅡ评分为5~33(19.32±5.86)分;与生存患者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Spearman等级直线相关分析见2项评分间均呈正相关(r=0.61)(P值均为0.00).2个评分系统对SAP患者结局为死亡和生存进行ROC曲线分析后可以看出,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可以预测SAP的死亡概率(P=0.00),但2项评分差异无特异性(P>0.05).诊断阈值分别为5和14.结论 Ranson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可以很好地预测SAP患者的死亡概率,预测价值相似.临床亟需新的预测评分系统出现.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综合治疗措施。方法:选择6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对其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4例抢救无效死亡,转院3例,57例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时清除残留毒物,合理应用特异解毒剂,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是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NS)并发血栓的种类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6年7月至2011年5月NS并发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血栓发生年龄、部位、症状、血清学指标和短期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8例NS并发血栓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例,女1例,发生血栓的平均年龄为10.6岁。患儿以头痛、呕吐、抽搐、腹痛、血便、肉眼血尿、咯血或胸闷等症状就诊。静脉血栓6例(75%),见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肺栓塞、肾静脉、下腔静脉、颅内静脉,其中肺栓塞3例,肾静脉血栓2例,颅内静脉血栓2例;动脉血栓2例,左胫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栓各1例。3例颅内血栓通过头颅MR I和MRV或MRA确诊,其余部位血栓分别通过血管超声、肺灌注显像和CT检查确诊。7例患儿血清白蛋白〈20 g.L-1,8例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4 g.L-1,7例患儿血D-二聚体增高。8例患儿确诊后均予以肝素、尿激酶、华法林或双嘧达莫等抗凝及溶栓治疗,2例患儿经内科治疗无效分别行截肢和肠切除术。近期随访血栓或相关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 NS患儿肺栓塞发生情况可能并不少于肾静脉血栓。对于10岁左右男性,伴显著低白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D-二聚体增高者可能更需警惕血栓,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8.
曹雪芹先生不是医生,不是营养学家,但他在<红楼梦>中道出的一道道菜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大多能恰合当事人的身体病症,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69.
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附11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的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脑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水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但对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或激素分泌型侵袭性腺瘤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创伤、退化等许多不同的因素通过一系列致病因素形成的一种关节内紊乱综合征,中医叫做痹证[1].湖北省中医院骨科2006年11月~2007年12月采用关节镜加理疗诊疗该病6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