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黏膜下电凝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鼻堵评分≥6分及至少一侧下鼻甲评分≥2分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黏膜下电凝术及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于术后3、6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对鼻堵程度进行评分,对每侧下鼻甲进行评分,采用糖精试验测定鼻腔黏膜纤毛输送率(MTR),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鼻塞程度评分、下鼻甲评分及MTR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黏膜下电凝组术后3个月鼻塞程度评分为(1.55±0.33)分,较术前[(7.50±1.28)分]明显改善(P<0.01),与术后6个月[(1.47±0.39)分]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与等离子组同时期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个月黏膜下电凝组下鼻甲评分为(1.43±0.27)分,较术前[(2.41±0.50)分]明显减小(P<0.01),与术后6个月[(1.21±0.47)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等离子组同时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MT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下电凝术术后效果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相似,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方法简便更适于在基层普及. 相似文献
52.
例1患者女,56岁。因咽痒、咽干半年,伴咽痛1个月余就诊。发现软腭、硬腭及双侧腭扁桃体表面散在多个粟粒样结节,逐渐发展成为多个小溃疡,经反复服用多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无低热、盗汗、体重下降。查体:咽腔陈旧性充血,双侧腭咽弓表面散在多个粟粒样小结节,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X线胸片未见异常,结核菌素(PPD)皮试为强阳性、呈双圈征象,中心区有小水疱。 相似文献
53.
人们已经注意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腺样体肥大发病率较非AR患儿高,近几年AR患儿发病率逐渐增高,我们考虑,腺样体切除术后圆枕增生可能和AR有密切关系,本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
阻塞豚鼠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造成实验性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分别观察积水后1、2、3个月耳蜗第三回外侧壁微循环改变,测定螺旋韧带血管(SLV)及血管纹血管(SVV)的管径及流速。发现积水三个阶段中,SLV管径平均缩小0.80μm、0.87μm、1.21μm(P<0.05),流速分别下降100.8μm/s、141.0μm/s、136.0μm/s(P<0.05)。SVV管径至积水3个月扩张才有显著性,平均扩张0.93μm,但SVV管径有随积水时间延长而扩张增大趋势(P<0.05)。SVV流速与对照耳比虽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膜迷路积水后SLV及SVV均受影响,SLV变化明显。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扁桃体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等离子技术手术治疗的4311例儿童OSAH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A组358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全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术;B组3953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切部分...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支原体单克隆抗体PD4与黏附分子CD44v6、CD44v9蛋白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12例喉不同病变组织标本(喉癌137例,喉癌前病变26例,声带息肉34例和癌周正常喉组织15例)中PD4、CD44v6、CD44v9蛋白的表达.结果:①PD4、CD44v6、CD44v9在人喉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3%(62/137)、72.3%(99/137)、56.2%(77/137),明显高于其他喉不同病变组织(均P<0.01).②中晚期(Ⅲ~Ⅳ期)、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PD4、CD44v6、CD44v9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早期(Ⅰ~Ⅱ期)和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均P<0.01);喉癌术后3年或5年存活患者PD4、CD44v6、CD44v9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生存时间未达3~5年者(P<0.01或P<0.05).③PD4和CD44v6、CD44v9在人喉癌组织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27.7%(38/137),显著高于喉其他不同病变组织中联合表达阳性率(5.3%,4/75)(P<0.01).结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D4、CD44v6、CD44v9联合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鼻内窥镜术后鼻粘膜生长的作用.方法:取双鼻腔条件基本相同的慢性鼻窦炎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鼻内窥镜术后1侧鼻腔喷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另1侧喷生理盐水,用鼻内窥镜观察术腔粘膜生长情况,记录和比较术后3周双侧鼻腔粘膜生长情况和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是否能促进术后鼻粘膜恢复,缩短上皮化的时间.结果: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侧鼻腔粘膜水肿反应较轻,上皮化快,完全上皮化时间为5~7周,患者疼痛症状轻,分泌物较少;而生理盐水组则完全上皮化时间为6~8周,患者疼痛症状重,粘膜水肿较重,分泌物较多.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术腔上皮化,缩短上皮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减张法”是保持鼻背软骨-鼻中隔软骨复合体完整性、通过解除张力而使其居中对称的方法。本文研究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主观和客观疗效。方法对67 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美学效果用电子测量尺测量和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鼻阻塞改善程度用鼻阻力计测量和鼻阻塞症状评分法评估。结果34 例I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2.24±1.68)度与术前(11.94±3.17)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 例C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177.20±5.80)度与术前(158.34±9.96)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主观满意度很好53 例(79.1%),好13 例(19.4%),一般1 例(1.5%)。术后鼻阻塞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α=0.95,P<0.001)。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有效、微创,适用于各种鼻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患者于2000年7月因右侧鼻阻及反复右侧鼻出血就诊,行鼻窦CT、MRI检查示:右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影,周围骨质无破坏。取活检病理报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当时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带瘤生存。2007年9月患者因全身多处严重骨质疏松再次住院,查体发现右侧鼻腔肿物。再次取病理活检,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上皮样,无明显核分裂象;其组织结构多样,呈单个细胞条索、实性巢状及管腔样结构排列。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原始管腔结构;玻璃样间质;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血管腔隙结构;瘤细胞表达Vim、CD31、FVⅢRAg,少数细胞表达CD34。结论鼻腔鼻窦原发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极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应注意与转移性癌、黑色素瘤、上皮样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瘤等鉴别,可行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或鼻内窥镜下肿物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60.
实验性膜迷路积水不同时期耳蜗电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实验性膜迷路积水后耳蜗电活动的变化,探讨膜迷路积水后耳蜗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微电极技术,通过阻塞豚鼠内淋巴囊及内林巴管,造成膜迷路积水.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动物,分别于积水1、2、3个月,在耳蜗第三回中阶分别记录0.5 kHz、1 kHz、2 kHz、4 kHz、6 kHz的豚鼠耳蜗内淋巴电位(Edocochlear Potential,EP),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e,CM),总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l,SP)和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结果膜迷路积水后,各频率的CM均受到明显抑制,主要以低频为重.随积水时间延长,高频受抑制程度加重.这和临床上梅尼埃氏病的听力变化特点一致.膜迷路积水1、2、3个月,EP分别下降12 mV、21 mV及34 mV,EP下降和积水时间相关(P<0.01).膜迷路积水后CAP阈移,积水1、2、3个月,CAP分别阈移5.7dB,12.9dB和22.1dB.积水后SP幅度减少,但SP变化的个体差异大.结论膜迷路积水后,耳蜗电活动受到抑制,并且随积水时间延长而加重.造成此结果的病理因素可能和膜迷路积水后血管纹血流下降及内淋巴电解质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