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8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细胞粘附分子、粘附蛋白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机制逐渐被阐明,参与、介导这一粘附机制的一类细胞粘附分子以及粘附蛋白正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已证明这些成分参与多细胞体包括生长发育、成形以及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血液凝周等各种生命活动,也是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基础。已知肿瘤浸润转移是肿瘤致死眭的关键因素,而有选择性调节或阻断细胞粘附分子及粘附蛋白的粘附活性,可能会随着肿瘤转移机制不断被阐明而成为有效防治肿瘤转移的手段之一。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研究工作进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2.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以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肾衰动物模型,设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手术组(n=7).术后定时测定血压及24h尿蛋白量,12周后取血,尿标本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I);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毛细血管以及Ⅲ型胶原、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此外,大鼠PTC密度与TI、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Ⅲ型胶原、FN在小管间质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并在肾小管间质损伤及肾功能减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李晓  周同  郝翠兰  陈楠 《中国微循环》2003,7(3):169-170,176,F002
目的 观察leptin在人类肾小球肾炎(GN)肾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针对leptin的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方法对92例肾小球肾炎和2例正常肾组织进行研究。根据肾小球病变将病例分为以肾小球增生病变为主组、以肾小球硬化为主组和肾小球病变较轻组,分析三组肾组织的leptin分布特点及其与肾脏病理改变、肾功能等的关系。结果 GN肾组织中髓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均见明显的leptin表达,且皮质部的肾小球和肾小管亦有少量表达。肾小球硬化为主组的leptin表达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GN肾组织中leptin表达程度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研究发现肾小球肾炎时leptin在肾组织的表达可能与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损伤有关,这为进一步阐明leptin在肾脏疾病中的病理作用以及将来leptin受体拮抗剂在临床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血管炎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以血管炎症、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可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病变。临床症状因受损器官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炎症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而异。一般将血管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指不伴有其它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是指血管炎继发于另一确诊的系统性疾病 ,如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 )等。根据其侵犯血管的大小和种类大致可分为巨细胞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PAN)、川崎病和Wegener肉芽肿 (WG)、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MP…  相似文献   
75.
粘附分子在缺d再灌注肾损伤中的作用及阻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缺d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意义。方法建立肾缺d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P-选择素单抗处理前后的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及ICAM-1表达,及其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细胞凋亡等变化。结果缺d再灌注后,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和ICAM-1先后明显表达,且MDA含量增加和SOD活性下降,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经给予P-选择素单抗处理,肾组织中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受到抑制,MDA含量降低和SOD活性增高,细胞凋亡减少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减轻。结论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ICAM-1参与了肾缺d再灌注损伤机制,以单抗抑制P-选择素可明显减少肾内炎症细胞浸润,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6.
P—选择素及其与肾脏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巍  倪培华  周同 《上海医学》2001,24(2):124-126
P选择素(Pselectin)是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是急性炎症早期介导炎症细胞向受损部位趋集过程中的重要信号[1-3]。其可介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作用,与免疫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4]。在此基础上,近年P选择素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已引起人们重视[5],而对P选择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将有利于阐明P选择素生物学功能及在包括肾脏等疾病发病机理中作用,且为疾病的特异性抗粘附治疗奠定基础。一、P选择素分子结构选择素家族由P选择素、E…  相似文献   
77.
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同 《现代免疫学》1995,15(1):58-61
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作用,是机体构建或维持组织或器官以及功能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群在多种细胞上表达,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作用的糖蛋白物质。它们除参与介导细胞粘附机制,还互相传递信息,调节细胞功能,并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对其粘附机制的阻断,使之成为临床上治疗的一个有效手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补充放射治疗对鼻咽癌原发残留灶的治疗效果,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88年10月 ̄1995年3月,收治原发病灶残留的患者共82例,采用外照射及腔内近距离归谢方案补充放疗。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愕控率分别是51.2%、48.8%及73.3%。分析了单用外照射、腔内近距离治疗及两者并肜的治疗效果。结论:局部残留病灶的鼻咽癌患者补充放疗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在治疗方法上可  相似文献   
79.
细胞粘附分子与S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粘附分子(CAMs)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粘附和作用的膜糖蛋白。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构建和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血液凝固以及肿瘤进展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CAM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就CAMs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研究进展作一简介。一、细胞粘附分子种类和性质[1~4]迄今对CAMs结构、性质与种类尚未完全搞清。一般似将CAMs分成5类:①钙粘素家族(CF);②免疫…  相似文献   
80.
潘晓霞  陈楠  周同 《上海医学》2005,28(4):342-344
Alport综合征(AS)是一种临床以血尿、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伴眼、耳等肾外改变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自1902年AS被首次报道,目前已对其遗传方式、临床病理特点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研究结果证实,AS的发生与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α3~α6链编码基因COL4A3-COL4A6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