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66篇
  免费   2695篇
  国内免费   1834篇
耳鼻咽喉   198篇
儿科学   614篇
妇产科学   301篇
基础医学   2054篇
口腔科学   764篇
临床医学   6811篇
内科学   4560篇
皮肤病学   272篇
神经病学   1202篇
特种医学   18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4100篇
综合类   14686篇
预防医学   6111篇
眼科学   631篇
药学   5726篇
  96篇
中国医学   6071篇
肿瘤学   1371篇
  2024年   539篇
  2023年   1025篇
  2022年   1145篇
  2021年   1342篇
  2020年   1236篇
  2019年   997篇
  2018年   964篇
  2017年   702篇
  2016年   837篇
  2015年   926篇
  2014年   2590篇
  2013年   1981篇
  2012年   2173篇
  2011年   2228篇
  2010年   2249篇
  2009年   2318篇
  2008年   2411篇
  2007年   2221篇
  2006年   2403篇
  2005年   2401篇
  2004年   2206篇
  2003年   2040篇
  2002年   1611篇
  2001年   1594篇
  2000年   1768篇
  1999年   1688篇
  1998年   1676篇
  1997年   1664篇
  1996年   1565篇
  1995年   1442篇
  1994年   1301篇
  1993年   1031篇
  1992年   864篇
  1991年   800篇
  1990年   709篇
  1989年   541篇
  1988年   316篇
  1987年   319篇
  1986年   253篇
  1985年   244篇
  1984年   220篇
  1983年   176篇
  1982年   164篇
  1981年   131篇
  1980年   97篇
  1979年   88篇
  1978年   50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7篇
  196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1984年徐达传、罗力生等首先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由于该皮瓣具有血管蒂长、径粗、面积大、部位隐蔽、为肢体非主干血管、有感觉神经及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最常用的皮瓣之一。回顾我科1994年5月-2006年9月应用此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47例,探讨此皮瓣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2.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患者出疹期及恢复期T细胞亚群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麻疹患者出疹期及恢复期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麻疹患者出疹期外周血CD3 、CD4 T淋巴细胞与健康对照者及恢复期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外周血CD3 、CD4 T淋巴细胞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患者出疹期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可导致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非诺贝特0.1g/次,2次/d和通心络2粒/次,3次/d,对照组只口服非诺贝特0.1g/次,3次/d应用治疗8周,用药前后分组检测血脂指标,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治疗组中血脂较前下降,甘油三酯下降显著(P<0.05)。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通心络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索基于网络的中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方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成绩评估教学效果。结果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探索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基于网络的中医学研究性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并构建了适合该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和操作流程。这种教学模式被学生广泛接受,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特别是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信息管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基于网络的中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症状性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应用国产旋转式立体定向放射系统(伽玛刀)治疗经长期正规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脑内有病灶的难治性癫痫20例。选择靶点:头颅MRI扫描确定病灶部位,并结合脑电图、脑电磁图、PET—CT等检查确定;适当扩展病灶外延1~2mm作为治疗靶点,靶点周边剂量10~13Gy,中心计量为20~26Gy。疗效评估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的疗效标准。结果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3~42个月)。满意3例;显著改善9例;良好5例;效差2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85%。治疗后症状即开始缓解,治疗后症状稳定平均时间为4.1个月(0~11个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能够显著控制癫痫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对病灶明确的症状性难治性癫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6.
目的 研究缺血再灌流时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流大鼠肠组织炎症反应和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开腹制做空肠袋,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血流45 min后恢复血流,制成肠缺血-再灌流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流+生理盐水组(I/R+NS)和缺血-再灌流+卡巴胆碱组(I/R+Ca).I/R+Ca组在SMA阻断血流同时向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0.1mg/kg),I/R+NS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检测肠组织中DAO含量;ELLSA法测定肠组织中TNF-α含量;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肠黏膜血流量.结果 I/R+Ca组与I/R+NS组相比,肠黏膜病理变化较轻.I/R+Ca组肠袋黏膜组织DAO活性较L/R+NS组显著增加(P<0.01);同时L/R+Ca组与I/R+NS组相比,肠黏膜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而肠I/R+Ca组黏膜组织中TNF-α含量较I/R+Ns明显减少(P<0.01).结论 卡巴胆碱能促进缺血再灌流时肠黏膜血流恢复,增加肠黏膜血流量;抑制肠组织中TNF-α的生成,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时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VEGF、Fit-1表达和MVD计数的影响。方法:将前列腺增生患者按术前是否服用非那雄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前列腺组织VEGF、Fit-1表达和MVD计数。结果:服药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4%;对照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5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服药组与对照组Flt-1表达全部为阳性。服药组MVD值为6.89±2.54;对照组MVD值为9.17±3.6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服用非那雄胺后可减少前列腺增生组织VEGF的合成、抑制微血管的形成,而对Flt-1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7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碱烧伤创面的切痂与植皮时机.方法: 90只成年Wistar 大鼠制作皮肤Ⅲ度烧伤模型并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45只,分别于伤后1 h、2 h、4 h、8 h、12 h、24 h、48 h、72 h、96 h切痂,每个时点5只.A组切痂后立即植皮,B组切痂后延迟48 h植皮,测定大鼠痂下组织pH值,观察创面损伤情况以及植皮成活系数.结果:A、B组间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5, P>0.05), 且各时点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953, P>0.05); A组术后1~8 h切痂立即植皮,植皮成活系数高于12~48 h切痂立即植皮,B组8 h后各时点切痂延迟植皮,植皮成活系数高于8 h前各时点.切痂和植皮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 85.580,P<0.05).结论:碱烧伤后1~96 h, 切痂时间和植皮时机对大鼠痂下组织pH值无明显影响;碱烧伤大鼠8 h内切痂,立即植皮与8 h后切痂延迟48 h植皮植皮成活系数较高,切痂和植皮时间存在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7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HepG2细胞的致凋亡作用.方法 利用HepG2细胞作为体外肝细胞模型,HepG2细胞经TNF-α(400U/ml)作用12、24、48 h后,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选择TNF-α作用24 h的细胞,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DNA 梯形条带,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TNF-α作用24 h后,培养上清中LDH轻度增高;电镜观察发现部分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改变;细胞内片段化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出现了典型的DNA 梯形条带;TUNEL法绝大多数细胞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而对照组无阳性染色;用Apo2.7抗体标记凋亡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比例达98.37%,而对照组阳性比例为16.52%.结论 TNF-α可引起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8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休克(ECT)治疗原理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抽搐[1],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因使用了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病人的抽搐明显减轻,减弱了心肌收缩强度,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痉挛发作是MECT治疗成功的主要标志,2005年1月~2006年7月用MECT治疗72例精神疾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