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73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建立和评估改进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运用改进的手术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结果:改进的手术方法的模型成功率为95%.心肌酶谱显示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组高于缺血组(P<0.05);心电图显示缺血组大鼠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后的心电图电压回落幅度大于50%.结论:改进的手术方法简便适用、成功率高且可独立操作.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脑创伤(TBI)大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和γ-氨基丁酸(GABA)的表达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创伤组(TBI组,给予液压冲击,不做处理)和治疗组(T组,液压冲击后接受亚低温治疗,32℃),亚低温干预在创伤后即刻给予32℃低温处理持续6 h。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AB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KCC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T组、TBI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脑组织KCC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T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较TBI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变化趋势与KCC2相反。结论 KCC2在大鼠脑创伤过程中表达降低,亚低温进行干预可上调KCC2的表达、下调GABA表达。  相似文献   
73.
踝管综合征是1932年首先由PolloCK和Davis提出来,此后在国内外文献中有不少记载,但所用的名称、内容描写不完全相同.现就作者所列文献,从解剖学名词、内容结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4.
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弯曲畸形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剖1例50余岁的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弯曲畸形(附图),报道如下:发育正常,双下肢对称等粗。动脉弯曲畸形的部位有2处,分别为右髂总动脉和右髂外动脉。右髂总动脉在脊柱右侧呈向右的半环形弯曲,弯曲的起点平L4椎体的上1/3处,止点平L5椎体的下1/3处。测量其起点、中点(平L4椎间盘)和止点(即髂内动脉分叉处)的外缘与脊柱中线的水平间距,分别为23.7mm、47.2mm和32.7mm。血管的外直径较一致,为17.5mm。右髂外动脉下行中的弯曲分3段,每段间转弯基本上呈直角。第1段垂直下行,位于髂内动脉的外侧,长29.3mm;第2…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0.99)mm。②颈内动脉根部外径,左侧(8.15±1.42)mm;右侧(7.51±1.63)mm。③颈外动脉中段外径,左侧(4.87±1.09)mm;右侧(4.39±0.89)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占60%(18侧),其中颈内动脉根部四壁明显动脉硬化,内腔直径1.6mm严重狭窄1侧,占总数的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动脉窦,占颈动脉硬化标本的100%,可致颈内动脉内腔狭窄。  相似文献   
76.
脊柱腰段外侧区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腰椎间盘穿刺摘除髓核的进针部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15具(男11、女4)脊柱腰段外侧区血管神经的配布及无血管神经区的位置与范围。结果脊柱腰段L1~L5外侧无血管神经区的范围为正方形,长(上下距离)最小均值为25.03±3.46mm,最大均值为2L 52±5.56mm,宽(前后距离)最小均值为23.75±6.67mm,最大均值为32.81±4.37mm;L5~S1区为三角形,长平均为16.42±3.80mm,宽平均为13.63±3.37mm。结论经L1~L5区外侧区的椎间盘外侧面进针行相应髓核摘除术是安全的。L5~S1.外侧无血管神经区范围较小,进针较困难。  相似文献   
77.
本文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虎口区的血管神经分布,该区浅筋膜内有拇指、示指的动脉分布,根据动脉分支吻合可归纳为吻合型,占66.0%;和非吻合型占34.0%.在30只成人活体手上测量了虎口区有关的正常值.为虎口区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8.
古埃及人对遗体防腐很早就开始了研究,至今已形成多种保存遗体的防腐技术。目前使用最多的防腐液还是甲醛、苯酚混悬液,防腐固定效果好,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损害,比如可能诱发支气管炎、白血病、癌症等。为了减少对人体伤害,近年来不断有新的防腐技术问世,为此,本文就遗体防腐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综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9.
目的:就应用冲击波与手术治疗骨不连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冲击波组:采用水囊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机(中美合资生产)来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机在X线准确定位下,尽可能地在治疗部位集中所有的能量.冲击次数和工作电压根据骨折延迟、骨不连的治疗次数和愈合部位进行适当调整.能量0.25~0.5mJ/mm ,冲击量600~2000次,工作电压l0~18kV,治疗3~4次,治疗间隔5—7天.首次治疗后4月每月复查X光片.手术组:按照患者骨不连部位的X线表现和软组织条件来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结果:35例手术组患者,32例一次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4个月,2例患者在手术后加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后才愈合,另外一例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后方才愈合.41例冲击波组患者,37例一次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9+3.6个月,有2例患者因疼痛放弃治疗导致没有愈合,还有2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体外冲击波治疗之后,骨不连的症状才得以愈合.结论:体外冲击波具有疗效确切、非侵入性、简便、经济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在这近十年兴起的治疗方法,对于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慢性损伤性软组织疾患治疗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80.
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碱基配对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引起靶基因mRNA的剪切或翻译的抑制。miRNA与个体发育、干细胞分化和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miRNA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最近的研究显示一些特异的miR-NA会影响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这就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方法。在本综述中,作者总结了与肿瘤转移相关的miRNA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