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皮肤病学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背景:2020年,山东省顺利完成《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目标,新发麻风2级畸残比下降至14%。鉴于麻风潜伏期较长,通过症状监测等措施持续加强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对巩固达标成果尤为必要。目的:本文对2021年山东省新确诊的麻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达标后麻风早期发现的防治成效。方法:依托全省182家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将麻风疑似病例或不能排除麻风的疑难少见病例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或排除,确诊麻风病例均在省所接受规范化诊疗。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2021年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共转诊麻风疑似病例和疑难少见皮肤病病例623例,最终确诊麻风12例,其中新发11例,复发1例,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降至9%,创历史新低。新确诊病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75%,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依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和皮防机构开展麻风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预防畸残发生和持续巩固达标成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2.
患者,男,25岁,汉族。9天前患者龟头出现灰白色斑块,6天前出现咽痛、发热,2天前全身多部位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发病前4天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曾被疑诊为梅毒、单纯疱疹。查体:咽后壁潮红,双侧颈部、右侧腹股沟各有一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有触痛。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散在红斑,其上有米粒大水疱、丘疱疹或脓疱,冠状沟处多个灰白色环状隆起性斑块,表面少许黏性分泌物,质韧,触痛明显。冠状沟斑块组织病理示:表皮片状坏死,坏死周围表皮网状变性,见气球状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尘,真皮浅中层血管坏死出血,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咽拭子、面部、上肢、背部水疱疱液、冠状沟斑块分泌物、血液等标本的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无保护男男性行为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  相似文献   
6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来构建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山东省10个地市的21个麻风累计发病例数超过500例的县为研究地区,共纳入816例麻风受累者,3847例密切接触者。通过《麻风患者登记表》和病历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纳入模型的变量,通过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的组合来构建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每个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纳入3个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和25个遗传风险位点信息,麻风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佳,发现阶段AUC达0.821(95%CI:0.801~0.842),验证阶段AUC达0.812(95%CI:0.789~0.835)。此外,个体自身因素(AUC=0.750, 95%CI:0.726~0.773)与先证者(传染源)因素(AUC=0.745, 95%CI:0.718~0.772)在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中发挥几乎相同的作用。在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优时,截断值为0.202,高风险人群患麻风的概率是低风险人群的8.5倍。结论:基于遗传学和流行病学因素构建的麻风发病预测模型展现出很好的预测能...  相似文献   
64.
报告一例以手足肿胀疼痛为首发症状,皮损表现为四肢和躯干多处环状红斑的多菌型麻风。通过传统的方法和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本例患者确定诊断,疗前检测氨苯砜综合征风险因子HLA-B*13:01阴性,给予MDT-MB治疗。  相似文献   
65.
6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