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无创伤性的神经刺激技术,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和阴性症状、帕金森病运动功能和情感障碍、卒中后失语症及抑郁症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和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及病理组织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PCa)患者46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214例,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两组患者血清tPSA和cPSA进行检测分析,评价联合检测tPSA和c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PCa组cPSA、tPSA阳性率显著高于BPH组(P<0.05),PCa组与BPH组之间的tPSA、cPSA值及cPSA/tPSA比值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cPSA与cPSA/tPSA在诊断灰值区附近可以有效地区分BPH和PCa患者,联合使用cPSA、tPSA和cPSA/tPSA比值进行筛选诊断时,其临床诊断概率比单纯使用tPSA、cPSA或cPSA/tPSA比值更高。结论:前列腺癌诊断中联合检测tPSA和cPSA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在诊断灰区内也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香烟烟雾提取物对雄性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吸烟导致ED的发病机制。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8周龄),随机分为5组(15只/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皮下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组;C组为皮下注射香烟烟雾提取物(CSE)低剂量组;D组为皮下注射CSE中剂量组;E组为皮下注射CSE高剂量组。应用SD雄性大鼠建立皮下注射CSE模型60 d后,经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后观察大鼠阴茎勃起情况,处死大鼠取阴茎海绵体组织。一部分标本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另一部分标本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NOS活性。结果:不同剂量CSE组阴茎勃起次数、阴茎海绵体组织NOS活性和海绵体平滑肌中Cx43表达与DMSO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中,阴茎勃起次数、阴茎海绵体组织NOS活性和Cx43表达均随着CSE剂量的增加而减少。DMS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使阴茎海绵体组织NOS活性明显降低、海绵体平滑肌中Cx4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并且严重影响阴茎勃起功能,并且CSE剂量越大,其影响越明显。提示,Cx43蛋白表达下调、NOS活性降低可能是CSE导致E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喉罩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与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S组30例采用喉罩下七氟醚吸入麻醉;P组30例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记录2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置入喉罩)时(T1)、切皮时(T2)及拔管(拔出喉罩)时(T3)各时点患儿MAP、HR,观察术后患儿清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与T0比较:S组T1—T3时点MAP、HR均趋于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T3时点MAP、H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S组T1、T3时点MAP、HR均明显降低(P<0.05),T0、T2时点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S组喉罩一次成功率较P组插管一次成功率显著升高(P<0.05),S组术后咽喉痛及喉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道并发症少,优于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5.
刘贵喜  刘小兵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35-83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脓肿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2 7例肝内胆管脓肿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2 7例均可见肝脓肿及胆源性病变表现。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 ,单发圆形(8例 )、多房或簇状 (9例 )或不规则多发 (10例 ) ,增强扫描示脓肿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呈“肿块缩小征”6例 ,“周围充血征”8例 ,“簇状征”9例 ,“环靶征”仅 4例。胆源性病变CT表现包括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并明显强化 ,胆道积气及胆道结石等。结论 :CT扫描可发现肝脓肿及胆道病变 ,是临床诊断肝内胆管脓肿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电针经络氧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6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联合电针经络氧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CL-90躯体化因子分、HAMD总分较治疗前明显较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4周后,研究组有效率82.4%,对照组5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从第一周末开始,研究组SCL-90中躯体化因子分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2周末开始研究组HAMD总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电针经络氧比单用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起效更快、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7.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80例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2周,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HAMA评分均较帕罗西汀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4~6周,两组相仿(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5.7%和54.1%;帕罗西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6%和61.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6%,较帕罗西汀组44.4%显著为低(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帕罗西汀相似,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15m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均比对照组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69.
时逸人(1896-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从事中医教育、临床及理论研究50余年.在其毕生的中医实践中,一向以整理中医理论,汇通中西医学为主张,以融贯古方今方为唯一目的.这与现在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思想颇为一致.时氏一生著作颇丰,对其著作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学术思想及现代中医学术史,笔者选择其中14部较能反映其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70.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拟通过一体化实验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模式特点是独立设置、强化综合、体现个性、注重创新、模块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