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7.5个月,诉左眼内发现白色线虫2d,于2010年9月就诊于我院.1个月前发现患儿经常擦揉左眼,2d前母亲在哺乳时发现左眼有小白虫在角膜上蠕动,欲白行取出未成功,遂来医院就诊.检查:双眼结膜未见充血,角膜及结膜表面未见线虫,翻开上下眼睑,于结膜囊处也未见线虫,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局部点0.5%丙美卡因麻醉药物2 min后,发现左眼有白色线虫游出,用蘸有生理盐水棉签先后连续取出白色线虫.虫体长度在6~18 mm,宽0.3~0.8 mm,呈乳白色、半透明,为两头尖线状虫.右眼未发现线虫,该白色线虫经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诊断:左眼结膜吸吮线虫病.左眼给予托百士眼药水3次/d点滴,于 26 d后左眼又取出1条吸吮线虫.观察3个月左眼未再发现虫体出现. 相似文献
2.
扬州大学医学院1997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首先开设了皮肤性病防治本科专业,使我校成为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开办培养皮肤性病专业本科人才的医学院校。该专业在教学安排上除了普通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外,重点加强了皮肤病学、性病学和皮肤性病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其中皮肤性病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更为国内首创。 相似文献
3.
4.
5.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新亚型,并与银屑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Th17细胞主要通过IL-23/Th17细胞轴引起并加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慢性免疫性炎症,由Th17细胞产生的IL-22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Th17细胞是如何由外周组织迁移到真皮层?Th17细胞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有何关系?了解Th17细胞分化所需要的特殊转录因子、表面表达分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进一步认识银屑病免疫病理过程及发现潜在治疗靶点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13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含量,结果表明:病人组sIL-2R为290.2±167.4u/ml,对照组为184±21u/ml,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sIL-2R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提示sIL-2R可能是通过阻断IL-2的活性,抑制IL-2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造成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葡萄膜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研究冯永山,梁再赋,白兆震(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关键词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本病有转化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9.
我们于1993年1月~1995年1月用槐花牌维肤膏(湖南天龙医药化工公司研制)治疗面部炎性皮肤病10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病例为我院门诊患者,共100例,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寻常痤疮、红斑痤疮。男43例,女57例,年龄1月~38岁,病程2天~5年。皮损仅有红斑、丘疹或鳞屑,无明显渗出、肿胀及破溃。治疗方法 温水清洗面部后,每日涂药2~3次,用药7、14天分别观察皮疹情况,2周为1疗程。在此期间不用其它药物。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为症状消失,皮损消失60%以上。好转为症状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为连续用… 相似文献
10.
斑驳病是人类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色素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部、前额、胸腹和四肢白斑,白斑内黑素细胞缺失。而黑素细胞的发育与SCF/KIT信号途径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不同位点的KIT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斑驳病的临床表型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研究KIT基因的突变对深入了解斑驳病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