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新生儿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2020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新生儿,分析患儿术后并发症、远期生存率、免于主动脉再梗阻等情况。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扩大端端组(行扩大端端吻合术),扩大端侧组(行扩大端侧吻合术),补片扩大组(行肺动脉补片扩大术)。结果 纳入患者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5.00~30.00(19.34±7.61)d,体重2.00~4.50(3.30±0.60)kg。扩大端端吻合术19例,扩大端侧吻合术19例,肺动脉补片扩大术6例。主动脉近弓、远弓、峡部管径Z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91±1.52、–3.40±1.30、–4.04±1.98。平均随访(45.6±3.7)个月。早期死亡2例,无随访期内死亡。3例进行再手术干预,8例出现主动脉再梗阻,5年免于再梗阻率为78.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远期再梗阻相关因素为术前主动脉近弓管径Z值[HR=0.152,95%CI(0.038,0.601),P=0.007]、术后早期左主支气管受压[HR=15.261,...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报告一例斑驳病家系,运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先证者进行实时在体组织学检查和诊断,并检测该家系患者c-kit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应用Vivascope 1500TM皮肤在体共聚焦成像系统对患者皮损进行扫描成像和诊断。采集患者及表型正常者静脉血,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21对外显子,DNA直接测序,确定点突变的位点。结果 患者白斑处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层几乎无黑素细胞分布,白斑与色素斑交杂区扫描显示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周围黑素细胞呈灶性或区域性聚集。家系中患者 c-kit基因均于17号外显子的2362 位碱基发生T > C突变,密码子TGT突变为CGT,导致高度保守区的Cys 788 Arg (C788R)错义突变。表型正常者及100例正常人对照未见此突变。结论 皮肤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具有实时、无创的特点,在斑驳病等色素缺失性疾病中可作为传统组织病理之外可供选择的新型诊断手段。Cys 788 Arg突变可能为此家系斑驳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内血管分布规律.方法:用10%明胶-墨汁混合液经心灌注SD大鼠后取出其视神经,OCT包埋,20μm连续切片,Olympus图像处理系统拍照,用Photoshop 9.0 cs对图像进行处理并用Image-J软件进行分析.用Amira 3.1.1软件将二维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可视化图像.结果: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显示大鼠视神经内血管围绕神经束排列,球后0~5 mm、5~8 mm、8 mm至视交叉的视神经内血管网形度大于0.5的百分比分别为(55.5±2.7)%、(67.4±4.6)%、(76.8±1.7)%.结论:大鼠视神经内的微血管数量多,走行变化大,从球后到视交叉沿视神经轴由横行逐渐变为纵行.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MP-1微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视力,黄斑裂孔及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固视情况,中心凹10°范围内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将视力转换为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5).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完全复位24只眼,占96%;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占4%.黄斑裂孔裸露型愈合21只眼,占84%;非裸露型愈合2只眼,占8%;未愈合型1只眼,占4%.MP-1微视野检查显示,恢复中心固视2只眼,占8%;弱中心固视4只眼,占16%;旁中心固视19只眼,占76%.固视稳定4只眼,16%;固视相对不稳定9只眼,占36%;固视不稳定12只眼,占48%.黄斑中心凹10.范围内MS值为(9.031±4.245) dB;4个象限间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P=0.015).mf-ERG检查显示,中心凹视觉峰高度有所恢复且黄斑部视网膜振幅密度提高,总体呈小丘状.患眼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手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大多患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视力和固视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6.
背景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放射敏感异质性,属于增殖速度缓慢的肿瘤,如何提高其放射治疗敏感性和增益比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的瓶颈.本研究主要探讨金纳米棒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法检测金纳米棒的细胞毒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金纳米棒进入细胞的情况;采用6 MeV电子线照射金纳米棒温育后的A375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改变.结果:金纳米棒在50 μ g/mL浓度范围内对A375细胞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金纳米棒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内;经金纳米棒温育后细胞G2/M期比例显著提高(P<0.05),在联合高能电子线照射后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凋亡率和放射敏感性也显著提高,DMF=1.34 (P<0.05).结论:金纳米棒可有效提高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对高能电子束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制备抗人黑素瘤细胞单链抗体与碲化镉量子点(CdTe guantun dot, CdTe)连接的纳米探针,观察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效果。方法:将抗人黑素瘤神经节苷脂单链抗体(antihuman melanoma gangliosid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GD/ScFvMEL)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然后在BL21(DE3)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变性法纯化表达的蛋白,再用改良的透析法复性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的GD/ScFvMEL抗体蛋白。制备的GD/ScFvMEL抗体与量子点连接制备成纳米探针GD/ScFvMELQDs,然后与黑素瘤A375细胞株及胃癌MGC803细胞株孵育,观察纳米探针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结果:PCR、双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重组子的拼接完全正确,SDSPADE结果显示,GD/ScFvMEL抗体的表达量达40%。纯化复性后的GD/ScFvMEL抗体连接量子点制备GD/ScFvMELQDs纳米探针,经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荧光光谱和SDSPAGE分析证实纳米探针的成功制备。GD/ScFvMELQDs纳米探针能特异性结合A375黑素瘤细胞,不与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结合。结论:成功制备抗人黑素瘤神经节苷脂单链抗体量子点纳米探针,该探针可特异性结合黑素瘤细胞。 相似文献
78.
目的:设计与实现触觉替代视觉系统(TVSS),该系统尝试通过电极阵列刺激皮肤产生触觉感受,并利用触点的二维分布,为盲人开辟一条重获视觉信息的新途径.方法: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多通道电触觉阵列,电极驱动电路以及嵌入式控制图像处理模块.其中256通道的电触觉阵列通过将球形镍电极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方式制作而成.采用多路分时技术为多通道提供高压电脉冲刺激信号,通过光电隔离电路实现强弱电信号之间的隔离与控制.使用DM642开发板来实现图像的获取、处理以及传输功能.结果:手指尖电脉冲刺激的阈值在130V左右.结论:不同的刺激脉冲宽度,会引起刺激阈值以及刺激效果的变化,150 V以上的电脉冲会在指尖产生一个局部的舒适的电触觉感受. 相似文献
79.
典型携运行步态下卫勤背囊运动捕捉测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勤分队系列背囊是卫勤行动及灾害救援中的一种重要装备,人一囊背负系统的设计是背囊研制中的重要部分,决定了背囊的卫勤作业效能,对卫勤救治及灾害救援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典型携运行速度下卫勤背囊进行背负者步态运动捕捉测量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背囊人一囊背负系统优化设计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分析背囊对背负者骨骼肌肉运动系统产生的深层次生物力学影响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对正常行军和急行军两种情况下背负背囊时的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运动进行了捕捉测量实验,获取了正常行军与急行军时的步态运动学数据、骨骼肌肉系统动力学数据,为背负系统的人因学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小动物四模态分子影像系统的研发。该系统集成了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荧光分子断层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FMT)四种模态。对小鼠肿瘤-炎症模型的成像结果显示,融合了各个模态的综合重建结果可以提供较单一模态更加丰富的结构、功能代谢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