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n=15)。分别提取细菌总DNA,进行链球菌属rnp B特征序列的PCR扩增及DGGE分析,克隆、测序并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无龋儿童菌斑中口腔链球菌菌群的基因型分布均显著高于中龋和高龋儿童(P<0.05);变异链球菌群是高龋组中的优势菌群。结论PCR-DGGE技术结合rnp B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牙菌斑中链球菌属各菌群及其菌种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42.
43.
背景: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基本病因为遗传的缺陷,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关本病的临床报道已有40余例,但相关的分子遗传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国人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典型调查。地点和对象:来自3个家庭的5例于2000-10/2001-07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个成员。方法:经静脉采血2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1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主要观察指标:三个家系中是否有基因突变。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庭,先证者第一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C家庭无GCH-1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条件下的α1 抗糜蛋白酶 (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α2 巨球蛋白(A2M )基因外显子 2 4缬氨酸 /异亮氨酸 (V/I)多态与帕金森病 (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PCR RFLP) ,在 66例PD患者、12 0例健康对照者中观察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A2M基因V/I多态的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两种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 结果 PD患者与健康老人间不存在AACT A/T等位基因多态分布的差异 (P >0 0 5 ) ,但PD患者AACT A/A纯合子基因型与PD正关联 (OR =2 44 ,P <0 0 5 ) ,而且这种正相关主要存在于 <60岁的PD患者中 (OR =12 5 7,P <0 0 5 ) ;PD患者中A2M I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 =0 3 9,P <0 0 5 ) ,且PD患者A2M I/I纯合子基因型与PD负关联 (OR =0 3 2 ,P <0 0 5 ) ,这种负关联主要存在于≥ 60岁的PD患者中 (OR =0 3 1,P <0 0 5 )。 结论 AACT A/A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而A2M I等位基因则有可能是PD发病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是否存在致病新位点及可能的致病新位点的位置.方法以中国上海地区一个较大的MD家系的31名成员为研究对象,抽取血样后首先进行MD1及MD2位点PCR扩增,并PAGE电泳检测;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血样进行MD1位点克隆和测序检测,在MD1和MD2位点未显示异常之后,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为平台的连锁分析方法,计算LOD值,以判定某些可能与MD连锁的基因位点.结果该家系31名成员的血样MD1及MD2位点未显示寡核苷酸串的异常扩增;并经参数型连锁分析,其MD1及MD2位点两侧微卫星标记的LOD值均小于0.3,在D1S484、D2S486、D5S641、D5S471、D5S436、D6S434、D12S79、D14S70、D14S292位点得到的LOD值分别为1.9393(θ=0.0)、1.2857(θ=0.1)、1.1064(θ=0.1)、1.4488(θ=0.0)、1.1298(θ=0.1)、1.6851(θ=0.0)、1.3882(θ=0.1)、1.1212(θ=0.1)、1.7720(θ=0.0).提示这些标记可能与MD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极可能存在致病新位点,并且致病新位点可能存在于以上微卫星标记处.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讨含T、B淋巴细胞双重激活表位的重组复合症疾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作者设计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3个保护性抗原位点和2个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并构建了多连体复合基因HGFCAC。两种复合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含外源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氨基酸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5000和77000),表达量为35%。表达产物可与小鼠及兔抗恶性疟原虫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的免疫血清可特异地识别恶性疟原虫抗原,并对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免疫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在20%浓度下作用72小时,抑制率可达82%,并引起疟原虫发育不良和死亡。研究结果说明,制备的恶性疟原虫重组复合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恶性疟疫苗候选物。  相似文献   
47.
一对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CTLA-4及其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伤性T细胞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是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与免疫信号传递有关的配体蛋白分子,又称CD152,它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为Ⅰ型膜蛋白分子。CTLA-4和CD28是同源性蛋白,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且都可以特异性结合B7-1/B7—2分子,但CD28与B7的结合,正调节T细胞的活化,而CTLA-4与B7结合后,负调节T细胞的活化,可减缓细胞周期的进程,降低IL-2的产生,使T细胞活化增殖受到抑制,从而使免疫达到平衡状态,保持外周的免疫平衡。而CTLA-4分子作为一种免疫活化的制动剂,表现为较少的量即可发挥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功能。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使人们不断认识到此分子及其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单胺氧化酶B基因微卫星多态与帕金森病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单胺氧化酶B(MAOB)基因第二内含子中鸟嘌呤、胸腺嘧啶(GT)二碱基重复的微卫星多态位点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在上海汉族人群中选择67例散发PD患者为PD组和204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运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精确计算出微卫星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进而分析该多态在PD易患性中的作用。结果 该位点短片段(≤170bp)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中明显高于与对照组(x^2=11.28,P=0.001),而172bp等位基因在PD组中亦明显低于与对照组(x^2=5.16,P=0.023)。结论 MAOB基因GT二碱基重复多态位点与本组PD患者的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与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两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氟胞嘧啶及两药联合用药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种药物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MIC值的几何均数,25%受试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60%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5%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测定不同浓度下单一药物和联合用药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联合用药较氟胞嘧啶单独用药菌落形成单位有减少现象。结论:伊曲康唑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较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的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核糖体基因内间隔区(IGS)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快速鉴定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格鲁比变种和格特隐球菌。方法 选取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IGS中变异度最高的Ⅰ区(IGS1)为靶点,经ClustalW2多重比对,并结合Oligo6软件在不同序列位点设计针对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格鲁比变种和格特隐球菌的引物用于多重PCR分析。通过51株新生隐球菌(VNⅠ-VNⅣ和VNB基因型)和41株格特隐球菌(VGⅠ-VGⅣ基因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将该方法与已报道的CGB显色培养和采用特异性引物GPA1A、CLA4D和SOD1gattii扩增格鲁比变种、新生变种和格特隐球菌的单一引物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IGS的多重PCR分析成功鉴定所有92株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对其他常见致病酵母的扩增均阴性,显示所设计引物较高的特异性;已报道的基于GPA1A和CLA4D引物PCR分别在鉴定2株和1株格特隐球菌时出现假阳性结果;CGB培养基在鉴定1株格鲁比变种和1株新生变种时出现假阳性结果。上述方法在鉴定时均未出现假阴性结果。结论 建立的多重PCR可快速准确地鉴定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格鲁比变种、AD杂合子和格特隐球菌,且优于已报道的单一引物PCR 或CGB显色培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