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8篇
  免费   997篇
  国内免费   628篇
耳鼻咽喉   161篇
儿科学   169篇
妇产科学   96篇
基础医学   612篇
口腔科学   268篇
临床医学   2910篇
内科学   1507篇
皮肤病学   132篇
神经病学   489篇
特种医学   6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178篇
综合类   5033篇
预防医学   2328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2208篇
  34篇
中国医学   2023篇
肿瘤学   303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400篇
  2020年   461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407篇
  2014年   986篇
  2013年   933篇
  2012年   1043篇
  2011年   1205篇
  2010年   1141篇
  2009年   1056篇
  2008年   977篇
  2007年   954篇
  2006年   893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770篇
  2003年   695篇
  2002年   581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530篇
  1999年   397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92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经椎板切开成形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成形术治疗1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均平均随访12个月,回顾性对比研究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13例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均在1周内好转,肢体、躯干运动感觉障碍在3个月内逐渐改善。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2例在半年内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经M 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术中脊髓神经根牵拉术后出现单侧下肢无力,随访半年后1例恢复良好,1例无明显改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成形治疗椎管内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外科责任护士观摩手术过程对提高护士自身综合素质、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70例,将2013年10—11月择期手术的18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3年12月—2014年1月择期手术的18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的护士参加手术观摩,责任护士进行术前收集资料、术中全程观摩、术后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全方位的无缝隙护理。比较实施手术观摩前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护士手术观摩后,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由(95.01±2.13)分提升到(98.46±1.54)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由(91.30±0.20)分提高至(98.60±1.10)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742,-5.410;P<0.05)。结论临床护士参与手术全过程的观摩,为围术期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有利于提升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使用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120例患者纳入分析,选择表面抗原、e 抗原阳性的 CHB 患者,肌注α-IFN,治疗剂量为300~500万单位,根据结果分析治疗12周和24周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患者中完成治疗12周的96例,完成24周的91例,完成 e 抗原-e 抗体(eAg-eAb)血清学转换的84例;其中母婴垂直传播者的转换率低于非母婴垂直传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 e 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治疗 CHB 初期,在 IFN 治疗前,结合患者情况和 ALT、HBV-DNA 水平来预测治疗效果,有助于最佳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FⅨArg327Ile (R327I)及Arg327 Ala(R327A)突变蛋白功能,探讨R327I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潮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ELISA法筛选高效表达FⅨ重组蛋白细胞株,采用快流速Q琼脂糖凝胶和离子交换两步法分离纯化重组蛋白.ELISA和SDS-PAGE电泳分别检测重组蛋白含量和纯度.FⅦa/TF/Ca2+和FⅪa/Ca2+活化野生型及R327I和R327A突变FⅨ蛋白,用WB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内活化生成的FⅨa.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Ⅸa在不同FⅧa浓度下活化激活FX,以此计算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Ⅸa与FⅧa的解离常数;在含或不含FⅧa的条件下,检测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Ⅸa对不同浓度FX的激活能力,以此计算其催化效率.结果 表达分离纯化野生型、R327I和R327A FⅨ重组蛋白总量分别为450、210和64 μg,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纯度符合要求.两种突变蛋白均能被FⅦa/TF/Ca2+和FⅪa/Ca2+正常激活.R327I与R327A两种FⅨa突变蛋白与FⅧa的结合力分别为野生型的1/4和1/5.在含FⅧa条件下,R327I和R327I突变FⅨa对FX催化效率分别为野生型的1/6和1/8.而不含FⅧa条件下,催化效率分别为野生型的1/3和1/7.4.结论 R327I和R327A两种突变FⅨa与FⅧa结合异常,R327位点参与FⅧa结合,同时也与底物活化相关.R327I突变与FⅧa结合力降低导致重型血友病B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发病的高危因素,指导糖尿病病人预防足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调查2009年9月-2012年10月住院和门诊糖尿病病人280例,其中非糖尿病足病人247例,糖尿病足病人3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和糖尿病足自我护理能力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病人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踝肱指数比较、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和糖尿病足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足知识问卷行为得分、收缩压进入回归模型(P0.05),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医疗费用、病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血糖、踝肱指数、舒张压、脉搏和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均未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护理足部的能力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背景:为优化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前期实验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等离子喷涂制备了压电陶瓷涂层,但此种新型材料的细胞毒性还不明确。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涂层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将第3代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上,接种5 d后,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上细胞黏附情况。分别以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浸提液、羟基磷灰石试件浸提液、含5%二甲基亚砜和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溶液、只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第3代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1,3,5 d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表面增殖旺盛,达到复层生长,伪足与细胞之间连接很紧密,胞体丰富,表明两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80%以上,毒性分级为1级,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外科经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测评患者的满意度及焦虑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92±1.28)d少于对照组(15.23±3.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7,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9 926±3 539.27)元低于对照组(22 892±3 723.3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7%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6,P<0.05);并发症发生数分别为2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h焦虑评分分别为(47.75±6.87)分和(53.52±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9,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降低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3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T)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诊断,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PLT)聚集试验、出血时间测定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明确3个遗传性GT家系的诊断,用PCR扩增先证者的αⅡb及β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外显子基因检测,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人对照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 3个家系的先证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检测均正常,而出血时间(BT)延长;血小板对多种诱聚剂反应低下,而对瑞斯托霉素反应基本正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家系2及家系3先证者为Ⅰ型GT,家系1先证者为Ⅱ型GT。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均位于αⅡb基因,分别是17号外显子14502CT导致R(Arg)553X(stop)纯合无义突变;26号外显子18859CT导致Q(Gln)860X(stop)纯合无义突变;15号外显子14103-14104insT、14105AC、14106GC、14107AT导致氨基酸移码突变;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位点的杂合突变。结论纯合无义突变18859CT、纯合插入突变14103-14104insT及3个纯合性错义突变14105AC、14106GC、14107AT是导致先证者2及先证者3发生Ⅰ型GT的原因,而14502CT纯合无义突变是先证者1发生Ⅱ型GT的原因。其中,纯合性插入突变14103-14104insT及纯合性点突变14105AC、14106GC、14107AT为国际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方法 测定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含量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4例先证者APTT、PT明显延长,血浆FV:C和FV:Ag含量均显著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F5基因存在G16088C(Asp68His)杂合错义突变及4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杂合多态性T35788C(Met385Thr)、A47295G(Hisl299Arg)、A58668G(Metl736Val)和A74083G(Asp2194Gly);先证者2的F5基因存在CA6253T(Arg952Cys)和CA6724T (Glnl 109stop)两种纯合突变;先证者3的F5基因存在C67793G(Pr02006Al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4的F5基因存在C74022T(Arg2174Cy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 Asp68His、Arg952Cys、Glnl109stop、Pro2006Ala和Arg2174Cys这5种突变,及Met385Thr、Hisl299Arg、Metl736Val和Asp2194Gly这4种多态性是导致相应先证者I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原因.其中,Glnl109stop、Pro2006Ala和Arg2174Cys是国际七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及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糖尿病膀胱(DC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无创而有效治疗DCP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及门诊D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按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并进行膀胱训练或留置尿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LGT-1000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电刺激参数为:电压36~70 V,电脉冲频率25~65 Hz,刺激部位为两侧膀胱角和膀胱前、后壁方位,每次治疗40 min,2次/d,5d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2d,共3个疗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做尿动力学全套测定.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残余尿(PVR)及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最大容量(PVR/Vmax)的变化,作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处理,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DCP患者经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VR变化值(△PVR)为(118.6 +33.4)ml,对照组治疗前后△PVR为(54.9±14.2)ml,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VR/Vmax[(32.2±11.8)%]与治疗前[(61.0±19.1)%]相比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后PVR/Vmax[(42.6±12.4)%]与治疗前[(55.6±21.1)%]相比,减少不明显(P>0.05).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6.7±2.3)ml/s]较治疗前[(3.9±1.3) ml/s]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5.2±2.5)ml/s]较治疗前[(3.6±1.7)ml/s]增大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7.9±4.6)cm H2O]较治疗前[(11.9±3.3)cm H2O]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4.4±1.9)cm H2O]较治疗前[(12.1±2.0)cm H2O]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膀胱可有效减少或消除DCP患者的PVR,治疗DCP患者逼尿肌无力,提高了DCP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