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264篇
  免费   294709篇
  国内免费   44617篇
耳鼻咽喉   4178篇
儿科学   7126篇
妇产科学   3459篇
基础医学   100379篇
口腔科学   6265篇
临床医学   80150篇
内科学   109901篇
皮肤病学   6625篇
神经病学   26491篇
特种医学   152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56660篇
综合类   101007篇
现状与发展   50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62123篇
眼科学   20789篇
药学   79840篇
  265篇
中国医学   60282篇
肿瘤学   23677篇
  2022年   9239篇
  2021年   11485篇
  2020年   12666篇
  2019年   16166篇
  2018年   16827篇
  2017年   18644篇
  2016年   16238篇
  2015年   19671篇
  2014年   21964篇
  2013年   23500篇
  2012年   28712篇
  2011年   31337篇
  2010年   32318篇
  2009年   38546篇
  2008年   26407篇
  2007年   22463篇
  2006年   20634篇
  2005年   17839篇
  2004年   17059篇
  2003年   15020篇
  2002年   14077篇
  2001年   15469篇
  2000年   9937篇
  1999年   13377篇
  1998年   14063篇
  1997年   13970篇
  1996年   14983篇
  1995年   15136篇
  1994年   14885篇
  1993年   13583篇
  1992年   12794篇
  1991年   12165篇
  1990年   11160篇
  1989年   10989篇
  1988年   10532篇
  1987年   9891篇
  1986年   9396篇
  1985年   8455篇
  1984年   6541篇
  1983年   6555篇
  1982年   7606篇
  1981年   7145篇
  1980年   6810篇
  1979年   6643篇
  1978年   5818篇
  1977年   6122篇
  1976年   5745篇
  1975年   5484篇
  1974年   5034篇
  1972年   475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石菖蒲抗癫痫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检索石菖蒲有效成分及主要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癫痫疾病的相关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1和 String绘制石菖蒲-癫痫靶点互作关系图,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石菖蒲主要有效成分与癫痫相关靶标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构建戊四唑诱导的癫痫模型初步评价石菖蒲提取物及潜在有效成分的抗癫痫作用。结果 由 TCMSP 筛选得到4个有效成分及76个主要靶点。癫痫疾病以“Score”大于1.5分进行筛选得到3685个靶标。GO富集分析得到BP条目10个,细胞CC条目9个,MF条目10个(P<0.01),主要涉及核受体活性、离子通道活性、激素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蛋白激酶活性、钙调蛋白结合等。KEGG 富集得到14条通路,主要涉及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Ca2+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桉脂素、山奈酚和8-异戊烯基山奈酚与癫痫关键靶标GABRA2、PPARG等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水提取物及主要潜在有效成分桉脂素和山奈酚在PTZ致小鼠癫痫模型上显示出较好的抗癫痫活性。结论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石菖蒲提取物和潜在有效成分的抗癫痫活性,并且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其抗癫痫作用机制,发现石菖蒲可通过多个成分如桉脂素、山奈酚、8-异戊烯基山奈酚,多靶点如GABAA、PPARG等,多条通路如雌激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对机体产生协调效应从而抑制癫痫的发作。该研究提示石菖蒲治疗癫痫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为石菖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名为"肠郁"。郭朋教授根据IBS生理、病理特点,以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脾,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典案例介绍等几个方面对郭教授治疗IBS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94.
文章回顾中医体质研究40年来在6大理论创新、3大技术创新、4大转化应用、2大学术平台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中医体质研究将积极策应国家需求,进一步发挥其原创优势、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贡献。  相似文献   
95.
经脉包括经(气)络和血(脉)络,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将气络末端称为"气之细络",脉络末端称为"血之细络"。心之气络涵盖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等广泛调控机制,心之脉络涵盖冠状动脉循环系统,心之气络与脉络相互协调,营卫相偕而行,共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营卫异常而发为心律失常,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治疗原则指导心律失常辨证论治,同时充分结合现代致病因素和致病特点,分别选用调节卫气营血之方药,标本兼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6.
【摘要】 目的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的血脂、血糖现状水平,探讨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对我市38078名社区居民采集清晨空腹血清标本,检测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的结果,并对其进行年龄、性别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血脂、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4~89岁年龄组血脂、血糖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女性血脂水平普遍高于男性(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血脂、血糖异常率高,应定期对中老年人进行血脂、血糖监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7.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以肾脏功能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在延缓病情、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笔者提出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其不仅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更是重要的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生发展、迁延难愈的关键。在治疗上提出以“益肾元、解肾毒”为大法,并根据不同兼夹辨证施治,采用药对,长治缓图。以“肾毒”立论拟定的经验方苏茵解毒方,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上均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并已制备成院内制剂临床使用,在疗效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8.
笔者根据现代临床子宫内膜的病理演变过程结合中医“异病同治”理念,提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概念,涵盖5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Ovulatory dysfunction,AUB-O),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基于文献的汇总,分析得到此类疾病的子宫内膜病理演变与中医病因病机的关联性,为寻找关键通路、创新性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对深化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共性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99.
刘士鑫  吴瑾 《现代肿瘤医学》2022,(18):3423-3428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领域内的一个热点主题。该种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高且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治疗的方式,病情容易加重发生远处转移。因此罹患卵巢癌的女性5年生存率比较低。外泌体属于一类典型的囊性泡样的小体,参与肿瘤的发病及转移机制且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篇综述主要介绍癌细胞外泌体在卵巢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转移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0.
薄层色谱鉴别在历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在最近几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比例逐渐降低。随着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不足之处陆续显现,如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鉴别速度及准确性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展开剂毒性大等,逐渐不合时宜。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研究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薄层色谱鉴别也不应该是雷打不动的定性鉴别必备选项。高效液相色谱法具备完全取代薄层色谱法的可行性,薄层色谱法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为充分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鉴别效率,笔者建议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大幅减少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应用,增加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尽量做到“一个条件,一张图谱”;除非确有必要,《中国药典》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应将薄层色谱鉴别作为推荐方法,而非强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