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5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7篇
  2005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体外冲击波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关节松动术两种治疗方法对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6-09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28例和关节松动术组35例。①治疗方法:体外冲击波组采用骨科冲击波机(深圳慧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60次/min、强度6~11W/cm2,时间约25min,2次/周,共6次。关节松动术组选用澳式手法和CPM仪治疗,45min/次,次/周,共治疗18次,治疗部位均为患侧膝关节。②评估指标:同时采用测角器评估患者膝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时的6关节活动范围变化,并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变化评估疗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活动时疼痛强度;并观察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57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活动范围变化:治疗3周后,体外冲击波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增加73.8°,关节松动术组平均增加为35.6°,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6.645P<0.01)。②疼痛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体外冲击波组疼痛减轻47.96%,关节松动术组疼痛减轻23.7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疗效:体外冲击波组总有效率100%,关节松动术组总有效率90%。④副反应: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关节松动术组治疗时和后膝关节局部有疼痛剧烈,有6例因此脱落。结论: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关节松动术组,且膝关节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疗效持久,治疗时患者痛苦少。  相似文献   
72.
学术背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分子、生化、物理等水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潜力巨大,但在体外扩增和保持成骨分化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成骨特性、免疫学特性及在骨科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PML、OVID与万方数据库1994—01/2007—05期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相关文献,检索词为“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pinal injure,bonede fects,disc degeneration,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骨缺损,椎间盘退变”。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成骨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重复研究选取年代最近的文献。排除不随机及综述文献。共收集到65篇文献,入选30篇。 文献评价:入选文献包含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成骨特性、免疫学特性及在骨科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排除的文献为明显不随机的文献、综述文献和非组织工程研究。 资料综合: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如贴壁筛选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特制培养板筛选法、免疫磁珠分离法等,现今应用较多的是数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原代分离纯化的效率但更理想的分离纯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常用a-MEM,DMEM-HG,DMEM-LG培养基,葡萄糖浓度、种植密度、细胞因子等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有一定影响。③至今尚未发现特异性抗原表型来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及功能学的表现并通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分化表型基本可以来推断和区分它们。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软骨及其它多向分化的潜能并且移植后无免疫排斥反应,利用这些优点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骨科许多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探讨其在骨、软骨缺损,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等方面的应用。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许多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3.
目的:确立患者腰骶神经根可以耐受的单次最大拉力,制定神经根耐受牵拉的安全阈值,是自行设计神经根安全拉钩的最终意义。方法:于2004-10/2006-1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自制神经根安全拉钩完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共56例,其中L4~532例,L5/S124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术中应用Keypoint型诱发肌电仪进行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同时记录牵拉神经根的力和牵拉时间。结果:术中出血50~320mL,平均约120mL;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0min;术中12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此时神经根拉力为(4.10±0.25)N。术后有11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随访结束时仍有8例下肢残留麻木。其余44例患者术中监护波形稳定,术后有16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随访结束时仍有5例下肢残留麻木。结论:应用自制神经根安全拉钩可以最大程度牵拉神经根,更精确的计算需暴露的手术野,降低神经根牵拉性损伤的概率,提高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条件下兔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4周龄雄性新西兰兔6只。实验方法: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均一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条件下将软骨细胞增殖至P2代;将P2代细胞高密度条件下转入藻酸盐凝胶培养介质,进行三维培养。细胞培养分组:①不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②含5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组。③单层培养。实验评估:①三维培养细胞于培养的2,4,6周行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②单层培养细胞每传代1次行细胞爬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①细胞学外观形态变化:两组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体系中的软骨细胞在6周的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圆形的细胞外观。单层培养软骨细胞在第5代以前,均保持了星形及多角形的正常软骨细胞外观。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果:培养6周后,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细胞仍呈强阳性染色,表达水平较转入三维体系前未见降低,培养细胞保持了良好的分化表型。单层培养软骨细胞在第5代以前,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第6代以后,大部分细胞呈梭形,向成纤维细胞转化,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藻酸盐三维培养条件下的关节软骨细胞表型具有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呼吸运动对肺部靶区三维重建的影响。方法: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导轮、有机玻璃球、低密度度泡沫等设计能模拟肿瘤随呼吸运动的体模;取不同螺距(0.875,1.675,0.625mm)、不同层厚(8mm×1.25mm或8mm×2.50mm)和运动周期组成6个不同的扫描序列在GE LightSpeed16CT上扫描,然后采用体绘制技术对所获得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用三维工具软件测量不同扫描条件下各靶体积大小,计算动态与静态扫描靶区重建体积的相对偏差。结果:静态模型同一靶区在层厚与螺距不同时,扫描后三维重建的靶区外形无明显变化,重建靶区的体积差异可忽略;在不同运动状态下扫描,同一靶区重建图像的外形差异明显,重建靶体积的相对偏差最大值为54.1%;同一运动状态下,各靶区重建体积变化随靶而异;外形较小的靶区重建体积相对偏差变化范围为-39.8%~54.1%,外形较大的靶区重建体积相对偏差变化范围是-18.4%~8.7%。结论:呼吸运动对靶区重建的响影极大,三维放疗计划设计所依赖的CT图像,必须是肿瘤靶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扫描的图像,否则,适形射野和剂量体积直方图将严重失真。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指浅屈肌腱,1/2指浅屈肌腱,掌腱膜是常用的矫正爪形指畸形的固定腱,分析比较三者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室进行。①正常国人新鲜尸体上肢标本(吉林大学基础解剖教研室提供),男6侧,女4侧,分别取示、中、环、小指指浅屈肌腱及掌腱膜游离体,同一尸体对称上肢取其中一侧的示、中、环、小指指浅屈肌腱分别平均分成1/2。②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各试样的初长度、厚度、宽度,计算横截面积,然后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分别作拉伸实验,测量出最大载荷、最大伸长、应力、应变数据,并计算出弹性模量,绘制负荷-伸长曲线。结果:①1/2指浅屈肌腱的抗张强度较强,可承载较大负荷,其最大载荷强度明显高于掌腱膜(P<0.01),接近掌腱膜最大载荷强度值的10倍。②掌腱膜的最大伸长明显高于1/2指浅屈肌腱(P<0.01),约是1/2指浅屈肌腱最大伸长的2倍。③1/2指浅屈肌腱的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掌腱膜[示指:(268.52±18.94),(95.58±17.96)MPa;中指:(319.75±21.51),(113.85±16.17)MPa;环指:(259.86±11.74),(89.09±11.65)MPa;小指:(185.13±21.64),(73.27±13.58)MPa;P均<0.01],与完整指浅屈肌腱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2指浅屈肌腱是良好的固定腱,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其生物效能明显优于掌腱膜,同时还可避免牺牲多条指浅屈肌腱,造成手部生理性紊乱,引发新的畸形。  相似文献   
78.
合成了16个6氯1环丙基7(1哌嗪基)1,4二氢4氧代喹啉3羧酸及其类似物,并测定了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1Ca及11Cc对金葡菌15的活性是环丙沙星的4倍,对大肠杆菌22和绿脓杆菌29的活性与环丙沙星相当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入对椎体滑脱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01/2004-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患者114例,均知情同意。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时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3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两块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自体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椎间融合器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良好的固定功能,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植骨床;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由处理后的牛松质骨与成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按一定比例组成。术后定期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脊柱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随访时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0~9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包括疼痛、止痛药使用、日常生活状况及工作状况4个项目,0~1分为优,2~3分为良。脊柱融合状况根据Kuslich融合标准(椎间隙中骨桥形成、屈-伸位片上活动<5°、融合器周围无透亮区、矢状位CT片上有骨桥从上位椎体到达下位椎体)进行评定。结果:114例腰椎滑脱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5~30个月,其中15~20个月104例,20~25个月6例,25~30个月4例,平均随访时间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为15个月,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①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显著低于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P<0.05)。②疗效优良率:3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年脊柱融合率: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显著高于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及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97.0%,81.0%,83.3%,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治疗效果优于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率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取4周龄新西兰雄性兔6只,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均一性兔关节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条件下增殖至第2代;将第2代细胞在高密度条件下转入藻酸盐凝胶24孔培养介质,进行三维培养。根据实验目的,将24孔培养板分为单层培养对照组,三维培养组(培养液不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组(培养液含5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每日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的生长状态,进行细胞计数1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比较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速率。结果:①单层培养细胞24h后开始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多角形、星形、圆形,72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数目明显增多,细胞增殖呈片状;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刚接种至藻酸钠凝胶时,细胞形态为圆形;三维培养(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体系中的软骨细胞从转入三维培养的第3天起,发现细胞出现分裂增殖,局部有细胞团族形成,第7天,凝胶中开始有大量的细胞团族形成。在培养过程中,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形态始终保持圆形。②1周内,单层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增殖速率要明显高于三维培养组;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组的软骨细胞增殖速率明显高于不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三维培养组。结论:单层培养方法短期内(1周)对软骨细胞的增殖作用要优于三维培养方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三维培养条件下关节软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