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9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683篇
预防医学   366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306篇
  3篇
中国医学   204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涤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并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分单支血管病变(SVL)组48例和多支血管病变(MVL)组47例。另选40例非ACS患者作为非ACS对照组,测定各组hsCRP、纤维蛋白原、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非ACS对照组比较,UAP组、AMI组hsCRP水平明显升高[(0.85±0.49)mg/L比(10.01±1.73)mg/L比(52.73±2.39)mg/L,P〈0.01],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MVL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VL组[(69.11±1.98)mg/L比(10.12±2.01)m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冠脉狭窄呈正相关(r=0.210,P=0.042),与纤维蛋白原(r=0.516,P〈0.0001)、血脂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100~0.159,P〈0.001~〈0.0001)。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和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入选112名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OSAHS[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0次/min,定义为中重度OSAHS],随机分为四组,血压正常+轻度OSAHS组(30例)、血压正常+中重度OSAHS组(25例)、高血压+轻度OS-AHS组(22例)、高血压+中重度OSAHS组(35例)。比较一般临床资料、血压参数、睡眠结构、血氧参数。结果:1.高血压患者中,与轻度OSAHS组比较,中重度OSAHS组的初醒时舒张压明显升高[(93.45±12.24)mmHg比(100.31±9.97)mmHg],睡前、初醒时脉压[(58.41±15.52)mmHg比(47.71±11.46)mmHg,(55.77±17.42)mmHg比(41.51±11.86)mmHg]明显降低(P〈0.01);在血压正常患者中,上述各血压参数在中重度OSAHS组与轻度OSAHS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与轻度OSAHS组比较,中重度OSAHS组的AHI、低氧指数和血氧饱和度〈90%时间均明显增加,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1);3.高血压患者中,与轻度OSAHS组比较,中重度OSAHS组的非快速动眼Ⅱ期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明显增加(37.55%比47.13%,P〈0.01)、入睡后清醒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减少(22.83%比12.90%,P〈0.05)。结论:OSAHS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显著影响,表现在初醒时舒张压升高,睡前、初醒时脉压降低,并随着OSAHS病情加剧而加重。OSAHS患者夜间发生缺氧,这可能是合并OSAHS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波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特定抗原肽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结核病临床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方法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结核分枝杆菌CFP-10第53 ~ 66位氨基酸(14肽AAVVRFQEAANKQK)作为特定的抗原肽序列,经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多次有限稀释亚克隆建立能稳定分泌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纯化该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球蛋白亚型分析,并鉴定分析该单克隆抗体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沉淀法和ELISA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共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上清样本38份,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上清样本20份,结核性胸水样本32份,非结核性胸水样本24份以及健康对照血清样本20份.结果 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型分析显示该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抗体类型为IgG1和κ型.该抗结核分枝杆菌CFP-1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成功用于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沉淀法分析.ELISA定量检测显示,该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78.6% (55/70),特异性为92.2% (59/64).结论 CFP-10特定抗原肽单克隆抗体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5.
保健食品中新型二硫代卡地那非类似物的分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鉴定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一个未知结构的二硫代卡地那非类似物。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HPLC-DAD)技术进行补肾壮阳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筛查时发现一个未知结构的二硫代卡地那非类似物,经过正相硅胶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获得其准分子离子和二级质谱图,用核磁共振得到碳谱和氢谱数据,结合文献分析,最终鉴定该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在保健食品中发现了一个新型二硫代卡地那非类似物,结构为3,5-二甲基哌嗪基二硫代去甲卡地那非。结论 该化合物不在现有补肾壮阳类中成药检验标准的13种目标化合物范围内,是一种新的非法添加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生物电阻抗相位角(phase angle, PA)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手术患者营养评估及预后预测的应用。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41例CRC手术患者,入院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 NRS 2002)、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Patient Generated-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G-SGA)、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倡议(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GLIM)行营养筛查与评估,完善人体成分测定,同时收集相关营养指标及预后指标,评价PA在营养评估及预后预测的应用。结果与正常PA组相比,低PA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SMI)、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 P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呈下降趋势(P<0.05),而年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cyte ratio, PLR)呈上升趋势(P<0.05)。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患者PA明显下降(P<0.05)。PA与NRS 2002、GLIM存在一致性(P<0.05)。PA与年龄、FBG、NLR、PLR、NRS 2002、PG-SGA、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 mGPS)、GLIM呈负相关,与BMI、SMI、PALB、TP、ALB、HGB、PNI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MI、PALB、HGB、PNI、mGPS及GLIM对CRC手术患者的PA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与CRC手术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指标密切相关,有利于辅助识别营养不良及预测预后,为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床上康复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床上康复操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期间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120例符合条件的下肢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康复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操组于骨折固定术后24h由责任护士指导并协助患者做床上康复操;对照组术后常规在肢体疼痛消失后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受伤局部肌肉和关节。两组患者于手术当日、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测量下肢膝关节活动度、膝屈伸肌力、股四头肌周径,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术后下床时间。结果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康复操组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屈伸肌力优于对照组(P〈0.01),未发生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下床时间提前。结论床上康复操能够促进下肢骨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与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40例HIE患儿,按入院时间顺序以单双号分为黄芪治疗组(20例)及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HIE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器官功能障碍及合并症的发生率;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观察黄芪注射液在体外对PBMC产生IL-6及TNF-α能力的直接影响。结果与常规治疗相比较,黄芪注射液治疗后患儿异常的原始反射、肌张力、意识障碍及惊厥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心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高胆红素血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黄芪注射液治疗后血浆及PBMC 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将黄芪注射液直接加入PBMC培养系统后,其IL-6及TNF-α产生明显受抑制(P均〈0.05)。结论黄芪可能通过抑制PBMC产生IL-6及TNF-α等损伤性细胞因子,发挥减轻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缩短病程等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介绍一种即微创又有效的阴道紧缩手术。方法采用打孔器在会阴处打6个小孔,将2根双向倒齿线经小孔对盆底肌肉行双菱形法缝合,收紧盆底肌肉,缩小阴道口。结果本组2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40 min,平均35 min。出血量较少,无瘢痕形成。获随访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采用双菱形缝线法阴道紧缩术,设计科学,损伤小,不遗留瘢痕,且并发症较少,是改善阴道松弛及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简单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比较利奈唑胺与糖肽类对H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1995-01-2013-03,纳入比较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治疗HAP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用Rev Man 5.0.2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个试验包括2136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治疗结束后[OR 2.06,95%CI(1.41,3.00),Z=3.76,P=0.0002]和随访结束后[OR 1.30,95%CI(1.01,1.63),Z=2.02,P=0.04]利奈唑胺的临床治愈率优于糖肽类,而在ITT患者中,随访结束后利奈唑胺其临床治愈率亦优于糖肽类[OR 1.16,95%CI(0.93,1.44),Z=1.34,P=0.18]。同时,在微生物可评估患者中,随访结束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 1.33,95%CI(0.88,2.01),Z=1.38,P=0.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清除率[OR=1.36,95%CI(0.51,3.61),P=0.54]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OR=1.45,95%CI(0.84,2.51),P=0.18]方面,利奈唑胺亦优于糖肽类。而在链球菌清除率[OR=0.29,95%CI(0.03,2.98),P=0.30]方面,利奈唑胺低于糖肽类抗生素。另外,利奈唑胺与糖肽类在病死率[OR=0.81,95%CI(0.61,1.09),P=0.17]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OR=0.93,95%CI(0.70,1.23),P=0.60]略优于糖肽类。结论在治疗HAP患者中,利奈唑胺的疗效优于糖肽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