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6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306篇
内科学   23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208篇
综合类   557篇
预防医学   218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50篇
  3篇
中国医学   245篇
肿瘤学   10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医患关系及其经济行为,分析了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的经济学原因,为缓解医患关系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中两个单链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209026和rs11805303)的遗传多态性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检测50名健康人和81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41例,溃疡性结肠炎40例)的两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 rs11209026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为7.3%和3.7%,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为15.0%和7.5%,在对照组分别为14.0%和7.0%,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1180530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为22.0%和52.4%,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为15.0%和41.2%,在对照组分别为34.0%和59.0%,三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rs1180530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均无关(P值均>0.05).结论 IL23R两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无相关性.rs1180530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一个遗传标志,但与该病病变特点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3.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自评量表心理测评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s)患者焦虑、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心理过程及心理活动水平.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2007年4~1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门诊收治的150例FGIDs患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50例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50例及3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150例FGIDs患者SDS评分≥50分者100例(66.7%),HAMA评分≥14分者59例(3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ID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精神心理障碍,因此,时FGIDs的诊治过程中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精神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4.
OBJECTIVE: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materials available for esophagus reconstruction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e reported survival rate in animal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is comparatively low.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 biotype artificial esophagu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dog's esophagus. METHODS: In 30 mongrel dogs, a portion of the thoracic esophagus was resected and an 8 cm section of artificial esophagus was transplanted to reconstruct the organ. The survival rate, food intake and process of heal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Of the 30 dogs, 28 survived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93.3% survival). Two dogs (6.7%) developed an anastomotic fistula; 19 dogs survived for 1 year, a survival rate of 79.2% (19/24) with the remaining six dogs were kill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Detachment of the artificial esophagus occurred on average 28.8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ogs suffered from varying degrees of dysphagia 23?45 days after operation. Gradual remission occurred after 4 months. The histological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regenerated esophagus was composed of fibrou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nd the luminal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squamous epithelium in 3?6 months. CONCLUSION: The transplanted artificial esophagus detached after the surrounding ‘regenerated esophagus’ had formed, and the squamous epithelium gradually covered the luminal surface. Continuous remodeling of the ‘regenerated esophagus’ gradually relieved the stenosis. Whether detachment of the implant and the postoperative stenosis can be solved is the key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use of the biotype artificial esophagus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85.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患者男,39岁,肾移植术后,少尿2个月.3年余前因双下肢水肿,肌酐1400+ μmol/L ,诊断为尿毒症,后规律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有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50/110 mmHg (1 mmHg=0.133 kPa) ,平素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1个多月前于外院行右侧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近来患者又出现浮肿、尿量减少,伴活动后胸闷气促,偶有窒息感,血压90/60 mmHg.查体:右下腹见一长约12 cm的手术瘢痕,可触及移植肾.辅助检查:红细胞计数3.71×1012/L,血红蛋白104 g/L,尿酸 548 μmol/L,肌酐544.4 μmol/L,尿素 38.5 mmol/L,脑利钠肽前体 2296.00 pmol/L,肌钙蛋白T 0.359 ng/mL.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的临床意义以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以上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表达,从而探究CK20m RNA的临床价值以及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10例良性病变腹部手术组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 RNA无明显表达。39例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可见CK20m RNA表达,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总表达率为40.2%(47/117),且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 RNA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7例开腹手术组和22例腹腔手术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 RNA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并不增加癌细胞局部种植的风险。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安阳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加强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方法对通过审批的43家实验室,通过发放质控品和质量考评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结果实验室考核参加率为100%。考评结果:2011年8家优秀,19家良好,16家合格;2012年16家优秀,20家良好,7家合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优秀率,2011年分别为22.2%、21.4%、0;2012年分别为33.3%、42.9%、33.3%。结论通过连续2年对安阳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考核,促使检测能力不断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89.
秦文英  智宗协 《广东医学》2020,41(20):2127-2131
目的 探究Narcotrend(NT)指导下全麻在小儿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下肢骨折患儿,按麻醉深度监测方式不同分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临床经验指导下全麻,观察组实施NT指导下全麻。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术后24 h麻醉并发症,对比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T2)、手术结束(T3)、拔管时(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术前、术后12、24、72 h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CD3+、CD4+/CD8+、CD4+)。结果(1)麻醉相关指标: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效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动力学:T1、T2、T3、T4时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且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T淋巴细胞:术后12、24、72 h观察组CD3+、CD4+/CD8+、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24 h并发症:观察组术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对照组(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指导下全麻应用于小儿下肢骨折,麻醉效果良好,能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免疫抑制,缩短拔管时间,提高苏醒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治疗经皮肾镜术后出血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65例伴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经皮肾镜术后出血患者行肾动脉造影,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用微弹簧圈栓塞损伤动脉。若首次肾动脉造影无阳性发现,则采用以下措施以防止遗漏病灶:(1)腹主动脉造影;(2)重复肾动脉造影;(3)造瘘管走行区域肾动脉分支超选择造影;(4)保留穿刺通道,拔除肾造瘘管后造影。对肾动脉出血的造影表现进行总结,并对栓塞止血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造影有阳性发现的60例(62个肾脏), 均经超选择性栓塞成功止血。肾动脉造影的阳性表现包括:假性动脉瘤形成、斑片状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造影剂进入集合系统、造影剂弥散至肾被膜下。一次栓塞成功53例(55个肾脏), 成功率88.71%,两次栓塞成功率96.77%。首次栓塞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遗漏病灶(4例,57.10%)和栓塞的受损血管再通(2例,28.57%)。5例患者肾动脉造影无阳性发现,经保守治疗血尿停止。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3、6、12个月随访,均未再次出现血尿,且未发生持续、严重的肾功能损害。结论: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是治疗经皮肾镜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肾动脉造影遗漏病灶是造成止血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