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128篇 |
免费 | 9278篇 |
国内免费 | 589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77篇 |
儿科学 | 1419篇 |
妇产科学 | 640篇 |
基础医学 | 6799篇 |
口腔科学 | 1760篇 |
临床医学 | 12341篇 |
内科学 | 9286篇 |
皮肤病学 | 1401篇 |
神经病学 | 2324篇 |
特种医学 | 36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8896篇 |
综合类 | 26013篇 |
现状与发展 | 23篇 |
预防医学 | 10931篇 |
眼科学 | 1499篇 |
药学 | 11663篇 |
144篇 | |
中国医学 | 8629篇 |
肿瘤学 | 50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5篇 |
2023年 | 1172篇 |
2022年 | 3061篇 |
2021年 | 3971篇 |
2020年 | 3542篇 |
2019年 | 2088篇 |
2018年 | 2187篇 |
2017年 | 2745篇 |
2016年 | 2191篇 |
2015年 | 3745篇 |
2014年 | 5036篇 |
2013年 | 5817篇 |
2012年 | 8596篇 |
2011年 | 9338篇 |
2010年 | 8042篇 |
2009年 | 7074篇 |
2008年 | 7314篇 |
2007年 | 7290篇 |
2006年 | 6604篇 |
2005年 | 5278篇 |
2004年 | 4236篇 |
2003年 | 3515篇 |
2002年 | 2972篇 |
2001年 | 2424篇 |
2000年 | 1769篇 |
1999年 | 801篇 |
1998年 | 370篇 |
1997年 | 374篇 |
1996年 | 292篇 |
1995年 | 250篇 |
1994年 | 200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抗SARS-CoV抗原的人源Fab段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利用抗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的SARS康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构建人源Fab段抗体文库。方法 :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 ,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 ,利用针对家族特异性Ig基因的引物扩增重链Fd段和轻链基因 ,并重组到噬菌粒载体pComb3中 ,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XL 1Blue,酶切鉴定抗体库的重组率 ,并测定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结果 :构建了源于SARS康复患者血清中抗Fab段的抗体文库 ,轻链、重链Fd段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1%和 75 % ,库容量为 7.2 3× 10 7。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抗SARS CoV抗原的人源Fab段噬菌体抗体库 相似文献
6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治疗周期漫长,且无特效药。目前,UC的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及生物制剂等西医手段,短时间起效快,疗效确切。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性和加剧病情发展,导致结肠癌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UC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影响着UC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是机体内氧化产物与抗氧化系统不平衡的一种应激状态,丙二醛(MDA)、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等氧化产物的过表达或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抗氧化酶的不足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特色,运用中医药治疗UC疾病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通过抑制代谢产物的堆积,有效抑制UC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达到拮抗UC发展的治疗效果。因此,以中医药调节氧化平衡状态作为诊疗思路,可能是未来治疗UC疾病的新手段、新方向。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氧化应激关键致病蛋白与U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了中药有效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针灸调控氧化应激上下游靶点蛋白,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降低结肠损伤指数,以及丰富肠道菌群,增加结肠长度,改善UC临床症状,以期为扩大中医药治疗UC疾病的应用范围,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32P灌注球囊预防再狭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行过度球囊扩张术后,治疗组以^32P作血管内照射,对照组作假照射。术后35d收获目标血管、检测血管形态、细胞增殖百分比等。结果:治疗组血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新生内膜面积、血管狭窄程度和各层PCNA阳性细胞明显减小(P均<0.01)。结论:^31P灌注球囊照射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有效、安全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65.
重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98例应届生为对象,应用16PF人格测验,气质测量工具(STI,TT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考生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文理科学生的16PF的人格特质有明显的差别,判别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16PF人格特质中的Q1因素(实验性F=8.76,P<0.01),Q2因素(独立性F=8.23,P<0.01),与高考成绩呈正相关,与M因素(幻想性F=4.88,P<0.01),呈负相关;气质中的神经过程灵活性(F=8.15,P<0.01)和时间特质中的灵活性(F=12.36,P<0.01)与高才成绩呈正相关。结论:高考生的实验性,独立性高分及幻想性低分的个性特质和气质上的灵活性有助于高考成绩的发挥,学生文理科分班宜参考学生人格特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6.
Bio—Normalizer(BN)对体外鼠胚大脑神经细胞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Bio-Normalizer(BN)对大脑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无血清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培养鼠胚大脑神经细胞,将神经细胞造成缺氧损伤,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BN,观察BN对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将细胞分为4组,Ⅰ组为缺氧BN浓度为0mg/ml组;Ⅱ组为缺氧BN浓度为0.1mg/ml组,Ⅲ组为缺氧BN浓度为0.5mg/ml组;Ⅳ组为非缺氧BN浓度为0mg/ml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发育的情况,于细胞培养后的第4天收集细胞,测定生化指标,同时进时光镜和电镜病理检查。结果:缺氧0.1mgBN/ml组的神经细胞MTT及NSE活性均高于缺氧0mgBN/ml组,并有显著差别(P<0.05);形态学观察结果也显示缺氧0.1mgBN/ml组和0.5mgBN/ml组的神经细胞缺氧损伤后恢复明显好于缺氧0mgBN/ml组。结论:BN对大脑神经细胞缺氧损伤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L表达与血清可溶性FasL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FasL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可溶性FasL。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L水平>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L表达的程度和血清sFasL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活动性一致。结论:(1)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肝组织FasL抗原的表达增强,同时血清中sFasL水平升高;(2)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肝细胞Fas表达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8.
用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腹膜炎组和对照组。腹膜炎组注射含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透析液 ,对照组为含生理盐水的透析液 ;观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兔模型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 :(1)腹膜炎组腹膜间皮细胞增生 ,水肿 ,血管扩张 ,炎症细胞浸润 ,对照组无变化。 (2 )腹膜炎组腹膜透液中葡萄糖浓度除 0min外 ,其他各时间点D/D0 葡萄糖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3)腹膜炎组腹透液中肌酐浓度与血浆肌酐浓度比值 (D/Dcr)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浓度比值 (P <0 .0 5 )。 (4 )腹膜炎组透析液中WBC计数除O点外 ,其余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提示新西兰兔腹膜注射含活金黄色葡萄球菌 48h后 ,进行腹膜透析时 ,其腹膜病理改变与临床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及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对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并在培养液中加入TGF-β。结果 从原代培养细胞(P0)中观察到细胞集落的形态有明显差异,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组成的混合体。经TGF-β处理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传30代以上仍能保持较活跃的增殖能力。而未经TGF-β处理的细胞,活跃增殖能力约只能保持10~15代,随后即发生退化。结论 TGF-β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并较长期保持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0.
Feng Zhang Yingmei Wang Yuying Wang Xinli Wang Dawei Zhang Xiong Zhao Runmin Jiang Yu Gu Guifang Yang Xin Fu Longyong Xu Longxia Xu Liting Zheng Jing Zhang Zengshan Li Qingguo Yan Jianguo Shi Albert Roessner Zhe Wang Qing Li Jing Ye Charlie Degui Chen Shuangping Guo Jie Min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2021,36(10):193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