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59篇 |
免费 | 1164篇 |
国内免费 | 8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4篇 |
儿科学 | 324篇 |
妇产科学 | 58篇 |
基础医学 | 847篇 |
口腔科学 | 203篇 |
临床医学 | 1352篇 |
内科学 | 926篇 |
皮肤病学 | 85篇 |
神经病学 | 290篇 |
特种医学 | 388篇 |
外科学 | 1137篇 |
综合类 | 3518篇 |
预防医学 | 1456篇 |
眼科学 | 122篇 |
药学 | 1339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273篇 |
肿瘤学 | 5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425篇 |
2020年 | 379篇 |
2019年 | 207篇 |
2018年 | 213篇 |
2017年 | 343篇 |
2016年 | 262篇 |
2015年 | 466篇 |
2014年 | 576篇 |
2013年 | 837篇 |
2012年 | 1107篇 |
2011年 | 1167篇 |
2010年 | 1043篇 |
2009年 | 954篇 |
2008年 | 990篇 |
2007年 | 917篇 |
2006年 | 913篇 |
2005年 | 709篇 |
2004年 | 509篇 |
2003年 | 368篇 |
2002年 | 299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松止血带后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K组)和对照组(C组),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K组在止血带松气前1min静脉注射氯胺酮1.0mg/kg,C组未用。监测松止血带前即刻、松气后1min、3min、5min各时间段的BP、HR情况。结果:两组松气后BP均有所降低,但K组BP波动不大,心率较平稳;C组BP降幅较大,心率加快,有6例需用升压药。结论:氯胺酮可预防膝关节手术后松止血带所致的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02.
重症肺炎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诊治现状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病死率为45.0%,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为58.5%;高龄、心功能不全、人工气道和感染性休克为SCAP的预后危险因素,初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为保护性因素;心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心动过速为SHAP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肺炎所致严重系统炎症反应是重症肺炎主要的预后危险因素,尽早进行足量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前庭大腺囊肿和阴道壁囊肿是妇科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不十分理想,为了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微波刀行造口术及切开引流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进行观察,评价它们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禁烟禁酒,控制血压及血糖,口服消心痛、阿司匹林、钙离子拈抗剂、倍他乐克、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的疗效,监测出凝血功能,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缺血性ST下移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出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5.
106.
YI Wu-lin Lu Ai-yong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6)
探讨了医患纠纷是如何被纳入传媒的视野,并成为它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媒体利益的二重性,新闻工作者的利益驱动,电视(或视频)的力量以及受众的力量是医患纠纷被纳入传媒视野的内在动力。换言之,医患纠纷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是在把关人和受众的"合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7.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术后并发症原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5年10月所收治的外院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发生并发症的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3-54岁,其中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者51例,隆鼻2例,丰颞5例,面部局限性凹陷充填6例。结果 51例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B超检查显示分别在皮下、乳腺内、胸大肌筋膜及胸大肌内有不等量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存在。18例免疫球蛋白有异常改变。5例血清内检测出丙烯酰胺单体。平均0.011mg/ml:胶体取出6个月以上2例患者血清内均未检测到丙烯酰胺单体。取出注射物中有16例丙烯酰胺单体阳性.平均含量0.04mg/g。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入人体后其并发症有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2大类,局部并发症多与操作不当有关,而全身并发症则考虑与病人免疫学改变以及可能存在的肢体分解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电针对应激大鼠胃黏膜肠三叶因子表达及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及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组须先捆缚及电针7d后再造模,造模采用水浸束缚10h。经相应处理后即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测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基因(ITFmRNA)表达,同时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光镜下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电针胃经组、胆经组与模型组的UI比较明显或极明显降低(P﹤0.05或0.01);电针胃经、胆经组较模型组ITFmRNA表达增高,胃经组较胆经组ITF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镜下见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偶见表层上皮小片状脱落及溃疡形成。结论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不同,可能与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9.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联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 lopalatopharyngop lasty,UPPP)联合颏舌肌前移舌骨悬吊术(gen ioglossus advancem ent hyoid mytomy,GAHM)在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 e,OSAHS)患者的应用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18例经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为重度OSAHS的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index,AH I)>40次/h,并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üller试验、头影测量分析及上气道CT检查确定为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所有患者于术前先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5~7 d,然后同期行UPPP联合GAHM手术,术后至少6个月复查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1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手术前后除体重指数外各相关测量值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x-±s,以下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 I)从(63.8±16.3)次/h下降到(23.6±19.5)次/h,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从0.72±0.07上升至0.81±0.13。按杭州会议标准,治愈1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按AH I<20次/h且下降>50%计,成功率67%。获得手术成功的患者的平均年龄(39.1±7.4)岁、后气道间隙(8.3±0.9)mm,血氧饱和度低于0.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CT90)为(18.5±10.9)%;失败患者以上数据分别为(52.5±9.4)岁、(6.8±1.3)mm、(37.7±23.6)%;经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PPP联合GAHM是目前治疗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的一种手术方案,年龄、后气道间隙及CT90是影响其疗效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orbitalcavernoushemangioma ,OCH)是一种常见的眶内良性肿瘤 ,由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大体形态与身体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尽相同 ,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说法不一。本文从包膜假说、细胞外基质假说、血管形成因子假说、雌激素调控假说、瘤腔缺氧假说等 5个方面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