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8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PCO)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in women with epilepsy (WWE) on valproate (VPA), carbamazepine (CBZ), or phenobarbitone (PB), drug naive WWE and women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PAD) on VPA.Results:Fifty-two women (52/190; 27.4%) had menstrual disturbances, in which oligomenorrhea was the most common (55.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of PCOS in patients on VPA versus normal population (P = 0.05) and patients on other antiepileptic drugs (AEDs) (P = 0.02). There wa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of PCO between patients on VPA and the untreated epileptic women. VPA group (Epilepsy + BPAD)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ccurrence of obesity than other treatment groups (P = 0.043, OR = 2.11).Conclusions:The study obser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ccurrence of PCO in patients on VPA compared to other AEDs and the normal popu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 clinical evaluation before initiating VPA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32.
133.
目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大鼠模型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检测。 方法:实验于2006—06/12在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完成。从国外购来mSOD1转基因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大鼠模型及其野生型进行繁殖扩增;PCR筛选mSOD1基因阳性鼠作为实验观察对象;观察其行为学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股二头肌标本病理学变化;尼氏染色法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计数。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结果:繁殖并扩增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的种群;PCR法成功筛选出了mSOD1基因的阳性鼠,mSOD1阳性鼠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出现四肢运动障碍,体质量急剧降低且很快死亡;发病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显示出自发的纤颤电位;肌纤维发生萎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丢失明显且有部分神经元发生空泡样变。 结论:mSOD1转基因阳性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大鼠可表现出与人类疾病的相似症状,生物学各项指标变化明显,是理想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34.
目的:近年来,国际多个移植免疫学者发现可溶性CD30可作为一种新的与移植肾存活相关的风险预测指标。拟在基因水平上分析CD30基因启动区和5'侧翼区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以探讨其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含量增高的相关性以及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排斥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5/2006-04在南京市鼓楼医院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的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78例,另选择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均知情同意。提取两组观察对象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D30基因启动区-201位的AJ289159多态性位点和5'侧翼区rs946461和rs1208993多态性位点所在部分的DNA片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位点多态性,DNA测序验证。比较分析CD30基因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CD3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同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的含量,探讨CD30基因多态性与可溶性CD30含量的关系。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CD30启动区-201位的AJ289159多态性位点在入选的173例中国人群中未发现存在碱基突变。②两个5'侧翼区的多态性位点rs946461和rs1208993虽然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但多态性分布在两组观察对象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D30启动区的AJ289159位点和5'侧翼区的rs946461和rs120899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可溶性CD30含量的增高可能无关,可溶性CD30的增高也许在基因水平上存在着其他改变,或是受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的免疫活化状态,进而关系到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构建编码鼠CD20(mCD2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即AdmCD20重组质粒,为后续将其感染DC作为疫苗免疫小鼠做准备工作,为CD20基因治疗淋巴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4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mCD20,以PCR凝胶电泳、酶切进行鉴定后,将该基因cDNA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5中,转化至高效感受态DH5a细菌细胞中进行扩增,提取质粒,获得重组质粒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5-mCD20,然后采用AdMax^TM腺病毒载体包装体系,构建Ad5/35mCD20。结果:顺序成功重组pcDNA3.1-mCD20质粒,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5-mCD20,然后采用AdMax^TM腺病毒载体包装体系成功构建编码鼠CD2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结论:表达mCD2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此方法准确可行,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6.
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胚胎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应用前景以及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相关研究概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Pubmed数据库1980-01/2006-04关于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研究的文章,检索词为"embryonic stem cells,beta cells,insulin secreting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80-01/2006-04关于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文章,检索词为"胚胎干细胞,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论据可靠的实验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信息量好的综述性文章。$文献主题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排除标准:论据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结论不可靠的实验性文章,观点模糊的综述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0篇相关文献,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0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分别涉及胚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应用前景、胰腺发育过程相关调控机制、应用各种诱导因子和基因方法对胚胎干细胞进行调控的实验方法、对诱导分化的胰岛细胞进行功能检测等内容。资料综合: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胰岛细胞移植是治愈糖尿病的可能方法,但由于胰岛细胞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人们开始寻找胰岛细胞的可替代资源。胚胎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功能,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因此胚胎干细胞成为人们研究的首选种子细胞。首先对胚胎干细胞进行培养鉴定,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主要有两种分化方案:①可以通过加入各种诱导因子,使其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分化。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胰腺发育过程中调控其发育的各种基因转入细胞,可将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提高了诱导分化的可调控性。除胰岛细胞外人们还对其他细胞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能得到更多的可供利用的资源。结论: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可以发育为各种组织细胞,人们已经通过各种诱导因子和基因调控方法将其诱导为胰岛细胞,并且证明这种诱导的细胞可以维持糖尿病鼠血糖及体重的稳定,但由于微环境因素影响,要将起大量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仍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7.
目的:目前在5-氮胞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领域中,对用于诱导的细胞代次选择不一。实验选择第2,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比较经5-氮胞苷体外诱导后其各自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和早期分化基因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7/2007-07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三级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脱颈处死后取双侧股骨、胫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去掉原代细胞瓶内的培养液,D-Hank’s液冲洗去除血清,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按1∶3传代。用10μmol/L的5-氮胞苷分别诱导第2,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4周,并设立未加诱导剂的阴性对照。②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状物质为阳性;嵌合荧光法检测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Desmin、α-act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5-氮胞苷诱导前细胞生长较快,诱导后死亡细胞较多且生长较慢。诱导后2,3,4周,第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论在形态和细胞活力方面均优于第2代。②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5-氮胞苷诱导4周后,第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第2代(22.42±9.97),(11.22±5.62)%,P<0.05,阴性对照无阳性表达。③心肌早期基因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5-氮胞苷诱导4周后,第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Desmin、α-act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第2代(P<0.05)。结论:经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及4种心肌早期基因,证实其能够向心肌细胞分化,且传至第9代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要强于第2代。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目前多采用胎牛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应用自体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神细胞分化,拟验证其可行性及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8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用骨髓来源为本院需行骨髓穿刺的健康成人(共3例,年龄26~44岁),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自体血清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3~5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进行诱导分化,采用RT-PCR检测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在诱导前后的表达。结果:①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自体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呈长或宽扁的梭形,在体外传代扩增速度较快。②超微结构: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细胞核较大,不规则,核质比较小,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可见缝隙连接。③细胞表面标记物鉴定:多数细胞为CD44、CD105阳性,CD34、CD45阴性。④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的表达: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神经元样改变,Nestin mRNA表达水平于3d达高峰,随后减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于5~7d达高峰,并可持续数日。结论:应用自体血清可成功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观察SD大鼠海马立体定向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后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表达的变化及加减地黄饮子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5-09/2006-09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医药科学研究所完成。②选用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加减地黄饮子组共5组,每组20只。通过海马立体定向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诱导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③盐酸多奈哌齐按0.33mg/(kg·d)给药,加减地黄饮子组按1.0g/(kg·d)给药,共给药28d。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④第5周处死大鼠,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脑海马组织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表达(用2-ΔΔCt表示,Ct为阈循环值,ΔCt=CtBACE1-CtGAPDH,ΔΔCt=ΔCt各干预组-ΔCt空白对照组)。⑤多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运用LSD-t检验。结果:实验选用100只大鼠,每组随机选5只用于抽提大脑海马组织总RNA,因此共有25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2-ΔΔCt值模型组(4.67±0.52)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07±0.08)(P<0.01),表明模型组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表达上调。盐酸多奈哌齐组(1.80±0.23)和加减地黄饮子组(1.26±0.20)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表明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表达下调。结论:大鼠大脑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后海马组织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加减地黄饮子提取物可以抑制海马组织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0.
嗅鞘细胞再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再移植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①患者资料:选择2005-05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1例,男性白种人,42岁,西班牙籍,四肢无力伴肌萎缩进行性加重2年,分别于2005-05-27日和2006-10-11日给予嗅鞘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方案患者知情同意。②移植方法:取4个月流产胚胎(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的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细胞浓度约2×1010L-1。第2次移植术前进行供、受体细胞HLA配型。根据两次术前MRI图片,选取双额放射冠锥体束走行部位为注射细胞靶点,局麻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胚嗅鞘细胞100万个/侧。术后口服他克莫司胶囊1mg,2次/d,共42d。③功能评估:电子邮件随访5个月,采用国际统一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延髓和呼吸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其他功能评定,功能从完全丧失至正常为0~4分,总分40分。结果:①患者在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内均未发现任何不良事件及副反应。②术前5个月内,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由33分迅速降至17分。③第1次术后2周检查,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双上肢抬举好转,书写较术前清晰,站立行走时平衡能力改善,翻身及穿衣好转,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由17分增加至24分。出院后半年患者病情保持稳定。2005-10,双下肢力量较前稍下降,且坐位控制平衡能力下降。2005-12患者腕部及手部无力开始缓慢加重。至术后17个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为18分。④第2次术后1周检查,双上肢、腹部和双下肢力量有所增加,但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仍为18分。再次出院后5个月随访,分数增加至20分。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再次治疗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