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464篇
  免费   18260篇
  国内免费   10492篇
耳鼻咽喉   1757篇
儿科学   3048篇
妇产科学   1080篇
基础医学   10414篇
口腔科学   3149篇
临床医学   21241篇
内科学   15159篇
皮肤病学   2194篇
神经病学   3612篇
特种医学   71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766篇
综合类   50626篇
现状与发展   38篇
预防医学   21166篇
眼科学   1804篇
药学   21455篇
  270篇
中国医学   19909篇
肿瘤学   7404篇
  2024年   875篇
  2023年   2343篇
  2022年   5781篇
  2021年   7466篇
  2020年   6474篇
  2019年   3401篇
  2018年   3699篇
  2017年   5116篇
  2016年   3779篇
  2015年   7191篇
  2014年   9217篇
  2013年   11584篇
  2012年   16506篇
  2011年   17279篇
  2010年   15828篇
  2009年   14163篇
  2008年   15022篇
  2007年   14183篇
  2006年   12269篇
  2005年   9502篇
  2004年   6745篇
  2003年   5387篇
  2002年   4041篇
  2001年   3898篇
  2000年   2868篇
  1999年   1011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1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目的 比较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了解化疗药物对血管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随机等分为5组,其中4组接受1周期化疗(卡铂100mg/m^2,第1、3、5天;异环磷酰胺1500mg/m^2,第1、3、5天;足叶乙贰100mg/m^2,第l~3天),另1组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化疗组分为化疗后第2、7、14、21天进行观察)。结果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显著变化,化疗后第14天下降最明显,而第21天则基本恢复。结论短期化疗能够降低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降低的程度与化疗后时间相关,并具有可逆行性。  相似文献   
832.
近20a是睡眠医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备受关注,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症状表现明显,发病率及致死率高而广受重视,成为睡眠呼吸紊乱研究的热点。而代谢综合征(MS)同样是全身性疾病群,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占很重要的位置,二者有着较高的并存率[1],临床上认为二者关系密切,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血糖紊乱等,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本文就两者高并存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SAS与MS的定义1.1SAS指每晚7h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  相似文献   
833.
直视下经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直视下经尿道内次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直视下经尿道内切开术治疗68例尿道狭窄和闭锁患者的疗效和经验,63例1次手术成功;3例行2次、2例行3次成功。结果:68例中,57例术后随访3~71个月,平均28.3个月,43例(75%)均排尿通畅;2例暂时性尿失禁者分别于术后3~6月内恢复。结论:直视下经尿道内切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尿道狭窄和闭锁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3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心电监护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语言,设计了一套家庭用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在实时显示心电波形的同时,对心率是否异常进行显示、判断和报警,并可对已保存的心电记录进行回放和分析.系统将大部分需要传统硬件检测电路完成的功能改由软件来实现,便于今后监护范围的扩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时显示延时小于2秒,可满足实时监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835.
目的探寻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艰难梭菌的方法.方法以艰难梭菌毒素A和毒素B基因3'末端高度保守重复区分别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反应,同时在同一体系相同反应条件下使用相同引物分别以大肠杆菌和乳杆菌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比较二者结果.结果从艰难梭菌成功克隆了毒素A基因3'端重复区域960 bp的基因片段及毒素B基因3'端重复区域1851 bp的基因片段,不同来源的菌株出现了相同的2条电泳带,并通过测序鉴定;而对照的大肠杆菌和乳杆菌株无特异电泳带出现.结论从艰难梭菌毒素A、毒素B基因3'末端重复区域克隆的基因片段具有保守性,可以作为基因探针在临床上进行艰难梭菌检测,该方法简便、灵敏,可直接用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此外,这些基因编码的多肽具有较高的疏水性并存在着膜受体结合区域,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基因工程蛋白质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836.
显微定量法测定中成药中猪牙皂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定猪牙皂在脐风散与惊风散中的显微定量标准。方法 :用显微定量法 ,以猪牙皂特有的石细胞为显微特征物 ,对脐风散与惊风散中的猪牙皂进行测定。结果 :猪牙皂含量与每毫克特征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回归方程为 y =61 .42 x -1 .1 0× 1 0 - 3(γ=1 .0 0 ,α=0 .0 5 )。结论 :显微定量法测定脐风散与惊风散中猪牙皂的含量是可行的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37.
T2毒素在灌流大鼠肠肝中的首过效应和代谢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并用大鼠在体肠-肝灌流标本研究了T2毒素在大鼠肠肝中的首过效应和代谢转化动力学,T2毒素在大鼠肠肝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是HT2,3′-OHHT2和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T2毒素具有显著的肠肝首过效应,当毒素(42μg·ml~(-1))由上肠系膜动脉恒速单次灌流(8 ml·min~(-1))肠-肝标本时,穗态肝、肠抽提率分别为0.978和0.454,总有效清除率为7.91 ml·min~(-1),T2毒素在循环灌流大鼠肠-肝标本中的消除半衰期为6.5min,主要代谢产物HT2,3′-OHHT2的生成半衰期分别为8.5和38.5 min,结果表明,T2毒素经消化道中毒后,在肠和肝的首过代谢下能很快地转化为产物,因此,毒素在体内的毒效作用主要由其代谢产物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38.
极化心脏停搏液对离体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素(tetraodontoxin,TTX)在极化状态下对离体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均衡原则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取出心脏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和左心工作灌注模型,分别用去极化心脏停搏液(St.Thomas 2号液,STH-2组)和极化心脏停搏液(22 μmol/L TTX + K-H缓冲液,TTX组)停搏,低温保存5小时后再灌注心脏.观察两组心脏缺血前、后在心功能、心肌酶漏出量、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再灌注后心肌胞浆游离Ca2+浓度和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改变. 结果恢复灌注后,TTX组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STH-2组(P<0.01),心肌酶漏出量较少(P<0.05),各种ATPase维持较高的活性(P<0.01),胞浆游离Ca2+浓度明显低于STH-2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得到很好的保护. 结论以TTX阻断Na+通道为特点的极化心脏停搏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去极化心脏停搏液,有希望成为新型、有效的心脏停搏液和供者心脏保存液.  相似文献   
839.
单体皂甙Rb3自西洋参茎叶皂甙中提取。Rb330mg·kg-1可使麻醉大鼠在体心脏的MAP,±dP/dtmax和LVSP减少。用斑片钳的连细胞电压钳法证明.Rb3300mg·L-1使L、B、T型钙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开放概率减少,其作用与异搏定37.5mg·L-1相似,与BayK86115μmol·L-1作用相反。确切地证明Rb3对钙通道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840.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s metastatic liver disease. In order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a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hepatic secondari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s, DNA content was measured in metastasizing colorectal primaries (Group I, n= 32) as well as in their subsequently resected liver secondaries and in sections of non-metastasizing colorectal cancers (Group II, n= 25). A modifi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involving both a DNA index and percentage of cycling cells (those in S and G2 + M phases) was developed. DNA content was measured in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internal controls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non-malignant tissue controls (19 patients with diverticular disease). In Group I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umours with both abnormal ploidy (aneuploid or abnormal tetraploid peak) and > 15% cycling cells compared with Group II (Chi-squared; P= 0.034). The combination of abnormal ploidy and > 15% cycling cells was superior to Dukes’ classification for identifying metastasizing tumours (Logistic Regression; P= 0.047). However,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sing either DNA ploidy or the percentage of cycling cells alone. The metastasizing colorectal cancers exhibited similar DNA ploidy characteristics and had a similar percentage of cycling cells compared with their liver metastas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umour DNA ploidy plus the percentage of cycling cells may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metastases and thu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