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57篇 |
免费 | 5256篇 |
国内免费 | 40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19篇 |
儿科学 | 803篇 |
妇产科学 | 1065篇 |
基础医学 | 7720篇 |
口腔科学 | 965篇 |
临床医学 | 7767篇 |
内科学 | 9465篇 |
皮肤病学 | 700篇 |
神经病学 | 3612篇 |
特种医学 | 225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2篇 |
外科学 | 6138篇 |
综合类 | 8072篇 |
现状与发展 | 19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4063篇 |
眼科学 | 1671篇 |
药学 | 6356篇 |
62篇 | |
中国医学 | 3011篇 |
肿瘤学 | 55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2篇 |
2023年 | 928篇 |
2022年 | 2365篇 |
2021年 | 3105篇 |
2020年 | 2240篇 |
2019年 | 2126篇 |
2018年 | 2227篇 |
2017年 | 1873篇 |
2016年 | 1876篇 |
2015年 | 2681篇 |
2014年 | 3323篇 |
2013年 | 2807篇 |
2012年 | 4419篇 |
2011年 | 4893篇 |
2010年 | 2952篇 |
2009年 | 2252篇 |
2008年 | 3111篇 |
2007年 | 3154篇 |
2006年 | 3149篇 |
2005年 | 3125篇 |
2004年 | 2131篇 |
2003年 | 2067篇 |
2002年 | 1782篇 |
2001年 | 1249篇 |
2000年 | 1316篇 |
1999年 | 1411篇 |
1998年 | 934篇 |
1997年 | 882篇 |
1996年 | 675篇 |
1995年 | 617篇 |
1994年 | 509篇 |
1993年 | 331篇 |
1992年 | 418篇 |
1991年 | 369篇 |
1990年 | 328篇 |
1989年 | 284篇 |
1988年 | 294篇 |
1987年 | 240篇 |
1986年 | 232篇 |
1985年 | 182篇 |
1984年 | 128篇 |
1983年 | 98篇 |
1982年 | 54篇 |
1981年 | 52篇 |
1980年 | 40篇 |
1979年 | 97篇 |
1978年 | 41篇 |
1975年 | 40篇 |
1974年 | 52篇 |
1973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膜微囊蛋白(CP)及磷酸化CP-1分布与表达的影响。方法给予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的H2O2刺激。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CP及磷酸化CP-1的分布。通过免疫印迹试验观察CP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磷酸化CP—1的表达。结果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质膜和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CP;当给予细胞H2O2刺激后,细胞质内CP的分布增多;当刺激时间达到1h,细胞膜被破坏,但仍可观察到CP的分布情况。此外,H2O2的刺激可以使CP-1发生磷酸化。免疫印迹试验发现,随着H2O2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刺激浓度的升高,细胞质膜和细胞总蛋白质的CP表达水平呈下调趋势。结论H2O2刺激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后,CP重新分布并可能破坏了细胞质膜微囊(caveolae)的结构,使得细胞的CP表达下调。细胞质膜微囊和CP可能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对高眼压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经眼角膜进行前房平衡盐水(BSS)灌注,维持眼内压110 mmHg,以阻止视网膜正常血液灌注.60 min后取出灌注针头,恢复视网膜正常血流,从而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正常非缺血组和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又分为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和PEDF注射实验组,再灌注模型建立后立即向实验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0.2 g/L PEDF 2 μL.实验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2 d和7 d进行眼球摘除,对视网膜进行光学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Fas原位杂交免疫学分析,探讨PEDF对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再灌注2 d时生理盐水注射组和PEDF注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PEDF注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较生理盐水注射组明显较多,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再灌注7 d后结果与2 d时类似.再灌注2 d生理盐水注射组Fas阳性染色细胞比PEDF注射组明显较多(P<0.05),生理盐水组比PEDF注射组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较高(P<O.01);再灌注7 d时两组Fas阳性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即刻行玻璃体腔内PEDF注射可以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并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拟调节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后术眼拟调节能力.方法:通过对2003-06至今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术后对术眼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视力,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进行测量,并运用主觉近点法、离交法、动态视网膜检影法以及A超测量10 g/L匹罗卡品点眼前后前房深度,检测术眼拟调节能力,同期以单焦人工晶状体Acrysof作为临床对比,评价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CU组的裸眼近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好于Acrysof组;带状光检影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0.99±0.45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25±0.2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23,P<0.05);主觉近点法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1.60±0.55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42±0.2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7,P<0.05);离焦法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1.46±0.52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52±0.35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47,P<0.05);滴用匹罗卡品眼药水后分别测量1CU组和Acrysof组前房深度(ACD)变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374,P<0.05).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可以明显提高近视力,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 相似文献
994.
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存在着许多全身副作用.因此诱导受体建立针对供体角膜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是治疗排斥反应的理想方法.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包括T细胞克隆失活(anergy)、克隆清除(delete)、细胞因子介导的抑制及免疫平衡等.现就目前人工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研究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及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恢复模型的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并观察后极部巩膜的形态学改变,为探讨轴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新孵出的普通肉食家鸡25只,采用半透明薄膜眼罩遮盖的方法对左眼进行形觉剥夺14d(形觉剥夺组)或遮盖11d后,去遮盖3d(形觉剥夺恢复组).两组右眼作为对照眼.分别对两实验组进行检影验光及A超测量眼轴长度.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于眼球中央部做矢状面的纵向切开,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学改变,采用 Metamorp 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巩膜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果:形觉剥夺组剥夺眼形成了高度近视(-12.1±4.3D),眼轴增长(9.86±0.38mm),与右眼的屈光( 2.7±0.5D)和眼轴(8.71±0.28mm)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形觉剥夺恢复3d与剥夺14d相比,屈光度(-5.5±1.2D)减低(P<0.05),眼轴长度虽无明显变化(P>0.05),但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0.003mm/d vs 0.196mm/d),甚至比对侧对照眼的增长速度(0.116mm/d)还要慢.各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巩膜 HE 染色及厚度测量可见,剥夺眼的软骨巩膜增厚(144.3±4.78 vs 128.5±3.84μm),纤维巩膜变薄(12.1±0.9 vs 26.9±1.7μm),纤维层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剥夺恢复眼与剥夺眼相比,软骨层厚度变薄(135.4±3.32 vs 144.3±4.78μm),纤维层厚度增加(20.6±1.2 vs 12.1±0.9μm),分别接近对侧对照眼的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论:形觉剥夺可导致幼鸡眼轴增长,诱发轴性近视,此眼轴增长主要是眼球后段的增长.在幼鸡发育期间去剥夺后,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速度减慢.伴随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剥夺眼的纤维巩膜变薄,发生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合并CNV患者15例15眼进行治疗.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随访1~3 mo.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15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与初诊视力相比,73.3%无变化,26.7%增加.所有病灶渗漏减少或消失,出血基本吸收,CNV部分闭塞并纤维化.OCT检查激光后CNV厚度变薄.有3例患者3眼脉络膜萎缩灶扩大,2例2眼病灶瘢痕化.结论:TTT对治疗高度近视合并CNV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病灶疤痕化及脉络膜萎缩灶较治疗前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观察眼压、病理和视功能改变.方法:SD大鼠45只,麻醉后使用532二极管激光行右眼角膜缘360°光凝,角膜缘激光斑为80~100个,大鼠角膜缘颞侧、颞上及颞下巩膜浅层静脉3条,每条静脉光凝3~4个斑点,功率0.45W/0.7s.左眼为对照眼,3d后测量眼压,部分眼压升高不明显者,进行同样的二次光凝.Tono-penXL眼压计监测3,7,30,60,90,180d麻醉状态下的眼压.激光术后60,180d取大鼠各5只,40g/L多聚甲醛灌注固定,摘取双侧眼球和视神经,分别进行冰冻和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房角变化,不同时间视网膜节细胞计数,比较视神经髓鞘密度的变化.60,180d大鼠10只,使用TEC-350V视觉电生理仪行F-VEP检查;然后6mo大鼠5只,进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s,7d后40g/L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全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比较视网膜节细胞数量变化.结果:大鼠高眼压模型成功38只,平均最高眼压在激光后30d,平均值为25.0±4.1mmHg,对照眼17.1±3.2mmHg,180d时眼压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改变:实验眼前房角明显变窄,小梁网间隙压缩、变窄,甚至部分闭锁,消失,少量梭形成纤维细胞聚集,组织致密、硬化,而小梁细胞减少,虹膜部分卷曲,水肿、肥厚出现明显异常.逆行荧光金视网膜铺片和视网膜切片尼氏染色见实验眼视网膜节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减少;尼氏染色切片每400倍视野总平均数,60d组对照眼为41±10.6个,实验眼为35±11.2个,180d组对照眼为40±9.8个,实验眼为34±11.0个,周边视网膜平均值减少最为显著,均值相差可达8个神经节细胞;180d时模型眼视神经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的髓鞘密度明显降低;视功能检查:高眼压大鼠模型60,180d的实验眼和对照眼均可引出典型的和重复性好的NPN波形,60d时实验眼AP1(N1-P1振幅)均值降低,为13.03±3.11ms,对照眼为21.14±3.10ms,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幅值降低持续至180d仍未恢复;LP1(P1峰潜伏期)60d时无明显变化,180d时则明显延迟,实验眼为74.47±8.05μV,对照眼为59.73±4.16μ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532-二极管激光角巩膜缘小梁网及巩膜浅层静脉光凝能成功升高眼内压,眼压升高近8mmHg;病理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显著减少,以周边视网膜为著;视神经髓鞘密度亦显著地减少;视觉电生理检测,F-VEP的AP1振幅降低,LP1波峰潜伏期延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屈光手术前严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治和激光屈光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屈光术前视网膜病变的及早诊断和处理方法及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对预施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扩瞳行三面镜检查,对有视网膜严重病变如裂孔伴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等的患者进行治疗,并随访后决定是否行屈光手术及选择何种术式.屈光术后随访24mo以上.结果:共检查648眼,52眼有视网膜裂孔及伴需处理的格子样变性或囊样变性区,占8.0%,有5眼因为视网膜病变严重,在处理眼底病变并随访后,未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其余47眼在行激光处理视网膜病变后3wk以上,或冷凝手术3mo以后,查眼底原有视网膜裂孔牢固闭合、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区激光光凝包绕确切并无新裂孔出现且视网膜无脱离,对其中26眼行LASEK手术、21眼行LASIK手术.结论:屈光手术不可忽视视网膜病变,应该将眼底的三面镜检查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一旦发现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区和裂孔等病变,应及时采取预防性激光光凝等治疗,定期随访,如需行近视矫治手术应考虑手术的方法与时机. 相似文献
1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 731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参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同时接受了眼科、内科和实验室检查.DR的诊断系根据散瞳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采用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结果: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在原始观察指标基础上提取8个公共因子,分别代表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病程、体重指数(BMI)、肌酐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R与病程(OR=1.788,P<0.001)、血糖(OR1.246,P<0.001)、血压(OR=1.223,P<0.01)、肌酐(OR=1.136,P=0.008)、UAE(OR=1.147,P=0.002)和BMI(OR=0.861,P=0.002)等因素独立相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与病程(OR=1.747,P<0.001)、血压(OR=1.557,P=0.001)、UAE(OR=1.255,P<0.001)和BMI(OR=0.576,P<0.001)等因素独立相关.单变量分析显示除BMI外所有相关因素因子得分均随着DR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病程、血糖、血压、肌酐、UAE和BMI(绝对值),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依次为病程、UAE、BMI(绝对值)、血压和血糖.结论:DR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全身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重视对DR相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DR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