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5篇
  免费   1969篇
  国内免费   1259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369篇
妇产科学   105篇
基础医学   1107篇
口腔科学   244篇
临床医学   2366篇
内科学   1589篇
皮肤病学   270篇
神经病学   439篇
特种医学   677篇
外科学   1686篇
综合类   529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53篇
眼科学   191篇
药学   2266篇
  25篇
中国医学   1904篇
肿瘤学   812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630篇
  2021年   771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548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701篇
  2014年   935篇
  2013年   1219篇
  2012年   1732篇
  2011年   1850篇
  2010年   1652篇
  2009年   1545篇
  2008年   1592篇
  2007年   1431篇
  2006年   1253篇
  2005年   984篇
  2004年   659篇
  2003年   565篇
  2002年   473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Ltj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颌下腺叉头框转录因子P3(FoxP3)表达的影响,探讨解毒通络生津方对NOD/Ltj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NOD/Lt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解毒通络生津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羟氯喹组共5组,12周龄开始每日分别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含生药9、18、36 g·kg-1的解毒通络生津方和60 mg·kg-1的羟氯喹,同时选取6只ICR小鼠作为空白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第9、12、16周龄的日均饮水量、唾液流量,给药4周后摘取组织计算颌下腺指数、脾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Meso Scale Discovery(MSD)法检测小鼠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免疫组化检测颌下腺FoxP3的表达和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颌下腺FoxP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颌下腺FoxP3、TNF-α mRNA的表...  相似文献   
132.
近年来伴随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细胞中的过度磷酸化的抑制微管相关蛋白(Tau)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堆积形成大量老年斑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自噬是一种机体内通过清除异常蛋白质来维持机体稳态的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自噬通路可以影响细胞中的Tau蛋白和Aβ,以达到治疗AD的目的。中医药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对发病机制不明的AD治疗有独特优势。目前中药对AD的防治已初见成效,研究者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可以影响自噬的相关通路来调控自噬活性,从而进一步治疗AD。因此,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进行分类叙述,讨论不同类别有效成分和复方通过影响自噬相关通路,调控细胞中磷酸化Tau蛋白以及Aβ的生成和清除等并延缓AD进程,为之后中药以影响自噬为切入点来防治AD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鉴定并研究半夏AP2/ERF转录因子的功能,为推进半夏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文基于半夏三代转录组数据鉴定了半夏中AP2/ERF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半夏AP2/ERF在不同组织及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8个全长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归为AP2、ERF和DREB 3个亚家族;半夏AP2/ERF的氨基酸数目为251~512个,等电点为5.29~11.72,不稳定指数为45.90~82.41,且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半夏AP2/ERF基因的结构域和Motifs相对保守。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半夏AP2/ERF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且主要在叶中表达。逆境胁迫应答分析表明,PtERF1主要响应NaCl的胁迫诱导;PtERF2和PtERF4在低温和聚乙二醇(PEG)胁迫下表达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上调;PtERF3同时响应低温和NaCl两种逆境的诱导;PtERF5同时响应高温、低温、NaCl、PEG胁迫诱导;PtERF7在高温胁迫下表达...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脾氨肽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脾氨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 <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hs-CRP、 IL-6、 IgE水平降低,且观察组的hs-CRP、 IL-6、IgE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CD4+、 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的CD4+、 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脾氨肽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儿体内炎性因子,提升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耐药性及耐药基因blaKPC的分子特征。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临床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对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分子结构特点。结果 共收集510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420株,耐碳青霉烯非肠杆菌科细菌90株。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分别占60.8%、11.8%、5.3%;标本来自痰、脓性分泌物、静脉血、无菌中段尿,分别占66.9%、8.8%、8.2%、6.5%。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PCR结果显示,420株CRE中blaKPC、blaNDM、blaIMP的阳性率分别为54.3%(228/420)、1.2%(5/420)、1.4%(6/420),未检测出blaVIM和blaOXA-48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携带blaKPC CRE的83.8%、11.8%、2.6%;其他少见菌种中也检出blaKPC基因。非肠杆菌科细菌中仅有2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blaKPC。DNA测序结果显示,174株携带blaKPC的菌株中173株检测为blaKPC-2、1株检测为blaKPC-1。结论 该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以CRE为主,其中以携带bla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占绝对优势,其他菌株中也均有发现。提示临床需重点加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监测及预防,防控blaKPC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了解器官保存液(PS)微生物培养结果与受者移植后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0年12月上海某三甲医院485例器官移植患者器官PS微生物培养结果,根据器官PS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依据不同菌株进一步分组,分析不同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内的感染情况。结果 485例器官移植患者中,221例PS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5.57%,其中单一菌种142例(64.25%),2种菌54例(24.43%),≥3种菌25例(11.31%)。共分离病原菌327株,居前3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7株,20.49%)、肺炎克雷伯菌(37株,11.31%)和大肠埃希菌(27株,8.26%)。分离出常见多重耐药菌47株(14.37%),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20株(42.5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8株(38.29%)。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12.22%,27/221)数值高于阴性组(6.82%,18/2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3种菌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为32.00%(8/25),高于单一菌组的9.15%(13/142)(P=0.004);CRKP、白念珠菌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分别为45.00%(9/20)、21.74%(5/23),均高于其他病原菌组的8.20%(15/183)(P值分别为<0.001、0.034)。结论 常规监测器官PS培养结果对移植后感染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若PS培养CRKP、酵母菌或念珠菌阳性,建议立即进行相应抗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讨miR-216a-5p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介导的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小鼠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HMGB1抑制剂组,收集腹腔积液及腹膜组织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HE和免疫组织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素-α(TNF-α)、HMGB1、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和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I-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生信预测发现,miR-216a-5p可能与HMGB1结合,参与其诱导的PDAP的发生,并构建感染+miR-216a-5p mimics组小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216a-5p和HMGB1的关系,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染色检测HMGB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腹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增多,炎性浸润明显,IL-1α、IL-6、TNF-α,以及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HMGB1抑制剂(甘草素)干预后,小鼠腹腔积液白细胞计数下降,炎性浸润改善,IL-1α、IL-6、TNF-α,以及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感染组小鼠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I-κB表达低于对照组;HMGB1抑制剂干预后NF-κB表达降低,I-κB表达升高(均P<0.05)。Real-time PCR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miR-216a-5p的含量在感染组中显著减少;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提示,miR-216a-5p可直接作用于HMGB1的3’UTR区;与感染组相比,感染+miR-216a-5p mimics组小鼠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 HMGB1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小鼠PDAP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HMGB1可改善小鼠炎症反应,miR-216a-5p可通过靶向HMGB1参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PD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明确不同部门的高频接触表面,为清洁消毒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西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消化内镜室、口腔科、血透室、手术室、检验科5个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接触频次进行调查,计算累积接触频次与频率。结果 5个重点部门高频接触表面均为5~9个。消化胃镜室高频接触表面频次(3.57~13.29次/操作)明显多于其他部门;血透室高频接触频次范围为0.56~3.44次/操作,为5个部门中最低者。接触频次最高的表面:消化内镜室为诊疗床(13.29次/操作),口腔科为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3.64次/操作),血透室为透析机触屏(3.44次/操作),手术室为麻醉用电脑键盘及鼠标(8.25次/操作),检验科为电脑键盘及鼠标(4.80次/操作)。治疗车为消化内镜室、手术室及血透室的高频接触表面。结论 因医疗诊疗操作的不同,各部门高频接触表面也不尽相同。电脑鼠标和键盘、治疗车、诊疗床、诊疗专用仪器以及操作台面在调查的各重点部门均为高频接触表面。  相似文献   
139.
随着军队卫生勤务信息化的发展,军队卫勤机构实时更新的医疗数据呈几何级数上升.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在长达15年的调研与实验中,依托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积累大量的卫勤数据.如何管理好、应用好这些日益增加的数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卫勤教研室通过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的大数据平台,将数据归为三大类:"平时"卫勤数据、"战时"卫勤数据以及"非战争"卫勤数据,并根据该分类建成相关的数据库,方便日后管理与应用.根据现有数据,又在三大类下面建立二级目录,共包括14个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建设,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视化处理等,为新时期军队卫生勤务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测量42例围绝经期前健康妇女(Ⅰ组,平均年龄41.40±0.92岁)、43例围绝经期健康妇女(Ⅱ组,平均年龄45.5±4.32岁)、40例绝经后健康妇女(Ⅲ组,平均年龄51.45±7.26岁)的校正QT离散度(QTcd)和性激素(SH)水平,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绝经后妇女的QTcd与围绝经期前妇女的QTcd相比略有延长,尚无显著性差异;而围绝经期妇女的QTcd与围绝经期前妇女的QTcd相比延长明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围绝经期妇女SH紊乱导致心肌电不稳定性增高,是除了脂代谢异常之外的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