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15篇 |
免费 | 1330篇 |
国内免费 | 5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3篇 |
儿科学 | 180篇 |
妇产科学 | 97篇 |
基础医学 | 723篇 |
口腔科学 | 134篇 |
临床医学 | 1404篇 |
内科学 | 936篇 |
皮肤病学 | 198篇 |
神经病学 | 202篇 |
特种医学 | 435篇 |
外科学 | 1003篇 |
综合类 | 3305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1482篇 |
眼科学 | 154篇 |
药学 | 1296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1156篇 |
肿瘤学 | 4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402篇 |
2021年 | 475篇 |
2020年 | 377篇 |
2019年 | 239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334篇 |
2016年 | 258篇 |
2015年 | 493篇 |
2014年 | 585篇 |
2013年 | 736篇 |
2012年 | 967篇 |
2011年 | 1125篇 |
2010年 | 987篇 |
2009年 | 905篇 |
2008年 | 920篇 |
2007年 | 899篇 |
2006年 | 824篇 |
2005年 | 623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2.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1]。自1998年4月至2004年3月收治单纯前踝骨折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8~24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受伤至住院时间为2h~1d,均为训练时从高处跳下垂直暴力所致。按Lauge-Hansen分类系统踝关节骨折分为 相似文献
83.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8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治愈组(13例)和死亡组(1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8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11~80岁,肥胖6例(21%),妊娠5例(18%),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肌痛、呼吸困难及咯血痰。28例患者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入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奥司他韦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14%)患者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治愈13例(46%),死亡15例(54%)。89%(25/28)患者血糖升高,基础患有糖尿病4例患者死亡,病死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死亡组继发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显著高于治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咯血痰及APACHEⅡ评分升高是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5.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器官完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 rtery embolization,UAE)术不仅可以保留子宫,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病人易耐受、手术效果佳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UAE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绒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至2012年收治的男性绒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同期文献报道的男性绒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院1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54个月,包括7个原发部位。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12例患者同时加用了联合化疗或放疗。随访至2013年3月,6例患者存活,疾病无复发(随访时间21~138月)。复习文献100例病例,连同我院病例共113例,总的中位生存期10个月,肿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睾丸(41/113),大部分伴有转移(80/113)。年龄≤34岁、绒癌合并其他组织成分、联合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结论男性原发绒癌预后较女性妊娠绒癌明显差,经积极的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年轻(≤34岁)、肿瘤合并其他组织成分者,预后相对偏好。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病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3例单侧PTC病人,术前发现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回顾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本研究所有病人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69例(83.1%),其中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0例(60.2%),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18.1%),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跳跃式转移4例(4.8%)。多因素分析显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OR=9.540)、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P=0.043,OR=3.09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男性(P=0.026,OR=4.065)、原发灶最大径≥1 cm(P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在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01—2012—01应用伤椎过渡钉复位技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13例。术前影像学证实伤椎椎弓根均破坏,无法置钉,常规行后路手术.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后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13例获得随访10个月~2.5年,平均1.5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无破坏。结论对于复位困难的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当伤椎椎弓根破裂无法置钉时采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利多卡因辅助氧疗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07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氧疗治疗,研究组给予康复新液、利多卡因、氧疗治疗。于治疗后6天比较2组疼痛缓解程度,观察2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2组比较患者CD3+、CD4+、CD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随访观察2组溃疡复发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利多卡因辅助氧疗治疗可增强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车前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4例痰瘀互结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车前地黄汤联合非布司他片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非布司他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20 d。分别于治疗120 d后及停药60 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0 d后及停药60 d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①治疗120 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7.2%,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停药60 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9.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治疗120 d后及停药60 d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120 d后及停药60 d后,两组患者的血U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停药60 d后,治疗组患者的血UA水平较治疗120 d后亦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血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0 d后,两组患者的血UA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60 d后,治疗组患者的血UA达标情况较治疗120 d后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UA达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120 d后及停药60 d后,两组患者的CRP、ESR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停药60 d后,治疗组患者的CRP、ESR水平较治疗120 d后亦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车前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UA水平,改善中医证候,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