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1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80篇 |
内科学 | 173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193篇 |
外科学 | 51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Monocyte antigen CD14 is a phospholipid anchored membrane protein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A cDNA clone encoding the human monocyte antigen CD14 was isolated by transient expression in COS cells of a cDNA library prepared from phorbol diester-treated HL60 cells. RNA blot analysis showed abundant expression of a single mRNA species in mature monocytes and a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mRNA following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leukemic cell lines. The DNA blot hybridization pattern was consistent with a single-copy gene. The predicted amino acid sequence lacks the characteristic transmembrane domain and stop transfer motif of conventionally anchored membrane proteins. COS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CD14 cDNA released virtually all CD14 protein in soluble form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glycosyl 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and CD14 immunoreactivity was absent from the affected monocytes of a patient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The data show that, to the limit of experimental sensitivity, all monocyte CD14 is joined to the plasma membrane by a 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54.
55.
SUMMARY A case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both knees and dislocation of the left hip in an infant whose mother had a chronic amniotic fluid leakage after mid-trimester amniocentesis.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橄榄叶提取物对白陶土及鹿角菜胶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组织炎症的预防作用及对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方法:试验于2005-11/12在大连医科大学中日合作医药科学研究所进行。实验动物: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实验材料:受试物橄榄叶提取物[由日本国Eisai食品与化学有限公司(日本国东京市)提供]。实验分组及给药:按体质量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消炎痛组,灌胃给予消炎痛2mg/kg体质量,其余3组为橄榄叶提取物组,分别给予橄榄叶提取物(活性成分为以羟基酪醇为主的多酚)25,50,100mg/kg体质量灌胃,连续5d。第1天给药后1h,采用白陶土与鹿角菜胶诱发大鼠单发亚急性关节炎。实验评估:①诱发关节炎后1,3,5d,用容积测量法测定每组8只大鼠的左右后肢足跖体积,计算肿胀度,并同时用游标卡尺测定其胫跗骨关节最大径。②诱发关节炎后第5天,测定大鼠足跖伊文思蓝含量。每组的另8只大鼠,在诱发关节炎第5天麻醉后处死,剪下右足跖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橄榄叶提取物对大鼠骨关节炎中组织炎症的预防作用及对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结果:8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跖肿胀度及胫跗骨关节径:诱发关节炎后1,3,5d,橄榄叶提取物50mg/kg组和100mg/kg组大鼠的右后足跖肿胀度均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大鼠[1d:(46.7±4.2)%,(44.8±6.8)%,(52.5±4.0)%;3d:(40.4±4.8)%,(37.4±5.7)%,(45.0±2.9)%;5d:(34.5±4.8),(31.7±5.3)%,(40.4±4.0)%,P<0.05],橄榄叶提取物25mg/kg体质量组,50mg/kg体质量组,100mg/kg体质量组大鼠的右后胫跗骨关节径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足跖伊文思蓝含量:诱发关节炎后第5天,橄榄叶提取物50mg/kg,100mg/kg组大鼠的右后足跖伊文思蓝含量均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大鼠(P<0.05)。③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橄榄叶提取物50mg/kg组,100mg/kg组大鼠骨关节炎中组织炎症浸润明显减少,软骨组织无破坏,且组织病理学评分也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橄榄叶提取物在50mg/kg体质量及以上剂量能有效地预防白陶土与鹿角菜胶诱发的大鼠骨关节炎中组织炎症,且对软骨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颈椎椎后肌肉组织Na -K -ATP酶活性变化与颈椎病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8-01/2004-12相关骨骼肌损伤与肌组织Na -K -ATP酶关系的文献,检索词“Na -K pump,Na -K -ATPase,muscle”,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1990-01/2005-12相关Na -K -ATP酶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及颈椎病发病病因的文献,检索词“Na -K -ATP酶,骨骼肌,颈椎病病因”,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Na -K -ATP酶与肌组织损伤关系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Na -K -ATP酶活性变化与骨骼肌损伤密切相关的文献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939篇关于Na -K -ATP酶与骨骼肌损伤相关方面的文献,最终纳入2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众多研究表明,Na 、K 与骨骼肌的兴奋、收缩、疲劳有密切关系,而Na -K -ATP酶又是调节细胞内外Na 、K 浓度必不可少的高分子蛋白,也就是说,骨骼肌一系列活动均离不开Na -K -ATP酶,Na -K -ATP酶活性变化与骨骼肌损伤是相互影响的。而强迫屈颈体位作为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使颈椎椎后肌肉Na -K -ATP酶活性降低,酶活性降低致使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骨骼肌损伤而发病。结论:以颈椎椎后肌肉酶活性的变化来阐释中医药对颈椎病确切疗效的相关研究未见,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充分展示中医药在颈椎病等相关疾病中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58.
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组织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实验分为两组:一侧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左右对照。①缺损模型建立: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用磨削机器各造成1.0×1.0cm的全层骨缺损。②自体骨粉移植:将所有自体骨粉回填一侧缺损处作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③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各处死4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光镜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只观察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结果:12只大耳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自体骨粉移植组术后2周时形成薄层骨痂;4周时为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时骨小梁分布仍稀疏。②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基质钙化程度提高,大量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缺损间隙逐渐变窄形成多孔较疏松的新骨组织,新生骨小梁形成,新骨超微结构呈“蜂窝状”。8周时骨小梁钙化程度继续升高,形成的板状骨排列出现一定方向性,新生骨组织由多孔疏松的结构向致密性结构转化,新原骨组织基本上融为一体产生骨性结合,髓腔相通。结论: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骨可靠,愈合加快,愈合方式以骨传导爬行替代为主,且应用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家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纤维在退行性变与修复性再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修复性再生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切断一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术后1,4,8,12,16周分别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4只。取实验侧和对照侧腓肠肌内侧头肌组织少许,用于制备超薄切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各时间点兔失神经腓肠肌肌纤维形态。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家兔腓肠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小节和Z线清晰,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细胞核位于质膜周边,未见溶酶体。②失神经支配1周,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增多,无明显肿胀。③失神经支配4周,线粒体明显增多肿胀,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溶酶体增多,Z线模糊,肌原纤维间隙增大。④失神经支配8周,肌纤维明显萎缩退行性变,大部分肌原纤维消失,残留的肌原纤维变得模糊,间隙增大,肌小结丧失正常的结构,胞浆内含有大量空泡变性的细胞器,可发现畸形核,染色质浓缩、边集,肌细胞膜极度皱缩。镜下发现较多的位于基膜下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胞浆。一些肌卫星细胞直接与肌纤维融合。同时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形态上很象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胞浆内有颗粒和微丝,少量的圆形的线粒体。在退行性变的肌纤维基膜下也可发现肌管样结构的再生肌细胞,在这些肌管内一些肌丝在一起聚集成束,没有组装成肌原纤维,没有正常的肌小结结构。在它们周围有细小的空肌管样结构,可能是以往再生的肌细胞退行性变后的残余体。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细小的肌纤维。⑤失神经支配12周,大部分肌纤维萎缩退行性变,但是仍可发现没有萎缩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细胞核位于周边,有良好的收缩系统,纤维排列规则,Z线清晰,有完整的肌膜。⑥失神经支配16周,肌卫星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可发现大量细小的肌纤维,多分布在较大的肌纤维附近,肌膜完整平滑,无皱褶。可发现核位于中央的肌纤维,胞浆内肌原纤维结构清楚,但是肌原纤维的排列远不如核位于周边的肌纤维整齐,说明其收缩系统发育不良。结论: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退行性变和修复性再生同时存在,再生的肌细胞不能,化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进而发生退行性变。长时间失神经支配,肌卫星细胞的耗竭是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晚期的主要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菱形孔隙及方形孔隙两种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分析孔隙几何形状对假体生物学固定的影响。方法:于2003-03/2004-04在中山大学医学部动物中心完成全部实验过程。纳入24只成年杂种犬,雌雄不拘,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即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自行设计完成犬骨重建型股骨柄假体,将股骨柄假体近2/3段表层改成两种不同几何形状的粗大多孔层结构,钛丝表面假体,钛丝直径改为1.0mm,孔径加大至5.0mm,孔隙度可达80%。菱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呈螺旋形排列并斜形相交,方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纵横排列并直角相交。均将假体表面孔隙内充填自体股骨头颈骨质制成的骨泥后,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6个月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以股骨近端骨吸收情况、新生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充满度、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测量为评价指标,了解假体内外成骨和固定情况。结果: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实验中手术不成功或术后生存不够观察时间的均予实验过程中随时补足,最终每组1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观察显示菱形孔隙组多孔层孔隙内最大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内新生骨平均充盈率均优于方形孔隙组(3000,2450μm;96.2%,71.6%)。②菱形孔隙组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高于方形孔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7±0.51),(3.15±0.41)N/mm2,P<0.01]。③菱形孔隙组6个月标本肉眼及X射线观察股骨近端无明显骨吸收,优于方形孔隙组;所有实验犬术后伤口缝线任其自行脱落,除1只伤口感染并于术后17d死亡外,余实验犬均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股骨柄假体表面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能影响其生物学固定效果,菱形孔隙设计优于方形孔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