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47篇
  免费   1508篇
  国内免费   979篇
耳鼻咽喉   149篇
儿科学   212篇
妇产科学   291篇
基础医学   2058篇
口腔科学   280篇
临床医学   2228篇
内科学   2759篇
皮肤病学   187篇
神经病学   858篇
特种医学   7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937篇
综合类   214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1091篇
眼科学   491篇
药学   1687篇
  15篇
中国医学   741篇
肿瘤学   137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797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551篇
  2018年   565篇
  2017年   509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880篇
  2013年   830篇
  2012年   1172篇
  2011年   1178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785篇
  2007年   814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779篇
  2004年   640篇
  2003年   615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57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16篇
  197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后,把残胃提出腹腔外,距残胃前壁近端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胃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端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端,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端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端前壁与残胃全层连续缝合,将胃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4.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 The toxicity of high-chlorinate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can be efficiently reduced through anaerobic dechlorination. However, this...  相似文献   
95.
96.
本文研制了一种采用二台计算机互联方法实现的诱发电位采集系统,该系统将刺激图形的产生和数据采集分别由两台计算机来完成,通过一些附加的处理保证了模式“给”“撤”光与数据采集的同步,实验结果与目前通用的诱发电位仪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比一般的诱发电位仪具有更丰富更灵活的刺激图形方式,本系统为深入研究VEP提供了一个价廉、方便、灵活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97.
研究国内来源于地榆属8个不同种、变种与变型的地榆及2种混淆品的生药性状、组织构造及其粉末的鉴别特征,并分别列出生药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9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the legal approach,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ecific statutory vehicle adopted by the U.S. with respect to unlinked anonymous screening, and to offer the U.S. approach as a possible model for those countries presently consi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linked HIV screening programs. Clear legal authorization for unlinked anonymous HIV testing is provided for by statute or regulation in the U.S. Federal regulations and various state laws specifically permit unlinked anonymous testing. Under these regulations and statutes, informed consent of a test subject is not required so long as testing is done for research purposes and the test results are not individually traceable to particular subjects.  相似文献   
99.
HCCA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近期克隆的新基因HCCA1与肝癌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Northern杂交分析HCCA1 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应用制备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其蛋白水平的表达,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5例HCC患者在其癌组织中HCCA1 mRNA表达的检出率为90.8%(59/65),其中91.5%(54/59)患者HCCA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有13.8%(9/65)患者在癌旁组织中检测到较弱的HCCA1 mRNA的表达,86.2%(56/65)患者在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HCCA1 mRNA的,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CCA1 mRNA在Ⅲ-Ⅳ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有门脉癌栓形成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癌栓形成者。免疫组织化学在蛋白水平上证实HCCA1在肝癌中的高表达。结论 HCCA1是一个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可能在肝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动态变化和川芎嗪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复制健康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川芎嗪组(n=10)。连续观察缺血前、缺血25min、再灌注25min、60min及120min时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川芎嗪对不同时限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缺备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对照组的MDA、XO和ALT呈阶梯式的明显升高,SOD呈逐渐显降低的变化;川芎嗪组的上述指标在再灌注的各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或非常显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反应呈进行加重的变化;川芎嗪能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起着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