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078篇 |
免费 | 18193篇 |
国内免费 | 115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75篇 |
儿科学 | 2946篇 |
妇产科学 | 1088篇 |
基础医学 | 12648篇 |
口腔科学 | 4144篇 |
临床医学 | 23272篇 |
内科学 | 17802篇 |
皮肤病学 | 2184篇 |
神经病学 | 4904篇 |
特种医学 | 743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18768篇 |
综合类 | 51624篇 |
现状与发展 | 50篇 |
一般理论 | 8篇 |
预防医学 | 22223篇 |
眼科学 | 2552篇 |
药学 | 23016篇 |
239篇 | |
中国医学 | 17739篇 |
肿瘤学 | 95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0篇 |
2023年 | 2390篇 |
2022年 | 5979篇 |
2021年 | 7683篇 |
2020年 | 6804篇 |
2019年 | 4095篇 |
2018年 | 4254篇 |
2017年 | 5348篇 |
2016年 | 4209篇 |
2015年 | 7668篇 |
2014年 | 10329篇 |
2013年 | 12181篇 |
2012年 | 17493篇 |
2011年 | 18577篇 |
2010年 | 16668篇 |
2009年 | 15045篇 |
2008年 | 15292篇 |
2007年 | 14578篇 |
2006年 | 13403篇 |
2005年 | 10672篇 |
2004年 | 7662篇 |
2003年 | 6172篇 |
2002年 | 4808篇 |
2001年 | 4186篇 |
2000年 | 3129篇 |
1999年 | 1390篇 |
1998年 | 498篇 |
1997年 | 489篇 |
1996年 | 365篇 |
1995年 | 281篇 |
1994年 | 292篇 |
1993年 | 190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4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15篇 |
1958年 | 19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7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目的:分离兔髓核脊索细胞(notochordal cells,NC)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通过非接触共培养探讨NC对MSC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4~6周龄新西兰兔8只,取胸腰段脊柱的髓核,用密度梯度离心提取NC,同时取其股骨骨髓用FICOLL液分离MSC,将NC和MSC等比例(1∶1)通过transwell培养板进行非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纯MSC细胞培养作为对照组,光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对两组的MSC行免疫组化及RT-PCR、Western-blot检测MSC细胞表型的改变情况。结果:原代NC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大,细胞增殖不明显;MSC贴壁生长,呈三角形或梭形,漩涡状排列。甲苯胺蓝染色:对照组MSC细胞核淡染,胞体染色不明显,染色阴性;实验组MSC可见从第3天开始胞体及胞外基质出现紫红色,第5天染色更加明显。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对照组MSC淡染,细胞形态不清楚;实验组第3天出现MSC内出现棕黄色深染,随着时间推移细胞染色加深呈阳性表现。RT-PCR检测,经过5d非接触共培养后实验组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为对照组的2.35倍(P<0.05),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为对照组的1.61倍(P<0.05),对照组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为实验组的2.56倍(P<0.05)。Western-blot检测后发现:经过5d非接触共培养,实验组蛋白聚糖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61倍(P<0.05),Ⅱ型胶原的表达为对照组的10.04倍(P<0.05)(P<0.05)。结论: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脊索细胞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发生变化,向类软骨细胞方向分化,这将为组织工程化髓核的种子细胞筛选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胸椎椎管狭窄症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成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2月因胸椎椎管狭窄症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的患者101例,其中术后经再次手术证实术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9例,对其临床表现与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5个月,平均34个月。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评分为0.89±0.78,血肿清除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33±1.2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1)。硬膜外血肿压迫时间为(7.72±7.06)min,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r=-0.789 6,P〈0.01)。结论胸椎椎管狭窄症手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减压,血肿清除越早,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CEUS诊断精索静脉曲张(VC)侧支反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单纯左侧VC患者行精索静脉CEUS,观察是否存在开放侧支血管,并用Doppler检测反流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将60例VC患者分为无侧支组(A组)和有侧支组(B组).造影完成后对全部患者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查精液质量、睾丸大小、术后复发及配偶受孕情况,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A组41例(41/60,68.33%),B组19例(19/60,31.67%).B组27支侧支血管开放,其中13例18支侧支血管检测出反流频谱.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的左侧睾丸体积较术前均有所增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A组精液质量较B组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A组无复发病例,B组5例复发;A组7例、B组2例的配偶受孕成功.结论 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对无开放侧支血管VC的治疗效果好于有开放侧支血管者.侧支反流是术后VC复发的主要原因.CEUS可于术前诊断阴囊段及腹股沟段VC合并侧支反流,为外科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微创新技术,可达到接近"无瘢痕手术"的效果,具有更好的微创和美容疗效.由于单孔的限制,手术的操作难度增加,同时在操作技巧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可以发挥良好的微创和美容优势,但结合单孔腹腔镜技术特点及低位直肠癌的解剖结构等因素,利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需要充分认识和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管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205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05例中,腹腔镜联合术中胆管镜取尽结石162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43例,无中转开腹.胆管镜组16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术后并发症率5.5% (9/162),无残余结石;十二指肠镜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5 min.术后并发症率9.3%(4/43),术后残余结石1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管镜同期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26例,创面缺损范围5 cm×3.5 cm~18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 cm~18 cm×12 cm.结果 2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12月.患者皮瓣均存活.术后发生皮瓣血管危象2例,予拆除缝线、高压氧治疗好转;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供区植皮坏死1例、感染2例,均经换药治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损伤小,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无鼻翼切口的Mul l i ken术式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唇鼻畸形术后美容效果。方法: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并行牙龈沟的再造及鼻底的封闭,利用侧唇的粘膜肌肉瓣修复唇珠,通过裂缘和前唇切口将大翼软骨、侧鼻软骨与粘膜和鼻翼皮肤潜行剥离,贯穿缝合上提并固定大翼软骨内侧脚,贯穿缝合将一侧大翼软骨外侧脚悬吊固定至对侧鼻软骨,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36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1年,前颌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人中明显,唇珠丰满,红唇缘整齐,鼻小柱得以延长,鼻翼塌陷得以纠正,鼻畸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无鼻翼切口的Mul l i ken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可获得良好的唇鼻部效果。 相似文献
998.
EGFP和CM-Dil示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CM-Dil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和转归.方法:分别用EGFP慢病毒表达和CM-Dil染料的方法标记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MTT法检测标记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BMSCs接种珊瑚支架体外成骨诱导7天后,将未标记组、EGFP组和CM-Dil组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空白支架作为阴性对照.术后4、8、12周取材,HE染色观察成骨情况,EGFP组采用GFP免疫组化、CM-Dil组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示踪BMSCs在体内的变化.结果:两种标记技术能高效标记BMSCs,标记前后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12周后有新生骨形成,标记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12周后仍显示有部分标记细胞存活.结论:EGFP和CM-Dil可用于示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通过示踪说明BMSCs在体内组织工程骨成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并总结铜针留置、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铜针留置、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患者46例,其中静脉畸形43例,动、静脉畸形3例.治疗1~3 次,其中第1次治疗41例,第2次治疗4例,第3次治疗1例,再次治疗至少间隔6个月.观察铜针留置治疗后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检测其中6例患者铜针留置治疗前及铜针留置治疗5天后血清铜及肝功能变化,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治疗患者4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治疗效果:I级(差)3例,占6.5%;II级(中)11例,占23.9%;III级(好)27例,占58.7%;IV级(优)5例,占10.9%.43例(包括中、好和优)脉管畸形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图2~3),总有效率为93.5%.6例留置铜针治疗5天后,血清铜轻度升高,方差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秩和检验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铜针留置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对患者组织形态和功能影响小,是治疗脉管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是铜针治疗脉管畸形的改进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脉管畸形,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大、较深的脉管畸形.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β-catenin表达对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100 μmol/L氯化钴处理高转移性MHCC97肝癌细胞模拟体外缺氧;将红色荧光标记的上述细胞(MHCC97-R)行肝脏原位种植并肝动脉结扎,构建体内缺氧模型.在此基础上,以RNAi技术敲除上述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观察其对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缺氧抑制MHCC97肝癌细胞增殖及MHCC97-R移植瘤生长,但增加其体外侵袭及体内转移.敲除β-catenin不能进一步加强缺氧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但可明显减少由缺氧诱导的侵袭、转移.结论 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增强的侵袭转移潜能与β-catenin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