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41篇
  免费   12793篇
  国内免费   7447篇
耳鼻咽喉   1067篇
儿科学   2028篇
妇产科学   1057篇
基础医学   9519篇
口腔科学   2251篇
临床医学   16261篇
内科学   12529篇
皮肤病学   1186篇
神经病学   3490篇
特种医学   40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8021篇
综合类   27864篇
现状与发展   4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2338篇
眼科学   2934篇
药学   14460篇
  216篇
中国医学   10436篇
肿瘤学   6984篇
  2024年   674篇
  2023年   1945篇
  2022年   4888篇
  2021年   6129篇
  2020年   5256篇
  2019年   3475篇
  2018年   3589篇
  2017年   4254篇
  2016年   3404篇
  2015年   5664篇
  2014年   7045篇
  2013年   7841篇
  2012年   10968篇
  2011年   11631篇
  2010年   8891篇
  2009年   7427篇
  2008年   7882篇
  2007年   7480篇
  2006年   6860篇
  2005年   5378篇
  2004年   3595篇
  2003年   3251篇
  2002年   2428篇
  2001年   1996篇
  2000年   1477篇
  1999年   939篇
  1998年   467篇
  1997年   438篇
  1996年   320篇
  1995年   302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0年   7篇
  1966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已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变态反应学会出版的指导性文件中详细阐述。但从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情况来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应用因受到安全性的限制而未能广泛普及,临床的实际操作流程尚待规范,所以如何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真正改变患者的过敏状态并保持长期疗效是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2.
33.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I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p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p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相似文献   
34.
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方法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吗啡,以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为指标,调整吗啡给予天数(5,6,7,10d)、吗啡累积剂量(360,560,640,945,1100,1105,1200mg/kg)、每日给予吗啡的频数[一天二次(bid),一天三次(tid)]、纳洛酮催促紧前给予吗啡与否、以及纳洛酮剂量(10,20mg/kg),建立四个造模方案包括八个子方案。结果方案A、B2、C2吗啡组小鼠跳跃反应率未达100%;方案B1、C1、D2、D3、D4吗啡组小鼠跳跃次数变异系数较大。方案D1采用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倍增剂量的吗啡,tid×6d,每日每次剂量分别为5,10,20,40,80,160mg/kg;第7天皮下注射吗啡160mg/kg,3h后腹腔注射纳洛酮10mg/kg,吗啡组小鼠可产生显著的跳跃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变异系数小(CV为0.22),该方案吗啡依赖小鼠跳跃反应次数适度,离散度小。结论选用方案D1可建立稳定的小鼠戒断跳跃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35.
原发性软骨肉瘤CT诊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杰  白晶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7-1067,1070
软骨肉瘤的X线诊断已有较多研究,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较少研究,为此,提供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例,以提高对软骨肉瘤的CT诊断水平。病例1男,52岁。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0年余,加重半年。查体:左肩关节活动受限、僵直,不能抬举。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CT表现:左肱骨、干骺端骨质破坏,病变上下连续约6·0cm,中心呈大囊状,周围呈小囊状,破坏区中见1·5cm×1·5cm的不规则高密度灶,肱骨外侧骨皮质不连续,向周围软组织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钙化灶呈斑块状。无骨膜反应,肩关节间隙可,关节面未见侵犯(图1)。CT诊断:①左…  相似文献   
36.
梁静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3):105-106,109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银可络联用对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影响。方法57例老年病人并伴有高凝、高粘血症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口服,1次/d,银可络80mg,口服,3次/d。疗程为1个月。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结果病例组治疗后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栓长度、重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红细胞刚性指数(IR)、血沉(ESR)、红细胞电泳时间(EFT)、全血表现粘度(BAV)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病例组治疗后红细胞比积(HC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比粘度(PV)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银可络联合治疗对血栓形成过程有抑制作用,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聚集性有所改善。但对Fib,PV,HCT无影响。  相似文献   
37.
在蟾蜍离体坐骨神经-缝匠肌制备的肌细胞终板进行细胞内记录,研究了雌酮对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酮加于浸浴液能增加10μg筒箭毒处理组和10mmol/L MgCl2处理组制备的终板电位振幅,但前者的增加更显著;雌酮加入浸浴液30分钟后引起小终板电位的振幅和频率明显增加,但波形不改变,静息膜电位也不改变。这些结果提示,雌酮能增加神经-肌接头传递,且主要通过突触前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蜂王浆冻干粉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蜂王浆冻干粉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按每公斤体重0g、0.25g、0.50g、0.75g设对照及低、中、高3个剂量组,经口给予蜂王浆冻干粉30d后,接种小鼠肉瘤180(S180)和艾氏癌腹水型(EAC)两个瘤种.结果在两次重复的小鼠S180和EAC抑瘤试验中发现中剂量组瘤重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抑制率可达34%;中剂量组荷瘤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王浆冻干粉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本文报道老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59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138例相比。老年患者占同期NHL总数的29.9%。59例中有结内型43例,结外型16例;低度恶性与中度恶性各12例,高度恶性35例。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的就诊原因、病变部位、恶性程度、细胞类型和预后等方面无何差别,提示年龄对上述特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0.
糖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4):237-238
以半固体LA和营养琼脂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甘油等4种成分,研究糖分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椰酵假单胞菌在营养琼脂和LA半固体基础培养基上基本不产毒或产毒量很低,而葡萄糖和甘油的加入使椰酵假单胞菌的产毒能力大幅度提高,产毒量不低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中,提示了糖代谢在椰酵假单胞菌生长和产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LDA(含葡萄糖的LA,新设计)半固体做为一种新的椰酵假单胞菌产毒培养基,有利于实验室研究及不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