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9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98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39篇 |
内科学 | 147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44篇 |
特种医学 | 55篇 |
外科学 | 81篇 |
综合类 | 153篇 |
预防医学 | 48篇 |
眼科学 | 68篇 |
药学 | 111篇 |
中国医学 | 52篇 |
肿瘤学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73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Tiffany L. Young MA Antoneta Granic MA Tuo Yu Chen MS Christine B. Haley MS Jerri D. Edwards PhD 《Movement disorders》2010,25(16):2756-2761
Parkinson's disease (PD) patients develop progressive cognitive decline. The degree to which such decline impacts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 among individual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D without dementia is not well documented. The Everyday Cognitive Battery Reasoning subtest (ECB) was used to assess ability to solve everyday reasoning tasks for IADL among 19 non‐demented older adults with PD in comparison to 20 older adults without PD.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in age, education, race and gender. Individuals with PD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M = 61.98, SD = 12.03)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M = 69.80, SD = 9.48). Individuals with PD, who do not have dementia, may b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in IADL requiring reasoning including medication use, finances, and nutrition. Even more serious implications lie in the capacity to make treatment choices. © 2010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相似文献
73.
Spermine, an endogenous amino-group bearing monomer that condenses DNA in sperm, was used a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to form polycationic nucleic acid carriers via condensation with one of three linker molecules - bischloroformate, succinyl chloride, and glyoxal. The three cationic polymers, polyspermine carbamate (PSP-Carb), polyspermine amide (PSP-Amide) and polyspermine imine (PSP-Imine)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degradability, cytotoxicity, ability to condense nucleic acids to nanoparticles, and ability to transfect genes or siRNA to cells. PSP-Carb and PSP-Amide exhibited a half-life of more than 2 months when incubated in aqueous buffers at 37°C, while the half-life of PSP-Imine was 11h. Relative cytotoxicity of the polymers, as measured by COS-7 and HepG2 cell viability, was in the order of PSP-Carb>PSP-Amide>PSP-Imine. Each cationic polymer condensed the luciferase plasmid to nanoparticles of 150-200 nm diameters and with a zeta potential of +15-30 mV when the mass ratio of polymer-to-DNA was over 8/1. The three polycationic carriers showed similar luciferase transfection activity in COS-7 cells, while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PSP-Car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in HepG2 cells. PSP-Amid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ene silencing activity in COS-7 cells, suggesting the linkage struct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tivity of the polyspermine-based nucleic acid carriers.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制备包含乳腺癌新抗原表位的BRCAA1部分肽段。方法根据brcaa1基因序列与RTS技术要求,设计并合成带有His尾巴的PCR引物,利用brcaa1基因质粒作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取相应基因片段并测序证实,然后采用RTS系统试剂盒与配套设备,快速翻译合成蛋白,利用PAGE电泳与Western Blot技术,鉴定表达蛋白的活性。结果PCR获取包含乳腺癌新抗原表位的BRCAA1基因片段;测序证实所获片段是所需的目的片段;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表达的肽段具有抗原活性。结论制备了具有活性包含乳腺癌新抗原表位的BRCAA1肽段,为进一步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建立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建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 将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块分别种植于裸鼠肩胛间皮下和脾实质内,观察皮下和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1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标本7例移植成功,从中筛选出一株同一人体瘤源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皮下移植模型BFNHL-HMN-1和原位移植模型BFNHL-HMN-2,瘤株生长稳定,已分别传至50代和51代。共移植裸鼠308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达到100%。BFNHL-HMN-1移植瘤呈结节状生长,均可向周围组织侵润,BHNHL-HMN-2移植瘤在脾内自主呈结节状生长,伴有脾门淋巴结累及和肝转移。移植瘤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似。结论 经我们检索BFNHL-HMN-1和BFNHL-HMN-2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为研究人脾原发性淋巴瘤的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8.
背景:当今,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常用方法,但就重建移植物的选择问题尚存在不少争议。
目的:比较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文献检索截止至2014年7月12日。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输入数据时采取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858例受试对象,其中自体肌腱组441例,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组41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自体与非放射性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总IKDC评分[相对危险度=1.02,95%置信区间(0.99-1.06),P=0.21];松弛度[均数差=-0.13,95%置信区间(-0.29至-0.02),P=0.09];Lachman试验[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95-1.13),P=0.37];pivot shift试验[相对危险度=1.00,95%置信区间(0.95-1.05),P=0.96];one-leg hop试验[相对危险度=1.01,95%置信区间(0.96-1.06),P=0.77];Lysholm评分[均数差=-0.64,95%置信区间(-1.45-0.17),P=0.12];Tegner评分[均数差=0.16,95%置信区间(-0.16-0.47), P=0.34]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42,95%置信区间(0.67-3.04),P=0.36]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鉴于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目的:比较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文献检索截止至2014年7月12日。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输入数据时采取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858例受试对象,其中自体肌腱组441例,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组41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自体与非放射性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总IKDC评分[相对危险度=1.02,95%置信区间(0.99-1.06),P=0.21];松弛度[均数差=-0.13,95%置信区间(-0.29至-0.02),P=0.09];Lachman试验[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95-1.13),P=0.37];pivot shift试验[相对危险度=1.00,95%置信区间(0.95-1.05),P=0.96];one-leg hop试验[相对危险度=1.01,95%置信区间(0.96-1.06),P=0.77];Lysholm评分[均数差=-0.64,95%置信区间(-1.45-0.17),P=0.12];Tegner评分[均数差=0.16,95%置信区间(-0.16-0.47), P=0.34]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42,95%置信区间(0.67-3.04),P=0.36]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鉴于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9.
体内埋植实验比较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与传统硅胶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埋植实验评估新型生物植入材料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和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采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烷等原料在反应瓮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用特定的催化剂合成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Mr105~107),半透明状,质地与硅胶类似。用临床目前常用的隆鼻硅胶假体商品作为对照。②实验分组:取健康杂种豚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编号后将消毒后的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和硅胶模块分别置入左右后腿浅筋膜与肌肉层之间。植入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材料为新材料组,植入硅胶材料为硅胶组。为防止系统误差,编号为单数的豚鼠左后腿放置新材料,右后腿放硅胶;编号为双数的豚鼠左后腿放置硅胶,右后腿放新材料。完成手术后继续饲养豚鼠,1~10,11~20,21~30号豚鼠分别于术后15,30,60d麻醉后处死,取出埋植模块周围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评估:光镜下观察埋入材料周围组织、细胞的反应和变化,判断两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差异。结果:所有豚鼠安全经受了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也未使用抗生素。25号豚鼠右腿出现排异反应,术后10d埋藏的硅胶排出,排出后切口自然愈合。所有豚鼠切口正常愈合。①植入后15d,两种材料周围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明显血管充血,材料周围无囊壁形成。②植入30d时,材料周围无明显囊壁形成,周围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硅胶组中发现周边组织明显渗血。③植入60d时,新材料组囊壁厚度明显薄于硅胶组[分别为(35.01±14.03),(66.63±17.96)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49,P<0.01)。结论: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硅胶材料。 相似文献
80.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出发,探讨蛋白质组学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及防治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6-10相关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应用的文献,检索词“rheumatoid arthritis,arthritis、proteome、synovium”,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数据库1995-01/2006-10相关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应用的文献,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蛋白质组,滑膜”,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或实验性关节炎不同病变部位的蛋白质组研究水平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类风湿关节炎的蛋白质组研究。②实验性关节炎的蛋白质组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类文章。结果:共检索到20篇关于蛋白质组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应用的文献,最终纳入1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使得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热点逐渐发生了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变。蛋白质组学的产生,使人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探讨生命现象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及药物作用机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多分子、多基因、多蛋白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本文叙述了近年来蛋白质组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揭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有利的线索。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