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12篇
  免费   7116篇
  国内免费   5020篇
耳鼻咽喉   453篇
儿科学   795篇
妇产科学   914篇
基础医学   9332篇
口腔科学   1297篇
临床医学   10254篇
内科学   11260篇
皮肤病学   840篇
神经病学   3917篇
特种医学   25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7684篇
综合类   12998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4639篇
眼科学   1924篇
药学   8093篇
  130篇
中国医学   4268篇
肿瘤学   6611篇
  2025年   20篇
  2024年   1327篇
  2023年   1856篇
  2022年   3602篇
  2021年   4375篇
  2020年   3348篇
  2019年   2924篇
  2018年   2693篇
  2017年   2358篇
  2016年   2319篇
  2015年   3440篇
  2014年   4279篇
  2013年   3533篇
  2012年   5060篇
  2011年   5888篇
  2010年   3404篇
  2009年   2564篇
  2008年   3519篇
  2007年   3581篇
  2006年   3642篇
  2005年   3475篇
  2004年   2252篇
  2003年   2201篇
  2002年   1834篇
  2001年   1698篇
  2000年   1784篇
  1999年   1975篇
  1998年   1259篇
  1997年   1347篇
  1996年   1013篇
  1995年   893篇
  1994年   772篇
  1993年   488篇
  1992年   602篇
  1991年   522篇
  1990年   446篇
  1989年   394篇
  1988年   324篇
  1987年   283篇
  1986年   249篇
  1985年   173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40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构建含变异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嵌合原核表达质粒,并诱导表达融合蛋白。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LDH编码基因ldh和CT编码基因ctxB,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上,通过限制性内酶切、PCR和序列测定分析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结果:PCR扩增得到了ldh和ctxB;构建的质粒pET-LDH/CTB经KpnⅠ、XhoⅠ双酶切和目的基因PCR检测,均得到1.4 kb大小的片段,与预计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相同;质粒pET-LDH/CTB中插入的ldh序列与GeneBank中ldh比较同源性为98%,ctxB的同源性达99%,插入的相位正确;经IPTG诱导表达了约70×103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变异链球菌LDH和CTB嵌合表达质粒pET-LDH/CTB,并正确表达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经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偶联剂处理的3种不同金属的粘接表面对FiltekZ350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失蜡铸造法制备镍铬合金、纯钛、金钯合金试件各12个,共36个。每种金属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实验组用γ-MPS对粘接面进行处理后与Filtek Z350树脂粘接,对照组粘接面不用γ-MPS处理。测试每组试件断裂时的剪切力,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件断面的形貌。结果镍铬合金实验组、纯钛实验组较相应对照组的剪切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钯合金实验组与其对照组的剪切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内比较:纯钛组剪切强度高于镍铬合金组,两者又均高于金钯合金组(P<0.01)。所有试件均为黏结断裂。与对照组相比,镍铬合金和纯钛实验组断裂面有较多的树脂突,而金钯合金实验组断裂面树脂突较少。结论γ-MPS可以提高金属和树脂的粘接力,但和金属成分有关。γ-MPS能增加纯钛、镍铬合金与树脂的粘接性能,但不能认为γ-MPS可以增加金钯合金与树脂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在多年围绕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家系开展系统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家系耳聋的致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听神经病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方法:对3例耳聋患者和1例配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筛选出与家系耳聋相关的候选致病基因。采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上述候选基因变异是否与家系表型共分离。最后,以50例与研究家系无关的听力正常人为对照,检测候选致病突变在正常群体中的突变频率和SNPs遗传多态性。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得到41个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用PCR-Sanger测序法对核心家系的9名成员和2名家系外听力正常人进行验证,仅发现1个基因突变(ALOX15B 7942797 C>T)与家系耳聋表型共分离。选取50例家系外正常对照的DNA样本对ALOX15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有2例听力正常人也检测到该基因的同一变异,提示该变异为SNPs遗传多态性。结论:对核心家系成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和Sanger测序法验证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排除了该家系耳聋由基因编码区突变及Indels致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4.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适应证,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7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病例资料。按Neer分型对其中11例四部分骨折伴有肱骨头粉碎者采用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术,并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11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6例伴肩关节脱位(2例同时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结果11例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Constant Functional Score总体平均评分83,总体优良率82%。无1例发生关节再脱位,无手术并发症,患者主观均满意。结论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术中有效修复肩袖和大小结节,结合早期合理关节功能锻炼,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川崎病27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27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27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女之比为2.58 ∶ 1,发病年龄多为1 ~ 3岁,占59.2%。发热持续5 d以上者占100%,全身一过性多形皮疹的发生率为76.1%,两眼球结膜充血为74.6%,口唇潮红皲裂为47.8%,杨梅舌为58.5%,早期手足硬肿、掌跖泛红为22.8%,亚急性期甲床皮肤交界处膜样脱皮为31.2%,颈淋巴结肿大为3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者占80.5%,血小板增高者占87.5%,ESR增快者占96.2%,C反应蛋白阳性者占81.6%。心脏彩超显示合并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损害者占54.3%。272例患儿均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58例患儿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治疗。所有患儿均热退病情稳定后出院,平均住院8.9 d。结论 对出疹性疾病伴发热,尤其是发热时间超过5 d、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高度怀疑川崎病;血小板指标及心脏彩超对本病的诊断有帮助。阿司匹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可以短期内控制发热症状。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探讨兔视网膜挫伤后Müller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变化 方法:通过3J能量自由落体方式制作兔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于伤后1/8,1,3,7,14d时处死动物取材,免疫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视网膜挫伤后Müller细胞Vimentin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视网膜挫伤后1d Vimentin开始阳性表达增强,7d达到高峰,14d略有下降。随着视网膜挫伤时间的延长,Vimentin的免疫染色范围也逐渐向外扩展,3d时免疫染色达外界膜,7d时视网膜全层都有表达,二组比较,各时段差别均P〈0.01,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视网膜挫伤后Müller细胞Vimentin反应动态增强。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区OCT图形特征。方法:77例77眼裂孔型视网膜脱离在巩膜扣带术前后,行除常规检查外,拍摄眼底像,行黄斑区OCT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扫描,5.62mm标准扫描线,测量中心凹神经纤维(NF)厚度,及视网膜下残液量,并打印出图像];术后1wk;1,2,3,6mo随访矫正视力、眼底及OCT。结果:本组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临床复位率100%,而OCT扫描显示,术后1wk解剖复位率52%,术后1mo62%,术后2mo71%,术后3mo75%,术后6mo87%;术后视力在3~6mo内逐渐提高并稳定;黄斑区OCT图形异常提示视功能改善差。结论:OCT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了解和观察病情、预测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99.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CT及MRI检查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997至2004年临床资料完整并行超声、CT及MRI检查的5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观察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检查结果,总结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以资诊断。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膨大、眼球突出及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扩张是颈动脉海绵窦瘘最具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分别为:B超发现51例,呈管状无回声腔,有与心脏同步的搏动;彩色多普勒发现49例,显示眼上静脉内充满反向流动的动脉化血流;CT检查发现58例,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呈从前内向后外的梭形血管影;MRI检查发现眼上静脉扩张58例,信号特征为在T1WI和T2WI均为流空的无信号血管影。海绵窦膨大是另一特异性征象,分别为:CT检查发现41例,显示膨大的海绵窦呈高密度影;MRI发现37例海绵窦膨大,显示在T1WI和T2WI上均呈流空的无信号影。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B超、彩色多普勒、CT及MRI检查均能清晰呈现,并且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和探讨可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眼睫状肌收缩功能与伪调节力的关系。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囊袋内可折叠IOL植入术后3个月,采用红外验光仪中调节性微波动分析软件检测瞳孔直径2.0—3.5mm、对光反应良好的50例患者(50只眼)的睫状肌调节性微波动高频成分(HFC),并与患者术眼的伪调节力、IOL移动度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FC与IOL移动度呈正相关(r=0.702,P〈0.01),IOL移动度与伪调节力呈正相关(r=0.861,P〈0.01),HFC与伪调节力呈正相关(r=0.915,P〈0.01)。即IOL植入术后睫状肌的收缩能力越强,则IOL移动度越大,术后伪调节力越强。结论可折叠IOL植入术后术眼的睫状肌收缩可能导致IOL移动,这可能是IOL眼伪调节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