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720篇 |
免费 | 10926篇 |
国内免费 | 62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8篇 |
儿科学 | 1680篇 |
妇产科学 | 796篇 |
基础医学 | 5763篇 |
口腔科学 | 2252篇 |
临床医学 | 12166篇 |
内科学 | 8201篇 |
皮肤病学 | 1176篇 |
神经病学 | 2118篇 |
特种医学 | 4244篇 |
外科学 | 9135篇 |
综合类 | 28454篇 |
现状与发展 | 24篇 |
预防医学 | 12095篇 |
眼科学 | 1330篇 |
药学 | 12698篇 |
163篇 | |
中国医学 | 10897篇 |
肿瘤学 | 45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1426篇 |
2023年 | 1667篇 |
2022年 | 3536篇 |
2021年 | 4144篇 |
2020年 | 3642篇 |
2019年 | 2092篇 |
2018年 | 2161篇 |
2017年 | 2974篇 |
2016年 | 2201篇 |
2015年 | 3898篇 |
2014年 | 5095篇 |
2013年 | 6576篇 |
2012年 | 9450篇 |
2011年 | 9989篇 |
2010年 | 8792篇 |
2009年 | 8044篇 |
2008年 | 7934篇 |
2007年 | 7915篇 |
2006年 | 7051篇 |
2005年 | 5476篇 |
2004年 | 3815篇 |
2003年 | 3337篇 |
2002年 | 2471篇 |
2001年 | 2227篇 |
2000年 | 1556篇 |
1999年 | 564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12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 min,平均365.7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0.9 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 d,平均4.3 d.住院时间平均19.7 d(9~83 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 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与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 验证其中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显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45.5%(40/88),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PI)为20.4士10.7,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为0.RT-PCR方法 显示在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100%,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 Survivin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有关,与p53及Ki-67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进程. 相似文献
993.
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介绍开展腹腔镜苗勒管遗存切除术的手术经验. 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12月对4例苗勒管遗存患者施行腹腔镜苗勒管遗存切除术.患者年龄6~20岁,平均11.8岁.4例患者均合并有尿道下裂和(或)隐睾,曾行尿道成形术和(或)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4例腹腔镜苗勒管遗存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9 min (135~200 min) ,平均出血量为48 ml(20~100 ml).术中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日7 d.随访8~56个月,未发现反复或排尿困难等情况.结论 腹腔镜苗勒管遗存切除手术是治疗苗勒管遗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逐步提高冲击波能量(GESW)预处理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制成单肾的40只雌性家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GESW组、ESWL组、ESWL+GESW预处理组。GESW组肾接受300次GESW;ESWL组肾接收标准的1500次ESWL:ESWL+GESW预处理组先按GESW组处理,然后同ESWL组处理。24h时观察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变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ESWL组比较,GESW预处理组肾组织SOD活性增高(P〈0.05),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尿NAG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GESW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SW预处理可减轻ESWL所致的肾损害,与其抗氧化应激损伤、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的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技术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应用改良的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技术治疗30例输尿管结石。改良方法为术中输尿管镜抵达结石下方后,先将一根5F输尿管导管越过结石向上插入10cm,必要时可插入肾盂。保留导管退镜,再从管旁进镜抵达结石。助手经导管持续推注生理盐水,术者在输尿管内形成的向下水流冲刷所致的清晰视野下安全连续碎石。结果本组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单次手术结石粉碎率100%(30/30),平均结石排净时间2d.平均手术时间32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d。术中及术后无输尿管穿孔、高热、脓肾等并发症。结论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可在清晰视野下连续碎石,结石不易上移。碎石易冲出,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斜卧位经超声引导行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肾多发性结石或鹿角型结石患者12例,其中重度肾积水者6例,轻中度肾积水者4例。行患侧输尿管逆行插管,患者仰卧于自制体位架并固定,患侧抬高450,腰部向患侧突出,显露腋中线至肩胛下角线。经12肋下超声引导进行穿刺、扩张建立16~18F经皮肾通道,采用输尿管镜行弹道碎石取石术。结果12例碎石取石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43.5±41.2)min,出血量(204.2+45.6)ml,1例术中输血200ml。无术中大出血,无肾盂穿孔、气胸、结肠损伤等并发症,一期结石取净8例(66.7%),其余4例二期MPCNL取净。结论斜卧位经超声引导行MPCNL,患者体位舒适,便于术中麻醉监护;超声引导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避免血管及脏器损伤。斜卧位经超声引导行MPCNL安全可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评价内镜辅助下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3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物患者接受传统腮腺手术(20例)及内镜辅助下腮腺部分切除术(18例).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切口分别采用下颌角后下(第1切口)和耳垂后上(第2切口)两小切口,各长约2~2.5 cm,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法施行手术.结果 38例腮腺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内镜组手术时间与传统腮腺手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小于传统腮腺手术出血量(P<0.01).内镜组18例患者术后均对面容满意,其中12例(66.6%)术后对于耳大神经保护满意,1例发生暂时性轻微口角偏斜,1个月后恢复;1例发生积涎腺液,再加压2周后恢复.术后两组随访24~50个月(平均39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内镜辅助下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物的手术治疗,该术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面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应用钛网支架与前臂游离皮瓣即刻修复上颌骨部分洞穿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4年至2008年收治的19例上颌部肿瘤患者,于切除肿瘤后即刻应用钛网支架修复骨质缺损,并以前臂游离皮瓣覆盖于钛网支架表面修复口腔黏膜缺损.结果 19例中16例患者术后功能与外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患者发音清晰,进食时无口鼻腔返流现象;有3例术后钛网支架部分外露、感染,遂去除钛网支架,将挛缩的前臂游离皮瓣重新展开,并缝合于缺损部位,口鼻腔瘘得到关闭,患者的发音、进食功能无明显影响,仅面中部有轻度塌陷.结论 应用钛网支架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上颌部缺损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吞咽与语言功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渗断和治疗方法,为合理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207例乳头溢液病例资料。结果(1)在非哺乳期间发生乳头溢液多属病理性溢液;(2)通过美蓝法或平针头指示法行区段切除术,安全准确。结论(1)乳头溢液特别足血性溢液应手术治疗.对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有鼋要的临床意义。(2)乳头溢液伴肿块者,不沧年龄大小、溢液性质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