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134篇
内科学   210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44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36篇
肿瘤学   3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6篇
  1966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benefits (life expectancy gains) and risks (efavirenz‐related teratogenicity) associated with using efavirenz in HIV‐infect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 the USA.

Methods

We used data from the Women's Interagency HIV Study in an HIV disease simulation model to estimate life expectancy in women who receive an efavirenz‐based initial antiretroviral regim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delay efavirenz use and receive a boosted protease inhibitor‐based initial regimen. To estimate excess risk of teratogenic events with and without efavirenz exposure per 100 000 women, we incorporated literature‐based rates of pregnancy, live births, and teratogenic events into a decision analytic model. We assumed a teratogenicity risk of 2.90 events/100 live births in women exposed to efavirenz during pregnancy and 2.68/100 live births in unexposed women.

Results

Survival for HIV‐infected women who received an efavirenz‐based initial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regimen was 0.89 years greater than for women receiving non‐efavirenz‐based initial therapy (28.91 vs. 28.02 years). The rate of teratogenic events was 77.26/100 000 exposed women, compared with 72.46/100 000 unexposed women. Survival estimates were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treatment efficacy and AIDS‐related mortality. Estimates of excess teratogenic events were most sensitive to pregnancy rates and number of teratogenic events/100 live births in efavirenz‐exposed women.

Conclusions

Use of non‐efavirenz‐based initial ART in HIV‐infect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may reduce life expectancy gains from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but may also prevent teratogenic events.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efavirenz use presents a trade‐off between these two risks; this study can inform discussions between patients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s.  相似文献   
872.
目的:探讨表达FasL的猪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在同种异体内的生长状况和免疫排斥反应。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进行。①分离制备猪软骨细胞。②制备FasL 软骨细胞,构建重组pGCEN-FasL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分泌pGCEN-FasL病毒颗粒的PA317细胞克隆,选择高滴度的病毒液,感染猪软骨细胞。再经过G418筛选获得FasL 的软骨细胞克隆,扩增培养。③FACS检测FasL的表达,应用JAM试验测定FasL 的软骨细胞诱导Fas 的Jurkat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的凋亡率。同时制备转染pGCEN反转录病毒空载体的软骨细胞为对照。④取FasL 的软骨细胞与可注射性生物材料PluronicF127混合,注射于同种异体猪的腹壁皮下。在第4,5周取材,通过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软骨细胞生长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①经转染的软骨细胞表面FasL的表达率为57%。②FasL 的软骨细胞具有明显诱导Fas 细胞和活化的同种异体T细胞的凋亡,最大的凋亡率分别为53.41%,30.38%(效/靶=10∶1),对照组分别为32.27%,13.16%(效/靶=10∶1)。③组织工程化猪软骨结节的结构与正常软骨组织基本一致,可见清晰的软骨凹陷和软骨膜,仅细胞排列较正常软骨略显混乱、不均匀现象。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asL 的组织工程化猪软骨结节的Ⅱ型胶原蛋白分布均匀,形状清楚,与正常软骨比较基本一致。⑤第5周的软骨细胞表面的FasL分子表达明显,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少。而对照组的软骨细胞周围可见到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结论:成功构建FasL 软骨细胞并有效表达,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为建立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73.
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培养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制备方法,并通过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进行验证。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实验材料:出生1d内清洁级SD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粤证监字2004B023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和D-2-氨基-5-磷酰基戊酸(d-APV)购自Sigma公司。实验方法:取新生1dSD大鼠海马组织作神经细胞分散细胞原代培养,培养到13d时进行氧/葡萄糖剥夺模型的制备:将neurobasal培养基更换为不含葡萄糖的BSSo培养基,连续充以50mL/LCO2 950mL/LN2(体积比)混合气体。缺氧30,45,60,90min后取出细胞,更换为正常neurobasal培养基,恢复正常条件继续培养。将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无糖缺氧组、MK-801组和d-APV组。将10μmol/LMK-801和500μmol/Ld-APV在通50mL/LCO2 950mL/LN2混合气前加入到BSSo培养基,缺氧结束后随BSSo培养基一起去掉。复氧24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神经细胞成活率及Hoechst荧光染料法测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①随着氧/葡萄糖剥夺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存活率下降。氧/葡萄糖剥夺30,45,60,90min再复氧24h,神经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1.48±3.84)%、(63.14±3.14)%、(41.73±2.97)%和(16.78±2.12)%。②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10μmol/L)和d-APV(500μmol/L)均能明显增加神经细胞存活率(P<0.05),并且两组细胞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制备的海马神经细胞短时间氧/葡萄糖剥夺模型可对神经细胞造成迟发性死亡,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可保护氧/葡萄糖剥夺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说明本实验建立的缺氧模型有效并简便可靠,并且缩短了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874.
观察手术及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选择1997-11/2004-02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法治疗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患者23例,患者均了解相关治疗目的、方法并同意治疗方案。①17例骨不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5例存在骨质缺损者在骨折端间隙及周围自体髂骨植骨10例,收集术中骨屑及骨髓原位植骨4例,异体植骨1例;2例单纯外固定架重新固定未植骨并行自体骨髓移植。术后2周抽取自体骨髓注入骨折部位,注射10~20mL/次,每2周1次,需注射2~4次。②6例骨延迟愈合患者仅行自体骨髓移植,未改变固定方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标准:X射线片显示连续骨痂通过折线,骨折处无疼痛及压痛,能够全部负重。23例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其中随访7~9个月11例,10~12个月6例,13~15个月5例,16个月1例。2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坚强固定加必要的植骨修复骨缺损是治疗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基础和关键,自体骨髓具有成骨作用,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75.
目的:观察芪丹颗粒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鼠的Ⅰ型前胶原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病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160只,体质量180~210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0mg/支;芪丹(颗粒剂)是由黄芪、丹参、川芎等中草药加工提纯后的粗提取物制成的颗粒剂,10g/包(1g干粉相当于原生药8g)。实验分组:160只SD大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正常组20只、模型组40只、芪丹颗粒剂50只、氢化可的松50只。实验干预:正常组20只气管内灌注和灌胃均用生理盐水。其余大鼠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博莱霉素A5按0.25mL左右(5mg/kg体质量)诱导大鼠肺间质纤维化。随机取40只为模型组。取芪丹颗粒剂组和氢化可地松组大鼠各30只,分别从造模后第2天灌注芪丹颗粒剂(3125mg/kg)和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药物干预后第7,14,28天麻醉下处死动物。两组各余20只分别从造模14d后灌注芪丹颗粒剂和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用量同前),于第28、42天分别处死动物。实验评估:用苏木精-伊红评价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1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肺脏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肺组织各观察时间点无明显改变,模型组肺组织表面凸凹不平,部分肺叶体积缩小,表面见灰白色结节。氢化可的松组与模型组相似。芪丹颗粒剂组见部分肺叶表面不光滑及大小不等结节。②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模型组7d肺泡腔内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28d肺泡结构破坏肺泡内见大量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芪丹颗粒剂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和氢化可的松组(P<0.05)。③肺间质纤维化形成中Ⅰ型、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原位杂交显示两种前胶原mRNA表达呈动态变化,早期肺泡炎以Ⅲ型前胶原mRNA大量增生为主,晚期纤维化期以Ⅰ型前胶原mRNA增生为主。芪丹颗粒剂组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在第14天处于最高,至28d仍维持较高的水平,芪丹颗粒剂组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和氢化可的松组(P<0.05)。28d,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在第二天给药芪丹颗粒剂组和氢化可地松组及第14天给药芪丹颗粒剂组和氢化可的松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肺纤维化的早期以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为主,晚期纤维化期以Ⅰ型前胶原mRNA的大量表达为主。芪丹颗粒可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的程度,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了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代谢和表达,从而减慢肺间质纤维化的进程。芪丹颗粒对肺间质纤维化有治疗作用,且优于氢化可的松。  相似文献   
876.
学术背景: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和重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装有细胞材料的生物反应器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理想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应具备成熟肝细胞的所有功能。目的:了解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研究情况和最新进展。检索策略:主要检索1994-01/2007-06美国国立图书馆网站(PUBMED)、国内全文网站康健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文CHKD网站有关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文献,主要为英文检索,辅以中文。关键词为人工肝(liver,artificial)和/或肝细胞(Hepatocytes),干细胞(stemcell),肝细胞系(Livercellline)和永生化肝细胞(immortalization hepatocytes)。检索到685篇文献,不采用未发表的文章。经初步筛查,排除研究目的不同及内容重复的文献,详细阅读27篇。文献评价:所选文献主要来源于Hepatology,Journal of Artificial Organs,Gastroen terology,Annals of Surgery,Tissue Engineering,Journalof Hepatology,Biomaterials等著名杂志,主要为论著。资料综合:目前国内外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成人肝实质细胞:主要体现在安全性好,细胞生物学功能相同,最大障碍是来源匮乏,活力难以长时间维持。②猪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中应用最多的细胞材料,目前已进入Ⅱ/Ⅲ期临床研究,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注意免疫反应和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感染的问题。③肝细胞株:是重要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之一,来源容易。依靠其获得方法不同,可分为肝肿瘤源性、经传代建立以及病毒转染后的细胞株。④肝干细胞:是非常有潜力的细胞材料,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结论:目前应用于生物人工肝临床研究的肝细胞主要有猪肝细胞和肝肿瘤细胞株,各有优缺点,永生化人肝细胞、肝干细胞等能否应用于临床,仍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77.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8只、运动组16只、槲皮素运动组16只。以跑台训练建立动物模型,在最后一次训练时.将运动组和槲皮素运动组分别分成2个亚组:对照组和力竭运动组.每组均8只。实验期间按每天槲皮素50mg/kg体质量的剂量,于运动前3h灌胃给槲皮素运动组动物,其余组按体质量灌胃给相应量的生理盐水。通过测定力竭运动大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结果显示.服用槲皮素的大鼠在运动力竭即刻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运动力竭组.同时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上升幅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78.
目的:应用心脏综合信息检测仪对健康大学生运动前后和不同年龄及健康状态教工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分析,拟为短时间心率变异性测试评价健康人、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躯体性亚健康状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2003-01/2005-12选择大连大学的受试者254人,其中男142人,女112人;健康20~39岁175人次,健康40~60岁57人次;其中年龄20~25岁无亚健康状态大学生100人次,运动后疲劳状态大学生64人次,40~60岁躯体性亚健康状态教工22人次。实验方法:用MCA-3C心脏综合信息检测仪的心率变异性程序软件对以上受试者进行512次心率的心率变异性采集分析,检测心率变异性。在跑步机上进行3min固定程序8~10级跑步运动,达到力竭状态。休息5min后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实验评估: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之差>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全频范围内的总功率;低、中频段功率与高频段功率的比值;高频段和低、中频段的功率。结果:①健康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心率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②大学生运动后疲劳状态与亚健康状态的心率变异性的下降有所不同。结论:认为应用心脏综合信息检测仪的心率变异性程序软件对受试者测验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建议利用心率变异性指标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79.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应用模板测量预测术中所用假体型号,是完善术前设计的重要方面,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尚无定论,文章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2004-01/2007-01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92例107膝,男15例17膝,女77例90膝。其中55膝采用了GenesisⅡ假体(Smith&nephew人工关节公司提供),52膝采用了ΣPFC假体(美国Depuy人工关节公司提供),术前X射线片分别使用上述两套全膝关节假体系统模板进行测量。比较模板测量的膝关节假体型号与手术实际使用的膝关节假体型号的一致性,以κ系数加以评估(0~1,0表示完全不一致,1表示完全一致);依据术中实际所用的假体型号,以百分数表示测量者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率,2组患者的测量准确率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配对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于GenesisⅡ假体,术前测量的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型号的准确率分别为50.9%和56.3%;对于ΣPFC假体,准确率分别为51.9%和55.8%。κ系数结果提示,术前应用模板测量结果与实际植入假体的大小具有适中的一致性。配对χ^2检验的结果提示2组患者的测量准确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模板测量对于预测实际所用假体型号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准确性并不十分理想。要正确认识模板测量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地位,并且要综合考虑会影响到假体型号选择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880.
目的:体外评价生物活性分子共价包被镍钛金属片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0在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镍钛合金片(镍含量55.3%~55.6%,钛含量43.5%~44.2%,厚度0.05cm,激光切割为0.5cm×0.5cm);壳聚糖(脱乙酰度90%,Mr200000);肝素、重组水蛭素。实验分组:①实验分4组:未包被组、壳聚糖组、壳聚糖/肝素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将壳聚糖、肝素(1g/L)和重组水蛭素(20mg/L)用共价化学交联法包被于镍钛金属片单面。②溶血实验:将各组样品加0.2mL稀释血液和10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用10mL蒸馏水和10mL生理盐水各加0.2mL稀释血,与样品同样操作。③人全血动态接触实验:各组镍钛合金片分别放入10mL新鲜的人全血后行扫描电镜检查,并检测血常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3项(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④内皮细胞种植、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后,植入每孔已放入1片镍钛金属片的24孔板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⑤免疫荧光标记:Fn免疫荧光染色(红色激发波长510nm)观察细胞生长和黏附情况,Ki67免疫荧光标记(绿色激发波长510nm)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实验评估:①各组血液样本溶血率。②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血液样本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活性。③扫描电镜下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镍钛金属片表面形态。④倒置显微镜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⑤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黏附情况。⑥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溶血率:各组镍钛金属片溶血率均小于1.7%。②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活性:各组接触血液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与未接触血液无差别;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与壳聚糖/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值较未包被组和壳聚糖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值较壳聚糖/肝素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③扫描电镜下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镍钛金属片表面形态:镍钛合金片表面有纤维蛋白黏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顺序依次为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肝素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④倒置显微镜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72h孵育,见各组镍钛金属片边缘细胞生长、移行良好,无细胞变形。⑤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黏附情况:利用Fn免疫荧光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镍钛金属片表面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和生长顺序如下: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壳聚糖/肝素组。⑥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利用Ki67免疫荧光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镍钛金属片表面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顺序如下: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壳聚糖/肝素组。结论:壳聚糖/肝素与壳聚糖/重组水蛭素包被镍钛金属后具有良好抗凝血活性,但壳聚糖/重组水蛭素与壳聚糖/肝素相比更有利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