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14篇
  免费   4767篇
  国内免费   2780篇
耳鼻咽喉   472篇
儿科学   1041篇
妇产科学   650篇
基础医学   3700篇
口腔科学   983篇
临床医学   6542篇
内科学   5654篇
皮肤病学   560篇
神经病学   1345篇
特种医学   1939篇
外科学   5394篇
综合类   12075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5352篇
眼科学   559篇
药学   6010篇
  51篇
中国医学   4228篇
肿瘤学   2685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1399篇
  2021年   1853篇
  2020年   1682篇
  2019年   1040篇
  2018年   1163篇
  2017年   1354篇
  2016年   1087篇
  2015年   1818篇
  2014年   2420篇
  2013年   3110篇
  2012年   4573篇
  2011年   4795篇
  2010年   4307篇
  2009年   3781篇
  2008年   4184篇
  2007年   3916篇
  2006年   3541篇
  2005年   2833篇
  2004年   2112篇
  2003年   1630篇
  2002年   1461篇
  2001年   1284篇
  2000年   987篇
  1999年   444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7篇
  1976年   18篇
  1975年   18篇
  1972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frequency properties of arterial beds in organs were studied by temporarily ligating the renal, the gastric, the splenic or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of rats. Blood-pressure waves of the tail arterie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during the ligations, and were analysed by Fourier's transformation. Their frequency spectra have been found to change profiles following specific patterns with the ligations of different arteries.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 with regard to the frequency selectivities of the organic arterial beds. Such frequency properties can be clearly explained when the circulation system is viewed as an electrical circuit network in which the organic arterial beds work as filters.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43例,平均随访时间2a,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患者(均有3~8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史),其中2例拇长伸肌腱断裂,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3例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伸肌腱与中指指伸肌腱端侧编织缝合,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小指固有伸肌腱;2例中、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冷冻异体指伸肌腱移植修复。1例拇长屈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修复。结果术后局部滑膜和肌腱组织送病理检查均显示为慢性炎症伴局灶性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见肌腱再次断裂,优良率为100%。结论多根肌腱同时断裂是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常见特点,手术采用肌腱转位或异体肌腱移植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4.
严重创伤可造成骨缺损或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手术常采用Ⅰ期皮瓣修复,消灭创面。Ⅱ期植骨常诱发局部感染,植骨后吸收,多次手术,甚至引起严重感染、皮肤坏死,甚至截肢。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及骨折固定技术提高,自2001年,我们采用髂骨复合皮瓣治疗骨缺损13例,获得良  相似文献   
135.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对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的慢性肾衰的诊治。方法对所收治的38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慢性肾衰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是慢性肾衰常见症状,症状轻重与慢性肾衰程度相关。结论消化道症状为部分慢性肾衰患者的首发症状,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137.
R啨sum啨   Objectif D啨tecterparcytom啨triedefluxler啨sidumorbideminimal(RMM)chezlesenfantsatteintsdeB LLAet啨valuersasignificationclinique . M啨thodes  5 8enfantsatte  相似文献   
138.
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肱骨头解剖颈至外科颈及肱骨近端干段骨折、骨不连的内固定新技术。方法 根据生物记忆材料镍钛合金性能与肱骨近端解剖生理特征,研制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proximal humerus memory connector,PHMC),并临床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共22例。患者平均年龄41.7岁,平均随访18.5个月。结果 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6个月;骨不连骨性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骨愈合形式均呈骨板样骨替代,未见无序骨痂出现。PHMC术后弃用外固定,创伤反应期(7~12d)后,进行主动渐进性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按Michael Reese评分,平均88.5分。结论 PHMC能有效治疗肱骨解剖颈始至肱骨近端的各类型骨折与骨不连,亦为减少该部的假体关节置换探索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先天性风吹手畸形(windblown hand)的治疗。方法对18例患者采用分次手术的方法:一期改善拇指功能;二期纠正手指尺偏畸形;三期解决手掌、手指屈曲。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3例患者失访。15例中有11例拇指外展、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效果满意;9例手指尺偏畸形得到纠正,5例再次手术,经系统康复训练后4例畸形纠正,1例部分纠正。结论先天性风吹手畸形的治疗应分次手术,每次解决1个主要问题,配合系统的康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改进传统的脊髓窗,设计带有打击探头的脊髓窗.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5).实验组大鼠脊髓窗安装完成后进行窗内打击脊髓,然后即时观察并记录打击后2h内打击点周围微动脉直径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窗安装完成后不进行打击,只对脊髓微动脉直径进行连续2h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处死动物取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直径在打击后10min、30min、1h、2h各时间点均较打击前明显减小,术后2d及7d时BBB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病理切片可见脊髓打击区神经组织变性液化.对照组大鼠在观测开始及结束时脊髓微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术后BBB评分与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病理切片未见脊髓损伤表现.结论: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窗内打击脊髓,并可以安全地对脊髓表面微血管进行活体观测.脊髓表面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在脊髓损伤后10min即发生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