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5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45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135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61篇 |
内科学 | 207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24篇 |
特种医学 | 288篇 |
外科学 | 73篇 |
综合类 | 22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2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81篇 |
肿瘤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5篇 |
1975年 | 1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Mastromatteo JF; Mindell HJ; Mastromatteo MF; Magnant MB; Sturtevant NV; Shuman WP 《Radiology》1997,202(2):523
102.
Truninger K Menigatti M Luz J Russell A Haider R Gebbers JO Bannwart F Yurtsever H Neuweiler J Riehle HM Cattaruzza MS Heinimann K Schär P Jiricny J Marra G 《Gastroenterology》2005,128(5):1160-1171
BACKGROUND & AIMS: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DNA mismatch repair (MMR) genes MSH2, MSH6, or MLH1 predispose to colorectal cancer (CRC)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pattern. The protein encoded by PMS2 is also essential for MMR; however, alterations in this gene have been documented only in extremely rare cases. We addressed this unexpected finding by analyzing a large series of CRCs. METHODS: Expression of MSH2, MSH6, MLH1, and PMS2 was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1048 unselected, consecutive CRCs. Where absence of MMR proteins was detecte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cytosine methylation of the respective gene promoter were analyzed. The DNA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MS2-deficient cancers was examined for germline and somatic alterations in the PMS2 gene. RESULTS: An aberrant pattern of MMR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13.2% of CRCs. Loss of expression of MSH2, MSH6, or MLH1 was found in 1.4%, 0.5%, and 9.8%, respectively. PMS2 deficiency accompanied b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was found in 16 cases (1.5%) with a weak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The PMS2 promoter was not hypermethylated in these cases. Despite interference of the PMS2 pseudogenes, we identified several heterozygous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PMS2 gene. CONCLUSIONS: PMS2 defects account for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RCs and for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tumors wit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owever, the penetrance of heterozygous germline mutations in PMS2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at of mutations in other MMR genes.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is unorthodox inheritance patter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3.
Effects of SR 48968 on the neuropeptide gamma-induced contraction of the human isolated bronchu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 Qian C. Advenier E. Naline JF Bellamy and X. Emonds-Alt 《Fundamental & clinical pharmacology》1994,8(1):71-75
Summary— Neuropeptide gamma (NPγ) induced a contractile response of the human isolated bronchus which was potentiated by the neutral endopeptidase inhibitor, phosphoramidon, but was not modified by atropine and indomethacin. NPγ was 3.31-fold more potent than NKA. Contractile response curves to NPγ were shifted to the right and maximal responses reduced by the non-peptide NK2 -receptor antagonist, SR 48968. The pKB of SR 48968 (8.94 ± 0.18, n = 15),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Kenakin (1987) was very close to that reported for [Nle10 ]-NKA (4–10), a specific agonist of neurokinin NK2 -receptors (8.86 ± 0.13, n = 13), suggesting that the contractile effects of NPγ on the human isolated bronchus were mediated through NK2A -receptors. 相似文献
104.
何首乌丸加味干预后衰老模型大鼠睾丸生精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何首乌丸加味对衰老模型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血清睾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①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何首乌丸加味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均为10只。模型组、何首乌丸加味组和阴性对照组均采用D-半乳糖200mg/(kg·d)连续腹腔注射40d制作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不再作任何处理;何首乌丸加味用药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用何首乌丸加味(由何首乌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0g,淫羊藿10g,丹参25g,茯苓15g组成,每副含生药90g,按传统方法加水煎成溶液)8.1g/kg灌胃给药,1次/d,共30d;阴性对照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每天灌胃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时间同何首乌丸加味用药组。正常组大鼠自由摄食、饮水,未加任何干预措施。②所有大鼠经内眦取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大鼠处死后取睾丸组织、常规石蜡包埋,SP免疫组化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p53基因的表达。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睾酮含量: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0.52±0.14),(1.26±0.32)μg/L(t=3.004,P<0.05);何首乌丸加味组为(1.16±0.32)μg/L,高于模型组(t=2.321,P<0.05)。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106.22±9.63),(148.73±12.93)kNU/L(t=13.339,P<0.01);何首乌丸加味组为(140.05±15.57)kNU/L,高于模型组(t=9.970,P<0.01)。③p53阳性细胞率: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59.13±10.53)%和(36.99±9.45)%,(χ2=9.696,P<0.01);何首乌丸加味组为(43.03±12.65)%,低于模型组(χ2=5.122,P<0.05)。结论:何首乌丸加味可通过提高睾酮含量、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生精细胞的凋亡改善衰老大鼠睾丸的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的干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3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体质量250~300g。实验分组:取6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另取15只为假手术组做对照。实验方法:术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centerline方法判断心肌梗死面积。术后第2周,心肌梗死大鼠中30只给予培哚普利灌胃,另30只为对照组给予盐水灌胃。评估标准:10周后测定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循环血液中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观察离体胸主动脉环对内皮依赖性扩血管物质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结果: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内皮素-1和血清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上升,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下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下降,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上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P均<0.05)。②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测定:心肌梗死盐水组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介导的最大舒张反应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39.5±6.38,79.4±7.59,67.9±6.92,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胸主动脉环对各个浓度的乙酰胆碱介导的舒张反应显著减弱(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显著改善各个浓度乙酰胆碱介导的舒张反应(P均<0.05)。③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表现为左室内收缩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降低(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大鼠的心功能显著改善(P均<0.05)。④各组大鼠存活率:10周后培哚普利治疗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盐水组(67%,43%,P<0.05)。结论:心肌梗死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在长期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后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在损伤后和不同时期视神经管减压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了解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术后2d减压组、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术后不减压组,每组6只。②造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视神经孔中塞入一细端为2mm直径的圆锥软硅胶,阻塞视神经孔,造成视神经的挤压伤。③指标检测:采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损伤前、损伤后1h、减压前1h、减压后2周视功能变化,记录NPN曲线主波(P波)的绝对潜伏期、绝对波幅。正常对照组仅采集一组数据作为对照。结果:30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家兔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引出典型NPN波型曲线,视神经挤压伤后1hNPN波形低阔扁平,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②P波潜伏期: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短于减压前[(71.25±8.51),(86.47±14.28)ms,P<0.05];术后7d减压组减压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4d减压组减压后明显长于减压前[(158.73±15.16),(116.35±17.13)ms,P<0.05]。术后2d减压组和术后7d减压组短于术后不减压组(P<0.01)。术后7,14d减压组和术后不减压组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P波波幅: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高于减压前[(5.25±0.78),(4.42±0.42)μV,P<0.05]。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低于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P<0.01),术后14d减压组低于术后7d减压组(P<0.05);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术后不减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视神经减压术有利于减轻视神经间接损伤,较早期(损伤后48h以内)减压可阻止轴突继发性损伤,避免视功能进一步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移植真皮多能干细胞对大鼠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第三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实验动物2~4月龄SPF级SD大鼠,体质量(210±40)g,雌雄不限,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真皮多能干细胞为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系从SD大鼠真皮中提取和分离。②实验方法:将4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6)、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n=36)。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又分为6个时间点:损伤后1,4,7,10,14,21d移植组,每组6只。各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而对照组于损伤后7d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移植后1d、1周、4周、8周、1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和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42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动物行为学评分:4周以后各组动物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组间比较,以损伤后7,10d移植组动物行为学评分改善最显著。②各组大鼠脊髓诱发电位检查: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值于移植后8,12周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组间比较,以损伤后7,10d移植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值改善最显著。结论:脊髓损伤后7~14d进行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9.
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组织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实验分为两组:一侧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左右对照。①缺损模型建立: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用磨削机器各造成1.0×1.0cm的全层骨缺损。②自体骨粉移植:将所有自体骨粉回填一侧缺损处作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③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各处死4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光镜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只观察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结果:12只大耳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自体骨粉移植组术后2周时形成薄层骨痂;4周时为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时骨小梁分布仍稀疏。②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基质钙化程度提高,大量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缺损间隙逐渐变窄形成多孔较疏松的新骨组织,新生骨小梁形成,新骨超微结构呈“蜂窝状”。8周时骨小梁钙化程度继续升高,形成的板状骨排列出现一定方向性,新生骨组织由多孔疏松的结构向致密性结构转化,新原骨组织基本上融为一体产生骨性结合,髓腔相通。结论: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骨可靠,愈合加快,愈合方式以骨传导爬行替代为主,且应用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力学刺激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产生增殖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其力化学信号转导途径。资料来源:因特网上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06-06期间有关力学刺激对骨髓干细胞作用效应进展的英文文章,检索词“stem cel1,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chanical stimulation,stress”,同时检索CNKI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01/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机械刺激、应力”。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取相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②体外细胞加载的应力分类及相应力学装置的特点。③应力对细胞影响的研究。④能获取文章的全文。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关于86篇体外骨髓干细胞及力学干预的相关文献。其中30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①骨髓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可通过体外培养、干预作为细胞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②力学刺激是体外调节细胞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其中力学分类有:流体切应力、静止压应力、张应力、离心力以及单个细胞的吸吮力等,介绍各种力以及相应的力学装置的特点。③骨髓干细胞加载各种应力干预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细胞应力学刺激的机制、信号转导途径。结论:力学刺激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在适当的力学刺激条件下,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应用牵拉成骨的骨再生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