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7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50篇 |
基础医学 | 192篇 |
口腔科学 | 45篇 |
临床医学 | 295篇 |
内科学 | 341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71篇 |
特种医学 | 193篇 |
外科学 | 192篇 |
综合类 | 309篇 |
预防医学 | 199篇 |
眼科学 | 31篇 |
药学 | 209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99篇 |
肿瘤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0年 | 12篇 |
1977年 | 11篇 |
1975年 | 8篇 |
1959年 | 41篇 |
1958年 | 66篇 |
1957年 | 75篇 |
1956年 | 73篇 |
1955年 | 83篇 |
1954年 | 51篇 |
1948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树华 XU Ke 肖壮伟 SUN Zheng-yu 王强 YANG Ming-wei 卢涛 LI Shu 乐洪波 HAN Ming-jun 李玉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7):734-73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73例周围型肺癌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参数图像和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强化峰值(PH)、肿块-动脉强化峰值比(PHpm/PH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cyclinDl,评价周围型肺癌各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及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3组周围型肺癌(腺癌、鳞癌、其他类型癌)的TDC曲线相似,都有明显的上升支,CT值明显增加[TDC曲线的峰值分别为(44.87±6.83)、(34.91±8.05)、(40.66±5.87)HU],达峰值后变化较小,较平坦,有一个平台期;cyclinD1阳性表达44例,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患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3.88±14.81)、(23.17±11.66)条/高倍视野,P<0.01];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者的PH、PHpm/PHa、BF、BV、PS值[分别为(60.56±6.27)HU、(20.71±2.54)、(245.54±69.73)ml·100 mg-1·min-1、(12.17±3.50)ml/100 mg、(20.11±7.34)ml·100 mg-1·min-1]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56.39±6.87)HU、(19.02±3.27)、(194.23±80.89)ml·100 mg-1·min-1、(9.67±3.00)ml/100 mg、(14.10±7.45)ml·100 m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周围型肺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的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呈正相关,其中,BV、PS、BF值的r值分别为0.409、0.517、0.503,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1);PH、PHpm/PHa的r值分别为0.319、0.324,呈低度相关(P值均<0.05).cyclinD1阴性表达者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及cyclinD1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3例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切除术后括约肌狭窄11例,胆管壶腹部结石嵌顿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伴胆管末端狭窄19例,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6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4例;第1次手术24例,第2次手术19例.结果 腹部切口感染5例,短暂性胆漏2例,括约肌手术处渗血3例,37例(占86%)经5~15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3.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发病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组织学改变以及多肽含量变化和意义。方法:4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留伴行神经组和去伴行神经组,建立标准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激光多谱勒及显微放大分析系统,组织学方法以及凝胶电泳方法等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骨骼肌微血管管径在20分钟时恢复率基本达到高峰约60%,此后为平台期:90分钟最高峰,为75%,主干血管流速率亦在20分钟基本达到上限,病理检查显示:缺血的骨骼肌纤维呈空泡状,核形态增大,染色加深,红细胞严重聚集,凝胶蛋白电泳提示:缺血骨骼肌中分子量20KD左右的多肽显著增加。结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骨骼肌的微循环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及因之导致骨骼结构损伤和异常的20KD多肽含量明显增加,以及红细胞凝聚,白细胞的改变,这些共同构成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左旋氧氟沙星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左旋氧氟沙星联合其他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38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H37Rv结核菌(1×106CFU/只),然后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左旋氧氟沙星灌胃治疗(药物组),300mg/kg,每周灌5d,疗程28d。在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计数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菌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脾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小鼠服药期间细菌量减少100倍,停药后30d仍减少10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药物治疗能减轻肺组织病理变化的程度。药物组小鼠脾细胞分泌卡介苗(BCG)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同时能改善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从载文、著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方法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2年至2012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出论文情况,对全文进行浏览并保存,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杂志2002年至2012年的载文和著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1年载文1917篇,每期平均载文量29.05篇,基金项目论文占30.62%,被引率为58.52%;著者来自32个省、直辖市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庆、北京、上海3个地区作者发文分别为446篇(23.27%)、240篇(12.52%)、203篇(10.59%),位居前3位,其次为四川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文1382篇(72.09%)。合著率为90.03%,合作度为4.37。结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该刊著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但总体分布尚不均衡。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白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7例孤立性骨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和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骨浆细胞瘤并符合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其中1例伴POEMS综合征(多神经病、器官巨大症、内分泌病、M蛋白和皮肤病变综合征),1例术后6个月出现多处骨转移.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个月.其中5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结论 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手术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是其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外源质粒DNA经胃肠道吸收可能对肝脏产生的作用机制。给Balb/c小鼠灌胃质粒pcDNA3 200μg,在灌胃后4h分离肝脏,提取肝脏的总RNA。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灌胃质粒pcDNA3后的Balb/c小鼠肝脏进行基因表达谱研究。结果发现17664个基因中,表达上调100条,表达下调41条。按基因功能分类,表达上调的基因可分为免疫应答基因、转录因子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运相关基因及代谢相关基因等;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为脂质代谢基因。灌胃外源质粒DNA后,肝脏组织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的加强、免疫反应的活化、细胞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脂质代谢途径的抑制。表明外源质粒DNA通过胃肠道途径可广泛调控肝脏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结伴IKZF1基因缺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提高化疗强度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间确诊并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 2008(CCLG-ALL 2008)方案规范治疗的ALL患儿共278例,根据有无IKZF1基因缺失将其分为IKZF1基因缺失组和IKZF1基因正常组,IKZF1基因缺失组均接受CCLG-ALL 2008高危(HR)方案治疗,IKZF1基因正常组则按临床危险度分型接受不同强度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 278例患儿中共24例(8.6%)检出IKZF1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IKZF1基因缺失组初诊时WBC ≥ 50×109/L、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微小残留病≥ 10%、微小残留病-HR、临床危险度-HR所占比例均高于IKZF1基因正常组(P < 0.05)。IKZF1基因缺失组3年EFS率(76%±10%)低于IKZF1基因正常组(8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2);其中,IKZF1基因缺失组-非HR(实际按CCLG-ALL 2008 HR方案化疗)的预计3年EFS率为82%±12%,低于IKZF1基因正常组-非HR(8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结论 伴IKZF1基因缺失的儿童ALL早期治疗反应更差,提高化疗强度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的疾病,其可引起包括骨折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症状,是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生理检验指标有很多,如何筛选利用这些指标为诊断服务、建立诊断模型,尚未有成熟、统一的方法。方法 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指标使用多种特征相关性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集成学习框架:SAB-SVMKNN算法,其通过将内部同质学习器集成和外部异质学习器集成结合,将集成学习中的Boosting算法和Bagging算法使用Stacking进行集成,构建性能更强,适应性更好地诊断预测模型。结果 使用特征选择从原始数据中的31项临床指标中筛选了对于骨质疏松最重要的8种相关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使各模型准确率平均提高了9.2%,且该研究对应的模型准确率提升18.6%,最终达到了94.8%的准确率。结论 特征选择对于临床诊断和骨质疏松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