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3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因其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等优点正在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原有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体会,以期能为模型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检索截止2017年11月发表在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激素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效果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12项研究535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激素可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口服激素可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25,95%CI:0.11~0.54,P=0.000 4),而对于降低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效果(RR=0.54,95%CI:0.16~1.84,P=0.33)。口服激素(RR=-10.73,95% CI:-15.47~-5.98,P<0.0001)和局部注射激素(RR=-3.22,95% CI:-5.11~-1.34,P=0.0008)均可减少食管狭窄后EBD扩张次数。 结论激素对于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的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口服激素可以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无明显效果;口服激素和局部注射激素均可以减少ESD术后食管狭窄的EBD扩张次数,并且口服激素减少的效果优于局部注射激素。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腹部外伤与继发性腹膜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应用损伤控制手术救治120例腹部急诊与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完成消化道穿孔、继发性腹膜炎病人急诊溃疡穿孔修补术97例,十二指肠造瘘5例,平均手术时间(65±1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21) mL。无围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8例,切口感染4例,无消化道漏、腹腔感染的发生。完成腹部损伤病人十二指肠造瘘术6例,胰腺损伤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术5例,创伤性肝破裂肝深部缝扎及大网膜填塞术7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00±2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50±65) mL。8例病人术后入ICU复苏。1例严重胰腺损伤病人术后3 d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4例,肾功能不全2例,胰漏1例,胆漏1例,肝脓肿1例。结论 行损伤控制手术病人,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外科创伤和急诊病人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on-ampullary duodenal lesions, NAD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切除NADLs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2例患者中,3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14例行改良ESD术。整块切除率为83.3%,R0切除率为79.2%。其中6例(8.3%)病变发生穿孔、5例(6.9%)发生迟发出血。68例(94.4%)进行了术后随访,其中8例(11.1%)术后复查时病变局灶复发并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 结论内镜下治疗NADLs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由于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用于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共68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45例和ESTD组23例。对比分析ESD组与ESTD组在术中出血、穿孔、剥离速度、治愈性切除率的表现。 结果安全性,ESD组1例(2.2%)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ESTD组2例(8.7%)发生迟发性出血,该3例出血患者通过热止血钳电凝处理均成功止血,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ESD组无穿孔出现;ESTD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以钛夹及生物蛋白胶有效封堵穿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有效性,ESD组40例(88.9%)实现治愈性切除,ESTD组21例(91.3%)达到治愈性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S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33.2±13.4)mm2/min,EST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41.8±17.3)mm2/min,两组相比,ESTD组要显著快于ESD组(P=0.027)。 结论与传统ESD相比,ESTD对于病变黏膜剥离速度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确定胰腺囊液中癌胚抗原(CEA)、淀粉酶诊断胰腺黏液性囊性病变的最优临界值,探讨中国人群CEA最优临界值与国外报道的差异性,以及CEA与淀粉酶联合诊断黏液性囊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 对2014年4月到2016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116例囊性病变患者行胰腺囊肿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囊液送检生化及细胞学,囊壁活检组织条送病理学检查。分别绘制囊液CEA及淀粉酶ROC曲线以获得最优诊断临界值,分析CEA、淀粉酶及CEA联合淀粉酶对胰腺黏液性囊性病变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16例患者中有70例通过手术、穿刺活检及细胞学确诊为胰腺囊性病变,其中非黏液性病变32例,包括假性囊肿(PC)6例,浆液性囊腺瘤(SCN)26例;黏液性病变38例,包括黏液性囊腺瘤(MCN)31例(其中2例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7例。囊液CEA最优诊断临界值为72.35 ng/mL,诊断黏液性病变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3%、81.6%和87.5%。当采取CEA>192 ng/mL时诊断黏液性病变的准确度80.0%,敏感度71.1%,特异度90.6%。囊液淀粉酶的最优临界值为461.70 IU/L,诊断黏液性病变的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7.1%,68.4%和43.8%。囊液CEA(>72.35 ng/mL)和淀粉酶(<461.7 IU/L)联合诊断黏液性病变与单用CEA相比,准确度(85.7%)和特异度(93.8%)提高,敏感度(78.9%)降低。结论 CEA可用于胰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国人群的CEA诊断临界值低于西方人群,CEA与淀粉酶联合分析可提高黏液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但仍需更多病例及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09.
Background: Endoscopic resection bleeding (ERB) classification was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team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B) dur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ERB classific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major IB (MIB) and postoperative bleeding (PB) associated with ESD for gastric neoplastic lesion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a total of 133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SD between November 20...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寻找卵巢癌细胞中鸟嘌呤核苷交换因子Dock180与Elmo1呈相互协同作用的依据。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人卵巢癌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Dock180与Elmo1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卵巢癌组织中Dock180与Elmo1的分布;免疫荧光检测Dock180与Elmo1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的定位分布;检测Dock180表达缺失的SKOV3细胞中内源性Elmo1的表达水平。结果 Dock180与Elmo1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29,P<0.05),在卵巢癌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组和卵巢正常组织组(P<0.05)[Dock180:(1.054±0.114)、(0.518±0.126)、(0.425±0.072);Elmo1:(0.864±0.114)、(0.374±0.076)、(0.300±0.105)]。免疫组化及细胞化学染色均显示二者在人卵巢癌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而且在Dock180表达缺失细胞中,Elmo1的表达水平也同时降低。结论 Dock180与Elmo1在促进卵巢癌的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