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942篇
  免费   11371篇
  国内免费   6620篇
耳鼻咽喉   1224篇
儿科学   1971篇
妇产科学   2935篇
基础医学   13469篇
口腔科学   2680篇
临床医学   16014篇
内科学   20219篇
皮肤病学   1592篇
神经病学   6394篇
特种医学   42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13348篇
综合类   19310篇
现状与发展   20篇
一般理论   18篇
预防医学   9431篇
眼科学   3444篇
药学   13493篇
  114篇
中国医学   6538篇
肿瘤学   10434篇
  2024年   345篇
  2023年   1712篇
  2022年   4011篇
  2021年   5427篇
  2020年   4056篇
  2019年   3668篇
  2018年   3943篇
  2017年   3707篇
  2016年   3315篇
  2015年   5240篇
  2014年   6735篇
  2013年   6956篇
  2012年   10124篇
  2011年   10871篇
  2010年   7486篇
  2009年   6159篇
  2008年   7787篇
  2007年   7742篇
  2006年   7321篇
  2005年   6694篇
  2004年   4846篇
  2003年   4402篇
  2002年   3656篇
  2001年   3092篇
  2000年   2850篇
  1999年   2650篇
  1998年   1328篇
  1997年   1234篇
  1996年   1004篇
  1995年   966篇
  1994年   899篇
  1993年   526篇
  1992年   893篇
  1991年   808篇
  1990年   676篇
  1989年   579篇
  1988年   533篇
  1987年   453篇
  1986年   360篇
  1985年   291篇
  1984年   188篇
  1983年   170篇
  1982年   99篇
  1981年   96篇
  1979年   143篇
  1978年   113篇
  1977年   83篇
  1974年   94篇
  1973年   72篇
  1972年   8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Human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A (IgA) and serum IgG antibodies to the Streptococcus mutans glucosyltransferases (Gtfs) and to a synthetic peptide of 19 amino acids from a conserved region in the Gtfs (residues 435 to 453) were determined in young adults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Varying levels of antibody to Gtfs were detected in saliva or serum,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ntibody to GtfD than to GtfB/C or GtfC. Anti-Gtf IgA levels in saliva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ose of IgG in serum. Caries-free (CF) volunteer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alivary IgA antibody levels to the peptide and to GtfB/C or GtfC than did the caries-active (CA) subjects. Preincubation of CF saliva and serum with the peptide inhibited the antibodies to the Gtf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hereas preincubation of the samples from the CA group resulted in only partial inhibi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19-amino-acid peptide includes one of the major B-cell epitopes of Gtfs and that CF individuals have higher titers of antibodies than CA subjects.  相似文献   
43.
青年人群血清流感抗体水平纵向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北京405例青年1992~1994年流感抗体的纵向监测结果表明,3年中B型流感表现很活跃,抗体分别在1993年和1994年春出现高峰。A型流感抗体在1993年春出现高峰。其中218例个体连续3年6次抗体检测,据抗体波动提示:3年中流感3个亚型总的感染频率为440%,每个体每年平均为1.4次,其中A1型感染频率最高,每个体3年内平均1.8次;A3型次之为1.52;B型为1.06。流感3个亚型抗体在机体内有67%~73%高水平抗体个体可在0.5~1年内下降至≤20的低水平。218例个体中A1型抗体3年内长期低水平者有3%,A3有9%,B有38%。  相似文献   
44.
45.
本文分析了460例胃癌胃粘膜活检资料,结果:男:女为2.36:1:51~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岛(37.17%);发生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占46.74%;组织学分类以低分化腺癌最多,占51 52%;在伴随病变中,畅化生的检出率为21.74%,胃腺囊为35%,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为32.61%。本组材料提示,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异型胃腺囊及胃粘膜中度以上异型增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检测并比较心肌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点,β2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清中Fas/APO-1水平差异,了解β2自身抗体对Fas/APO-1的影响。方法 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24h、7天、2~4周时取血,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β2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以及Fas/APO-1的水平;另外取34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的血同法检测Fas/APO-1作为对照。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Fas/APO-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梗死后24hFas/APO-1的水平为最高;心肌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点,β2自身抗体阳性组Fas/APO-1的水平均高于阴性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Fas/APO-1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β2自身抗体对Fas/APO-1的确切影响,有待更大规模的实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检测正常人、初治和治疗后完全缓解 ( CR)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 s ICAM- 1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检测 2 5例正常人和 2 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 s ICAM- 1含量。结果 初治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 s ICAM- 1含量高于正常人 ( P <0 .0 1 )和 CR期恶性淋巴瘤患者 ( P <0 .0 5 ) ,而 CR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也高于正常人 ,但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检测血清 s ICAM- 1的含量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9.
CT扫描及超声内镜术前评价进展期食管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 (MPS)检查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进展期食管癌术前行CT扫描和MP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学比较。结果 :CT扫描能发现 84 .4 %的食管癌病灶 ,但不能准确诊断癌肿浸润深度 ,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75 % ,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90 .9% ,特异性 81.8% ,对纵隔内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 80 %。MPS检查能检出所有病例的进展期食管癌病灶 ,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 81.3% ,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5 0 % ,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81.8% ,特异性 72 .7% ,而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均未能探及。结论 :CT扫描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纵隔内结构受侵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较大。而MPS检查在判断癌肿管腔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